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的問題:在朋友甚至是隻見過幾面的陌生人裏,與他們交談我會不自覺的羞辱自己,用各種語言貶低自己,這樣會讓我有安全感,但是等到我獨處的時候我又會因為羞辱自己的行為陷入到巨大的後悔和恐懼裏。為什麼會這樣?

諮詢中我發現習慣於自我貶低的人並不少見,下面我對這個問題可能存在的心理原因做出回答。當然,心理問題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的回答只是提供了一種理解的視角。

————————————————

對於一種過度的態度,我們都可以從相反的角度去推測是否存在著與之對立的態度。因此,題主過分的自我貶低甚至自我羞辱,是不是潛藏著相反的自戀的或攻擊他人的願望?只是由於擔心這些願望的呈現會帶來不良的後果,才進行刻意打壓。

當一個人超過或打敗了對手,這既是對他人的一種攻擊,也是自戀的滿足,但對於一些人來說,打敗別人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而是要承受被報復的恐懼,以及折磨人的內疚感。有些人害怕超過別人,不是說他們不想,而是不敢。

比如下面兩個例子:

一個人考上了名校,親戚朋友都來祝賀,他一方面很高興,但卻表現得非常謙虛,一個勁地抹去這個成就的價值。比如,只是運氣好,專業很普通,將來只能做些普通的工作。他以過分謙虛來自保,他害怕自己太成功了會喚起周圍人的嫉妒或排斥。

一個高中生這次月考考得不錯,之後的一個月裏,她就會不怎麼愛學習了,然後下次月考肯定考得差很多。幾年的學習中,她的成績總是起起伏伏,每次成績好起來之後,她就會不自覺讓成績差下去。她很難讓自己很好、一直好或更加好,因為她擔心自己很好的話,周圍同學會對她排斥和疏遠,後者是她更害怕的情景。

這兩個人的特點是對於自戀的、攻擊的願望的壓抑,表現在外的,就是對於成功的壓抑、對競爭的害怕,以及過分謙虛的表現。這種壓抑的背後是逃避更可怕的懲罰,比如想像中的嫉妒、疏遠、報復,或者害怕承受由此帶來的內疚。

弔詭的是,他們之所以會有那些想像中的報復、嫉妒或疏遠,恰恰是因為他們對於攻擊或自戀願望的壓抑。這背後的心理原理是:被壓抑的攻擊或自戀的願望,更容易被投射出去以緩解內心的緊張,由於這種投射的作用,對手變成了具有傷害性和/或自戀性的「他」,一個嫉妒的、報復性的「他」。因此,他們需要更加小心翼翼的行事,以免對手生氣。但由此會進入願望壓抑的惡性循環:由於壓抑,對手變得更可怕;對手更可怕了,那更要壓抑自己以討好對手。

這種對於願望壓抑的態度與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孩子攻擊的、自戀的願望都是合理的願望,這些願望具有生存的價值。當這些願望被共情的接納並適當節制之後,這些看起來「野蠻」的願望更容易升華後進入建設性的表達,在心理發展上,這是最成功的教育。這些孩子能去打敗別人,並享受成功,而沒有太多的內疚,沒有那些想像中的被報復的恐懼。他們既不會像一些人那樣野心勃勃地想打敗對手來證明自己,也不會像另一些人那樣總是壓抑成功的願望。

但有些父母對於孩子自戀及攻擊的願望卻會採取打壓的態度,他們視孩子正常的攻擊,或者正常的自戀為洪水猛獸,以強制或道德說教的方式壓制它們。為了迎合父母,有些孩子內化了父母的要求,發展出壓抑或反向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對內心的真實願望進行打壓,或者以相反的方式進行表現(比如過度謙虛或唯唯諾諾),由此就進入了前述的惡性循環。

對於自戀及攻擊願望的壓抑,會阻礙一個人取得成就:每次取得成就,就會受到內疚及害怕報復的恐懼所左右;而如果迴避成功,卻會變得沮喪和失落,畢竟,願望受挫了。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每次自我貶低後題主特別的自責與後悔,這是真實自我的感受,之前的自我貶低是違背內心真實願望的。當你不再自我貶低,試著去追求能夠達到的成功或表現自我時,意味著你更能讓真實自我展現在他人面前了(那個自戀的,帶有攻擊性的自己),這需要勇氣,但卻有利於你走出願望壓抑的惡性循環。當那些自戀的或攻擊的願望更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之後,投射的能量就減弱了,內心的那個報復性的或自戀的「他」也變得柔和許多,這便進入了心理改變的正性循環。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