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滿足是不是一件好事呢?……「然容易滿足,就不思或難思更進一步的上進,看起來這上下話句十分矛盾,但又感到都十分在理。不必要啊!這可謂是人們一時懵悟中的自想矛盾心理。細想一下,您所提到的《知足者常樂》與《容易滿足……》完全是兩碼事,只是您自己瞎亂自我亂設套又將自己鑽進去了。首先,一個人的知足指的是指本身現實已達到自己生活條件的需要,但比您生活條件高的或更優越的人卻展現在您的現實面前,而且有時候讓您覺得,這些人的條件永遠都高於你,與此比較而使自己自卑永遠感到開心不起來;但是,反過來想,自己現在的現實生活條件跟以前自己的艱難歷往相比,不僅是感到自身生活條件的優越而且是天攘之別。若再細看,生活條件沒有您好的還不少。如此看來自己就會知覺生活的滿意快樂、而不是以貪心、妒嫉的眼光去妄獲,這就叫「知足者常樂「。倘若一個人產生貪圖妄獲、妒嫉的心理是永遠在生活中快樂不起來的。不過,人們卻不能永遠滿足於現狀而不嚮往更美好的生活,這種更美好的生活,應是通過自身不斷地學習,不斷努力充實自身,不斷艱苦奮鬥而獲得。如果人們不思創新,不思向更美好的生活奮鬥,您就永遠達不到比他人更先進美好的生活水平,這也絕對不可以不勞而獲所代替。


首先感謝你的邀請。

可以肯定的說是件好事兒,知足者常樂,從古至今對於人類來說,這句成語都是非常正確的,特別適合現代的人類,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需求的慾望也不斷發生變化,都想達到自己的慾望,所需求的目的,而這種需求,就是一種無度化。

而能達到自己需求的有度化,特別是合理化,就能感到滿足的,就是知足者。

現在這種人真的確實太少了,不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來達到自己的慾望值,而是用虛偽和攀比並且採用不擇手段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慾望,實乃小人也。

我們可以在無意識當中存在著更大的需求和慾望,真的讓他們顯現出來的時候,必須和我們的自身的價值成正比,這樣的需求和慾望是貨真價實,反之美圖有虛望,是極為不切合實際的。

而壓力產生於和我們成反比的慾望需求,這種壓力,純屬是人為製造,用這種所謂的壓力去生成一種所謂的動力,是對現實發展和需求構成的一種污衊。

這是最不切合實際的一種思維體系,可以說是一種自不量力的表現,滿足感並不是我們停止在不思進取的路上,而是我們是面對現實並且承認它,僅此而已。

人最好不要以慾望而生成的壓力變為動力而努力,要以希望為前進的動力而努力,在希望的路上,不會有壓力,只會有努力,你沒希望是你所要得到的所需,而慾望是需要得到你的必需,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知足,是具有高境界思維人所應有的心態。

壓力產生動力,是宣講上的煽動用詞。

人只有輕裝上陣,在沒有任何束縛自我的情況下,纔能夠真正的體現自我價值。


容易滿足,善!猶如其他人拚命在擠獨木橋,而自己在空中自由行。壓力是成就德行的壓力,而非慾望貪婪的壓力。《易經》說,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宣化上人說,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大學》說,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知道嗎?有「世間法」、「出世間法」,佛法就是出世間法;

「容易滿足」對那些通過世間法能看破紅塵的人來說當然是件好事;

「知足常樂」是對那些在世間法裡面,已經看破紅塵的人來說,沒有了貪慾、貪婪,已經不缺少財務和食物的人來說,已經知足了,不再想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花在如何辛苦的賺取更多金錢上面了,故而稱之為「知足常樂」。

俗話說的「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這句話,因為:人生活在世間有自己願望、憧憬、理想、攀比、追求、責任、義務這些因素的存在,這些因素是人類所有行為的驅動力,也是構成壓力的重要因素,在沒有到達一定目標時人就不能停下來,無論遭遇多少逆境都要堅持下去,故纔有這種說法;

「容易滿足」是說這個人慾望少、貪慾少、佔有慾少 ,並不是想逃脫責任和義務,也不證明是沒有進取心。

所以 ,看問題、下結論要先細細分析,否則就容易錯誤理解。

如果能好好的學習佛法,並靈活運用,看透世間法輕而易舉。


道理在很多地方是個圓,站在不同的立腳點和角度其結果是不同的,但都是對的,所以沒必要關注這些。

重點是一個人要肯定自己,要幸福快樂。

現在人之所以壓力大和焦慮,就是因為自己的慾望超越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喪失了很多幸福快樂。

所以,能夠滿足反而是難能可貴的。容易滿足就容易幸福。

生活沒有正確答案,過自己想要的,自己能夠滿足的就是最好的。

很多人自己生活不好,為了尋找安慰,總是給生活設置了很多條條框框,然後以這個條條框框評頭論足,這種人很無恥,可以忽略。

我們都是為自己生活,而不是為別的什麼人或者標準。


這是個兩面都有理的問題。

無論是披星戴月在北上廣拼,還是小橋流水在終南山隱。

都是正確的。

為什麼完全相反的事,卻都是正確的?

因為人內心的抉擇不同,這是方向性問題,不是對錯的問題。

就像人想去旅行,向東或者向西都沒有錯,只要最終的結果能如當初所願,便是如意人生。


〔成雲心學〕創始人~函谷居士√


45歲以前,是壞事。因為即便你有1000萬元,你還認為一個億隻是個「小目標」。

45歲以後,是好事。因為即便你只有10萬元,你也認為許多人還不如你呢。


容易滿足並非好事,有一點點進步你不知天高地厚,王二麻子老幾啦!你還會再進步嗎?他和知足常樂根本牛馬不相及。


這個問題問得很不錯。在我們有些話裡邊。是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事物說出來的。不是適應所有的。所以說,看一句話。我們就要看作者在什麼前提下說的。而不要斷章起義。對於知足常樂。就是我們現在奮鬥的結果。讓我們很滿足。沒必要跟那些我們夠不著的進行物質上的攀比。有這種心裡是相當錯誤的。我們盲目的追求物質享受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那樣貪得無厭就更不好了。所以說我們沒必要自尋煩惱。我們可以去努力。但是達不到也沒必要給自己自尋煩惱。反而是抱有一種老天對我很工正的一種心態去看問題。那麼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這又是怎麼說的?大家都知道人是有惰性的。雖然說勤奮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是有時候難免是會有偷懶的時候。從而慢慢就形成了一種惰性。如果是有外力。給自己一個既定的目標。產生了一種壓力。那麼我們可以達到更好的成績。這其實也是一種很淺的道理。就像我們汽車的汽缸一樣。沒有那個壓力就不會走路的。


謝謝!這個問題也是面性,一:在好的情況下容易滿足是好事(對身體好、精神好)但是容易沒有上進心。二:知足常樂也是一樣,在特定情況下要知足、不要貪、不能過份,就試可而止、這也很重要。三沒有壓力就沒有動,也是一樣要自己撐握,也不能過,有一定的庒力對自是一種前進的動力。凡事都有兩面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