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某人第幾代後人,甚至不屬於某人又有什麼關係?!這種認祖歸親現象是傳統文化中宗族(禮教)觀唸的糟粕,狹隘愚昧,同時又極自私和虛榮。非我族類皆蠻夷?在全球化和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時代,地方保護、低級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泛愛國主義就是這麼產生的!

特朗普攻擊全世界,美國第一,就是這種種族(歧視)觀狹隘和泛濫愛國思想的結果。現在看來,那些有這種情緒的「小特朗」們,在世界各個角落存在,包括姓曹就說曹操到的人。

實際上,許多真正的偉人、名人的真正後代,都是瘋子或傻子,因為上帝對人的命運是公平的。(圖片來源於網路)


朱光潛一生愛詩,研究詩,對於詩歌有自己獨到的體會和理解。熟悉朱光潛的人都知道,他對一首詩特別推崇,經常拿來自勉,也勉勵他人,甚至把它作為自己「做人和做學問方面的座右銘」。這首詩就是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當然很好,可朱光潛為何對它如此偏愛有加?有沒有其他更深的原因?在仔細翻檢《朱光潛全集》時,我們發現,朱光潛從來沒有寫過一篇專論朱熹的文章,甚至沒寫過一篇專論宋明理學的文章。這就說明,朱熹並不是朱光潛的研究對象,朱光潛也不是朱熹的研究專家,否則不會一篇文章沒有。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發現,朱光潛經常引用朱熹的話,雖然每次引的都不多,但頻率非常高。這就很讓人奇怪,不是專家,而卻能夠嫻熟運用?難道只是簡單的尋章摘句,這好像不是一個大學者所為。一個嚴謹的學者,不會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隨意「引經據典」,因為這搞不好可能會「滿盤皆輸」。而朱光潛恰恰是一個以治學嚴謹而出名的學者。這種「奇怪」現象的背後,可能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家學,不管你是否研究,都應該通曉。這也就是說,朱光潛熟悉推崇朱熹,而且,從沒有一次正面批評朱熹,是因為朱熹和他家族有關係。這種關係又有兩種可能,其一朱光潛祖上是研究朱熹的專家,其二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上。前一種可能,很快被否定。那麼,後一種可能,即:朱熹是朱光潛的祖先,是否能夠被證實?經過查詢資料,以及走訪相關人士,我們可以證實: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先,而且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這種證實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族譜和族人,族譜更重要。中國傳統是一個宗法制的農業社會,特別重視宗族家族的血緣倫理關係,祠堂、族譜、族規都是有一套嚴格的系統。但是,五四以後,又加之建國後的歷次運動,很多祠堂被毀,族 譜被繞,族規被棄,家族的關係也不像以前那麼緊密。那麼,朱光潛所在的族譜還存在嗎?為此,筆者專門走訪朱光潛老家族人,有緣見到了珍貴的族譜。朱光潛,1897年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陽和鄉吳莊,今屬於安徽省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吳莊。根據樅陽會裡朱氏族譜(八修)記載,「通過對相關朱氏族支源流的對照研究證明,朱敬則是朱熹和朱元璋的先祖。而我朱氏正是與朱熹同宗。」樅陽會裡朱氏非常重視修族譜,自婺源遷居樅陽至今,已經修過八次。清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為會裡朱氏宗譜三修作序論源流,談及桐城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吳汝綸為會裡朱氏宗譜八修作序論源流,不僅考證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而且記載朱光潛祖父海門公主持修譜一事。根據《各房協力贊理八修太典諸名附列》記載,海門公為首席纂修。朱光潛父親子香公為14名校閱之一。他們共同為八修會裡朱氏宗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會裡朱氏宗譜(八修)記載,朱光潛的父親朱延香,名若蘭,字子香,號黼卿,弟兄排行第四,業儒。朱光潛的祖父朱道海,名文濤,字維楨,號海門,弟兄排行第二,廩生。朱光潛的曾祖父弟兄排行第七,為例贈修職郎。朱光潛的高祖父為國學生。由此可見朱光潛祖輩的興旺。朱光潛,譜名朱來潤,字潤霖,出生於清光緒丁酉年九月十九,為安徽樅陽會裡朱氏萬四公二十世孫,朱熹二十六代孫。今年,樅陽會裡朱氏準備第九次大修族譜,並於2009年5月21日在和訊博客就編修族譜《致會裡朱氏族人書》,文中說,「《朱氏家譜》一修於明神宗元年(1580年出版)迄今430年了。八修家譜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出版),迄今112年了。其間,由世界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出資,九修家譜,因抗日戰爭未能出版。」關於「朱光潛出資,九修家譜」之事,筆者曾經當面請教過朱光潛的嫡孫——安徽大學宛小平教授,他說,曾經聽家父提及此事,可知此說非虛。另外,據朱光潛長子——朱陳(朱世粵)先生回憶,朱家老屋正廳有一個大條案,上面一直供奉著祖宗牌位和一個大書箱。箱中放著兩部書,一是《朱氏族譜》,另一便是朱熹的《朱子全書》。綜合以上材料可知,朱熹確實是朱光潛的先祖,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也基本有案可稽。這樣一來,從小讀遍家中藏書的朱光潛,對朱熹的理解與熟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當然,朱光潛與朱熹,並不只有血緣的聯繫,他們在為人治學、思想、精神等等諸多方面,也有著千絲

朱光潛一生愛詩,研究詩,對於詩歌有自己獨到的體會和理解。熟悉朱光潛的人都知道,他對一首詩特別推崇,經常拿來自勉,也勉勵他人,甚至把它作為自己「做人和做學問方面的座右銘」。這首詩就是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當然很好,可朱光潛為何對它如此偏愛有加?有沒有其他更深的原因?在仔細翻檢《朱光潛全集》時,我們發現,朱光潛從來沒有寫過一篇專論朱熹的文章,甚至沒寫過一篇專論宋明理學的文章。這就說明,朱熹並不是朱光潛的研究對象,朱光潛也不是朱熹的研究專家,否則不會一篇文章沒有。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發現,朱光潛經常引用朱熹的話,雖然每次引的都不多,但頻率非常高。這就很讓人奇怪,不是專家,而卻能夠嫻熟運用?難道只是簡單的尋章摘句,這好像不是一個大學者所為。一個嚴謹的學者,不會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隨意「引經據典」,因為這搞不好可能會「滿盤皆輸」。而朱光潛恰恰是一個以治學嚴謹而出名的學者。這種「奇怪」現象的背後,可能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家學,不管你是否研究,都應該通曉。這也就是說,朱光潛熟悉推崇朱熹,而且,從沒有一次正面批評朱熹,是因為朱熹和他家族有關係。這種關係又有兩種可能,其一朱光潛祖上是研究朱熹的專家,其二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上。前一種可能,很快被否定。那麼,後一種可能,即:朱熹是朱光潛的祖先,是否能夠被證實?經過查詢資料,以及走訪相關人士,我們可以證實: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先,而且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這種證實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族譜和族人,族譜更重要。中國傳統是一個宗法制的農業社會,特別重視宗族家族的血緣倫理關係,祠堂、族譜、族規都是有一套嚴格的系統。但是,五四以後,又加之建國後的歷次運動,很多祠堂被毀,族 譜被繞,族規被棄,家族的關係也不像以前那麼緊密。那麼,朱光潛所在的族譜還存在嗎?為此,筆者專門走訪朱光潛老家族人,有緣見到了珍貴的族譜。朱光潛,1897年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陽和鄉吳莊,今屬於安徽省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吳莊。根據樅陽會裡朱氏族譜(八修)記載,「通過對相關朱氏族支源流的對照研究證明,朱敬則是朱熹和朱元璋的先祖。而我朱氏正是與朱熹同宗。」樅陽會裡朱氏非常重視修族譜,自婺源遷居樅陽至今,已經修過八次。清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為會裡朱氏宗譜


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先,而且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

這種證實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族譜和族人,族譜更重要。中國傳統是一個宗法制的農業社會,特別重視宗族家族的血緣倫理關係,祠堂、族譜、族規都是有一套嚴格的系統。

朱光潛,1897年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陽和鄉吳莊,今屬於安徽省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吳莊。根據樅陽會裡朱氏族譜(八修)記載,「通過對相關朱氏族支源流的對照研究證明,朱敬則是朱熹和朱元璋的先祖。而我朱氏正是與朱熹同宗。」樅陽會裡朱氏非常重視修族譜,自婺源遷居樅陽至今,已經修過八次。清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為會裡朱氏宗譜三修作序論源流,談及桐城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吳汝綸為會裡朱氏宗譜八修作序論源流,不僅考證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而且記載朱光潛祖父海門公主持修譜一事。

根據《各房協力贊理八修太典諸名附列》記載,海門公為首席纂修。朱光潛父親子香公為14名校閱之一。他們共同為八修會裡朱氏宗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會裡朱氏宗譜(八修)記載,朱光潛的父親朱延香,名若蘭,字子香,號黼卿,弟兄排行第四,業儒。朱光潛的祖父朱道海,名文濤,字維楨,號海門,弟兄排行第二,廩生。朱光潛的曾祖父弟兄排行第七,為例贈修職郎。朱光潛的高祖父為國學生。由此可見朱光潛祖輩的興旺。朱光潛,譜名朱來潤,字潤霖,出生於清光緒丁酉年九月十九,為安徽樅陽會裡朱氏萬四公二十世孫,朱熹二十六代孫。今年,樅陽會裡朱氏準備第九次大修族譜,並於2009年5月21日在和訊博客就編修族譜《致會裡朱氏族人書》,文中說,「《朱氏家譜》一修於明神宗元年(1580年出版)迄今430年了。八修家譜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出版),迄今112年了。其間,由世界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出資,九修家譜,因抗日戰爭未能出版。」。據朱光潛長子——朱陳(朱世粵)先生回憶,朱家老屋正廳有一個大條案,上面一直供奉著祖宗牌位和一個大書箱。箱中放著兩部書,一是《朱氏族譜》,另一便是朱熹的《朱子全書》。綜合以上材料可知,朱熹確實是朱光潛的先祖,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也基本有案可稽。


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

朱光潛,1897年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陽和鄉吳莊,今屬於安徽省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吳莊。

根據樅陽會裡朱氏族譜(八修)記載,「通過對相關朱氏族支源流的對照研究證明,朱敬則是朱熹和朱元璋的先祖。而我朱氏正是與朱熹同宗。」樅陽會裡朱氏非常重視修族譜,自婺源遷居樅陽至今,已經修過八次。清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為會裡朱氏宗譜三修作序論源流,談及桐城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吳汝綸為會裡朱氏宗譜八修作序論源流,不僅考證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而且記載朱光潛祖父海門公主持修譜一事。根據《各房協力贊理八修太典諸名附列》記載,海門公為首席纂修。朱光潛父親子香公為14名校閱之一。他們共同為八修會裡朱氏宗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會裡朱氏宗譜(八修)記載,朱光潛的父親朱延香,名若蘭,字子香,號黼卿,弟兄排行第四,業儒。朱光潛的祖父朱道海,名文濤,字維楨,號海門,弟兄排行第二,廩生。朱光潛的曾祖父弟兄排行第七,為例贈修職郎。朱光潛的高祖父為國學生。由此可見朱光潛祖輩的興旺。朱光潛,譜名朱來潤,字潤霖,出生於清光緒丁酉年九月十九,為安徽樅陽會裡朱氏萬四公二十世孫,朱熹二十六代孫。樅陽會裡朱氏準備第九次大修族譜,並於2009年5月21日在和訊博客就編修族譜《致會裡朱氏族人書》,文中說,「《朱氏家譜》一修於明神宗元年(1580年出版)迄今430年了。八修家譜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出版),迄今112年了。其間,由世界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出資,九修家譜,因抗日戰爭未能出版。」關於「朱光潛出資,九修家譜」之事,筆者曾經當面請教過朱光潛的嫡孫——安徽大學宛小平教授,他說,曾經聽家父提及此事,可知此說非虛。另外,據朱光潛長子——朱陳(朱世粵)先生回憶,朱家老屋正廳有一個大條案,上面一直供奉著祖宗牌位和一個大書箱。箱中放著兩部書,一是《朱氏族譜》,另一便是朱熹的《朱子全書》。


朱光潛一生愛詩,研究詩,對於詩歌有自己獨到的體會和理解。熟悉朱光潛的人都知道,他對一首詩特別推崇,經常拿來自勉,也勉勵他人,甚至把它作為自己「做人和做學問方面的座右銘」。這首詩就是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當然很好,可朱光潛為何對它如此偏愛有加?有沒有其他更深的原因?在仔細翻檢《朱光潛全集》時,我們發現,朱光潛從來沒有寫過一篇專論朱熹的文章,甚至沒寫過一篇專論宋明理學的文章。這就說明,朱熹並不是朱光潛的研究對象,朱光潛也不是朱熹的研究專家,否則不會一篇文章沒有。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發現,朱光潛經常引用朱熹的話,雖然每次引的都不多,但頻率非常高。這就很讓人奇怪,不是專家,而卻能夠嫻熟運用?難道只是簡單的尋章摘句,這好像不是一個大學者所為。一個嚴謹的學者,不會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隨意「引經據典」,因為這搞不好可能會「滿盤皆輸」。而朱光潛恰恰是一個以治學嚴謹而出名的學者。這種「奇怪」現象的背後,可能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家學,不管你是否研究,都應該通曉。這也就是說,朱光潛熟悉推崇朱熹,而且,從沒有一次正面批評朱熹,是因為朱熹和他家族有關係。這種關係又有兩種可能,其一朱光潛祖上是研究朱熹的專家,其二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上。前一種可能,很快被否定。那麼,後一種可能,即:朱熹是朱光潛的祖先,是否能夠被證實?經過查詢資料,以及走訪相關人士,我們可以證實: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先,而且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這種證實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族譜和族人,族譜更重要。中國傳統是一個宗法制的農業社會,特別重視宗族家族的血緣倫理關係,祠堂、族譜、族規都是有一套嚴格的系統。但是,五四以後,又加之建國後的歷次運動,很多祠堂被毀,族 譜被繞,族規被棄,家族的關係也不像以前那麼緊密。那麼,朱光潛所在的族譜還存在嗎?為此,筆者專門走訪朱光潛老家族人,有緣見到了珍貴的族譜。朱光潛,1897年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陽和鄉吳莊,今屬於安徽省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吳莊。根據樅陽會裡朱氏族譜(八修)記載,「通過對相關朱氏族支源流的對照研究證明,朱敬則是朱熹和朱元璋的先祖。而我朱氏正是與朱熹同宗。」樅陽會裡朱氏非常重視修族譜,自婺源遷居樅陽至今,已經修過八次。清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為會裡朱氏宗譜三修作序論源流,談及桐城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吳汝綸為會裡朱氏宗譜八修作序論源流,不僅考證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而且記載朱光潛祖父海門公主持修譜一事。根據《各房協力贊理八修太典諸名附列》記載,海門公為首席纂修。朱光潛父親子香公為14名校閱之一。他們共同為八修會裡朱氏宗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會裡朱氏宗譜(八修)記載,朱光潛的父親朱延香,名若蘭,字子香,號黼卿,弟兄排行第四,業儒。朱光潛的祖父朱道海,名文濤,字維楨,號海門,弟兄排行第二,廩生。朱光潛的曾祖父弟兄排行第七,為例贈修職郎。朱光潛的高祖父為國學生。由此可見朱光潛祖輩的興旺。朱光潛,譜名朱來潤,字潤霖,出生於清光緒丁酉年九月十九,為安徽樅陽會裡朱氏萬四公二十世孫,朱熹二十六代孫。今年,樅陽會裡朱氏準備第九次大修族譜,並於2009年5月21日在和訊博客就編修族譜《致會裡朱氏族人書》,文中說,「《朱氏家譜》一修於明神宗元年(1580年出版)迄今430年了。八修家譜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出版),迄今112年了。其間,由世界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出資,九修家譜,因抗日戰爭未能出版。」關於「朱光潛出資,九修家譜」之事,筆者曾經當面請教過朱光潛的嫡孫——安徽大學宛小平教授,他說,曾經聽家父提及此事,可知此說非虛。另外,據朱光潛長子——朱陳(朱世粵)先生回憶,朱家老屋正廳有一個大條案,上面一直供奉著祖宗牌位和一個大書箱。箱中放著兩部書,一是《朱氏族譜》,另一便是朱熹的《朱子全書》。綜合以上材料可知,朱熹確實是朱光潛的先祖,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也基本有案可稽。這樣一來,從小讀遍家中藏書的朱光潛,對朱熹的理解與熟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當然,朱光潛與朱熹,並不只有血緣的聯繫,他們在為人治學、思想、精神等等諸多方面,也有著千絲


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

朱光潛一生愛詩,研究詩,對於詩歌有自己獨到的體會和理解。熟悉朱光潛的人都知道,他對一首詩特別推崇,經常拿來自勉,也勉勵他人,甚至把它作為自己「做人和做學問方面的座右銘」。這首詩就是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當然很好,可朱光潛為何對它如此偏愛有加?有沒有其他更深的原因?

在仔細翻檢《朱光潛全集》時,我們發現,朱光潛從來沒有寫過一篇專論朱熹的文章,甚至沒寫過一篇專論宋明理學的文章。這就說明,朱熹並不是朱光潛的研究對象,朱光潛也不是朱熹的研究專家,否則不會一篇文章沒有。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發現,朱光潛經常引用朱熹的話,雖然每次引的都不多,但頻率非常高。這就很讓人奇怪,不是專家,而卻能夠嫻熟運用?難道只是簡單的尋章摘句,這好像不是一個大學者所為。一個嚴謹的學者,不會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隨意「引經據典」,因為這搞不好可能會「滿盤皆輸」。而朱光潛恰恰是一個以治學嚴謹而出名的學者。這種「奇怪」現象的背後,可能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家學,不管你是否研究,都應該通曉。這也就是說,朱光潛熟悉推崇朱熹,而且,從沒有一次正面批評朱熹,是因為朱熹和他家族有關係。這種關係又有兩種可能,其一朱光潛祖上是研究朱熹的專家,其二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上。前一種可能,很快被否定。那麼,後一種可能,即:朱熹是朱光潛的祖先,是否能夠被證實?

經過查詢資料,以及走訪相關人士,我們可以證實: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先,而且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

這種證實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族譜和族人,族譜更重要。中國傳統是一個宗法制的農業社會,特別重視宗族家族的血緣倫理關係,祠堂、族譜、族規都是有一套嚴格的系統。但是,五四以後,又加之建國後的歷次運動,很多祠堂被毀,族譜被繞,族規被棄,家族的關係也不像以前那麼緊密。那麼,朱光潛所在的族譜還存在嗎?為此,筆者專門走訪朱光潛老家族人,有緣見到了珍貴的族譜。

朱光潛,1897年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陽和鄉吳莊,今屬於安徽省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吳莊。根據樅陽會裡朱氏族譜(八修)記載,「通過對相關朱氏族支源流的對照研究證明,朱敬則是朱熹和朱元璋的先祖。而我朱氏正是與朱熹同宗。」樅陽會裡朱氏非常重視修族譜,自婺源遷居樅陽至今,已經修過八次。清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為會裡朱氏宗譜三修作序論源流,談及桐城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吳汝綸為會裡朱氏宗譜八修作序論源流,不僅考證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而且記載朱光潛祖父海門公主持修譜一事。根據《各房協力贊理八修太典諸名附列》記載,海門公為首席纂修。朱光潛父親子香公為14名校閱之一。他們共同為八修會裡朱氏宗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會裡朱氏宗譜(八修)記載,朱光潛的父親朱延香,名若蘭,字子香,號黼卿,弟兄排行第四,業儒。朱光潛的祖父朱道海,名文濤,字維楨,號海門,弟兄排行第二,廩生。朱光潛的曾祖父弟兄排行第七,為例贈修職郎。朱光潛的高祖父為國學生。由此可見朱光潛祖輩的興旺。朱光潛,譜名朱來潤,字潤霖,出生於清光緒丁酉年九月十九,為安徽樅陽會裡朱氏萬四公二十世孫,朱熹二十六代孫。今年,樅陽會裡朱氏準備第九次大修族譜,並於2009年5月21日在和訊博客就編修族譜《致會裡朱氏族人書》,文中說,「《朱氏家譜》一修於明神宗元年(1580年出版)迄今430年了。八修家譜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出版),迄今112年了。其間,由世界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出資,九修家譜,因抗日戰爭未能出版。」關於「朱光潛出資,九修家譜」之事,筆者曾經當面請教過朱光潛的嫡孫——安徽大學宛小平教授,他說,曾經聽家父提及此事,可知此說非虛。另外,據朱光潛長子——朱陳(朱世粵)先生回憶,朱家老屋正廳有一個大條案,上面一直供奉著祖宗牌位和一個大書箱。箱中放著兩部書,一是《朱氏族譜》,另一便是朱熹的《朱子全書》。

綜合以上材料可知,朱熹確實是朱光潛的先祖,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也基本有案可稽。這樣一來,從小讀遍家中藏書的朱光潛,對朱熹的理解與熟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當然,朱光潛與朱熹,並不只有血緣的聯繫,他們在為人治學、思想、精神等等諸多方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由於這是一個龐大的課題,非一時可為,暫簡言之。

1.詩論。《詩集傳》是朱熹於1177年完成的,作為至今廣為流傳的《詩經》注本,集中反映了朱熹對於詩歌的看法。在《詩集傳》中,朱熹首先肯定詩歌與現實的關係;其次,強調詩歌的抒情言志的本質;第三,重視形式技巧對表現內容的重要作用。所有這些,朱光潛都繼承了下來,且有新創。

2. 認識論。「格物致知」是朱熹認識論的基本命題,體現了朱熹哲學思想的特色。在認識的前提上,朱熹「格物致知」說明確區分了認識的主客體,並強調兩者的統一。在認識的目的上,朱熹強調既要「窮理」,又要 「至知」,認識事物的本質。在認識過程上,朱熹既重視積累,又強調貫通,兩者結合才能達到最終的真理。所有這些,朱光潛都繼承了下來,且有新創。

3.科學觀。長期以來,朱熹理學多被界定為唯心主義哲學,而唯心主義又被認為是與科學相對立的,所以,朱熹理學一直被看作是對科學發展起著消極作用。但是,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中,以大量的篇幅討論了朱熹理學的科學思想。其基本觀點有三:其一,朱熹理學是一種有機的自然主義;其二,朱熹理學是現代有機自然主義的先導;其三,朱熹的有機自然主義是科學的。朱光潛繼承了朱熹的有機論和科學觀中的合理成分,並發揚光大之。

4.史論。錢穆先生說:「朱子理學大儒,經學大儒,擇其史學精卓,亦曠世無匹。」作為一名頗有成就的封建史學家,朱熹對史學諸多理論問題作過系統的評論。注重史論,是朱熹史學的一大特色。在《朱子語類》中,集中專論歷代和當代史實的就有10多卷,還有大量的史論散見於各卷之中。他和他的學生趙師淵共同完成的《資治通鑒綱目》,也是一部以議論為主的史書。朱熹的史論不但涉獵面廣,面且深邃透徹,往往片言隻語,深中肯綮,發人深思。朱光潛在具體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上,不可能與朱熹相同,但是在注重歷史、史論結合、言簡意賅、精於議論等方面,在很好的繼承下來。

5.美論。宋代,儒、釋、道三大哲學有整合的態勢。宋代美學的基本精神是崇尚理性、面對現實人生、追求平淡、重視修養境界。朱熹是其代表,朱光潛承其基本精神,且有新創。

6..佛教論。朱熹是孔子以來儒學之集大成者,他在繼承孔孟思想基礎之上,廣泛吸收了佛道,尤其是佛教的理論模式。朱熹一方面,藉助佛學構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另一方面,藉助佛學修養身心。他提出了「居敬以涵養」和「格物窮理」的功夫修養入路,也就是敬義夾持的居敬窮理功夫。居敬功夫旨在涵養道德心態,堅定道德意志。窮理功夫旨在究明中節合理的道德知識。朱熹尤其推崇「敬」的功夫。後一方面被朱光潛繼承了。朱光潛哲學美學體系,也是在外來的助力下形成,不過是西方現代。

7.治學方法。「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不是抒情詩,而是哲理詩,有其深層的蘊涵,概括了朱熹的治學方法。學問要保持常清,必須有有源頭活水。那麼,如何才能保證這源頭活水呢?朱熹總結了幾點:熟讀溫故、知疑解惑、循序至精、由博反約。可以說,所有這些,朱光潛都完整繼承了下來,且有新創。

當然,還可以列舉很多,這不是本文重點,筆者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磚家學人能夠全面審視朱光潛美學,能夠全面思考美學傳統,從而創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當代中國美學。

從朱熹到朱光潛,從佛教來華到西學東漸,從援佛入儒到移花接木,一代又一代的國民,一茬又一茬的學人,在思考,在摸索,在堅守,在融匯,在新創,在發展。


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先,而且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

朱光潛一生愛詩,研究詩,對於詩歌有自己獨到的體會和理解。熟悉朱光潛的人都知道,他對一首詩特別推崇,經常拿來自勉,也勉勵他人,甚至把它作為自己「做人和做學問方面的座右銘」。這首詩就是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當然很好,可朱光潛為何對它如此偏愛有加?有沒有其他更深的原因?在仔細翻檢《朱光潛全集》時,我們發現,朱光潛從來沒有寫過一篇專論朱熹的文章,甚至沒寫過一篇專論宋明理學的文章。這就說明,朱熹並不是朱光潛的研究對象,朱光潛也不是朱熹的研究專家,否則不會一篇文章沒有。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發現,朱光潛經常引用朱熹的話,雖然每次引的都不多,但頻率非常高。這就很讓人奇怪,不是專家,而卻能夠嫻熟運用?難道只是簡單的尋章摘句,這好像不是一個大學者所為。一個嚴謹的學者,不會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隨意「引經據典」,因為這搞不好可能會「滿盤皆輸」。而朱光潛恰恰是一個以治學嚴謹而出名的學者。這種「奇怪」現象的背後,可能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家學,不管你是否研究,都應該通曉。這也就是說,朱光潛熟悉推崇朱熹,而且,從沒有一次正面批評朱熹,是因為朱熹和他家族有關係。這種關係又有兩種可能,其一朱光潛祖上是研究朱熹的專家,其二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上。前一種可能,很快被否定。那麼,後一種可能,即:朱熹是朱光潛的祖先,是否能夠被證實?經過查詢資料,以及走訪相關人士,我們可以證實:朱熹就是朱光潛的祖先,而且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這種證實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族譜和族人,族譜更重要。中國傳統是一個宗法制的農業社會,特別重視宗族家族的血緣倫理關係,祠堂、族譜、族規都是有一套嚴格的系統。但是,五四以後,又加之建國後的歷次運動,很多祠堂被毀,族 譜被繞,族規被棄,家族的關係也不像以前那麼緊密。那麼,朱光潛所在的族譜還存在嗎?為此,筆者專門走訪朱光潛老家族人,有緣見到了珍貴的族譜。朱光潛,1897年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陽和鄉吳莊,今屬於安徽省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吳莊。根據樅陽會裡朱氏族譜(八修)記載,「通過對相關朱氏族支源流的對照研究證明,朱敬則是朱熹和朱元璋的先祖。而我朱氏正是與朱熹同宗。」樅陽會裡朱氏非常重視修族譜,自婺源遷居樅陽至今,已經修過八次。清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為會裡朱氏宗譜三修作序論源流,談及桐城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吳汝綸為會裡朱氏宗譜八修作序論源流,不僅考證朱氏確是來源於婺源朱熹,而且記載朱光潛祖父海門公主持修譜一事。根據《各房協力贊理八修太典諸名附列》記載,海門公為首席纂修。朱光潛父親子香公為14名校閱之一。他們共同為八修會裡朱氏宗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會裡朱氏宗譜(八修)記載,朱光潛的父親朱延香,名若蘭,字子香,號黼卿,弟兄排行第四,業儒。朱光潛的祖父朱道海,名文濤,字維楨,號海門,弟兄排行第二,廩生。朱光潛的曾祖父弟兄排行第七,為例贈修職郎。朱光潛的高祖父為國學生。由此可見朱光潛祖輩的興旺。朱光潛,譜名朱來潤,字潤霖,出生於清光緒丁酉年九月十九,為安徽樅陽會裡朱氏萬四公二十世孫,朱熹二十六代孫。今年,樅陽會裡朱氏準備第九次大修族譜,並於2009年5月21日在和訊博客就編修族譜《致會裡朱氏族人書》,文中說,「《朱氏家譜》一修於明神宗元年(1580年出版)迄今430年了。八修家譜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出版),迄今112年了。其間,由世界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出資,九修家譜,因抗日戰爭未能出版。」關於「朱光潛出資,九修家譜」之事,筆者曾經當面請教過朱光潛的嫡孫——安徽大學宛小平教授,他說,曾經聽家父提及此事,可知此說非虛。另外,據朱光潛長子——朱陳(朱世粵)先生回憶,朱家老屋正廳有一個大條案,上面一直供奉著祖宗牌位和一個大書箱。箱中放著兩部書,一是《朱氏族譜》,另一便是朱熹的《朱子全書》。綜合以上材料可知,朱熹確實是朱光潛的先祖,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也基本有案可稽。這樣一來,從小讀遍家中藏書的朱光潛,對朱熹的理解與熟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當然,朱光潛與朱熹,並不只有血緣的聯繫,他們在為人治學、思想、精神等等諸多方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朱光潛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朱光潛一生愛詩,研究詩,對於詩歌有自己獨到的體會和理解。熟悉朱光潛的人都知道,他對一首詩特別推崇,經常拿來自勉,也勉勵他人,甚至把它作為自己「做人和做學問方面的座右銘」。這首詩就是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松(1097一1143)字喬年,號韋齋,朱熹之父,北宋紹聖四年生於徽州婺源(江西婺源),宋紹興十三年卒於建州城南環溪,葬於崇安五夫裏,享年四十六。宋重和元年戊戌登進士,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後徙考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