上個月剛去參觀了大師的蘇州博物館!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出生於民初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近期作品有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貝聿銘[1](Ieoh Ming Pei)(漢語拼音: bei yu ming) 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裏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935年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作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於抽象形式的建築師。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 貝聿銘

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築。貝聿銘屬於實踐型建築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他的工作對建築理論的影響基本侷限於其作品本身。 貝聿銘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1983年,他獲得了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建築獎。作品年表

1956年 -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臺灣臺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學中心,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納州 哥倫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3年 - 約翰遜藝術館, 康乃爾大學,紐約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 紐約州羅徹斯特: 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79年 - 肯尼迪圖書館,波士頓 1981年 - JP摩根大樓,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滙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法國大革命200週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5年 - 中國銀行總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2年 - 2006年,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 - 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 2006至08年 -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達杜哈 2010年2月11日,倫敦將為一個人專門舉行頒獎典禮——93歲的貝聿銘獲英國皇家金質獎章


一個接近完美的老人。


家境、富貴、名氣、子女、事業、壽命、國際影響力皆具備的中國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