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你怎麼可以這樣美!

一說到富春江,我們腦子裡立馬會湧現出兩句話:「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吳均《與朱元思書》裏的這兩句話,精當地概括出了富春江山水之美。

江南的山水本來充滿著美,如何在這數不盡的江南勝景中脫穎而出,給人留下獨特的印象?吳均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一下子就把富春江不可方物的美和盤道出,讓人流連忘返。

作者到底是怎樣寫出山的奇特和山中之景的呢?

作者先從總體上來寫富春江的山水。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一開篇,作者就用兩個四字短語大筆勾勒出這裡山清水秀、澄澈美麗的景色。之後告訴讀者,這樣美麗的景緻,不是隻存在於方寸之間,而是「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就給這裡的景色定下了極高的基調:這裡的山水奇異,冠絕天下。只寥寥八個字,富春江美景便撲面而來。

因為是坐在船上看風景,所以,作者眼中的水呈青碧色,並且清澈見底。到底有多清澈?「遊魚細石,直視無礙」。船行之時,能清楚地看到江底的遊魚細石,江水之清,可見一斑。這裡用襯託的手法來寫江水清澈。

而接下來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則用了誇張和比喻的手法來寫江水湍流之急。

總體的山水如此之美,那這裡局部的風景怎麼樣呢?

接下來,作者把視線轉到了兩岸高山上,先總寫「夾岸高山,皆生寒樹」,接著在把鏡頭拉近,具體描寫山的特徵:「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山本來是靜止不動的,可是,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不僅讓它們動了起來,還賦予它們人的情感,它們爭著向上伸展,好像要爭出個高下來。

為了寫出山中之靜,作者又用各種聲音來襯託。泉水激石的聲音、鳥鳴聲、蟬叫聲、猿嘯聲,從這靜謐的山中傳出,更讓人感受到難道的寧靜之美。

有了前文的層層烘托,結尾情感的流露就顯得自然而然:「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結尾處的這段話,其實是作者仕途失意的感慨,隱含了他對功名利祿的淡然與厭倦。

作為南朝梁的文學家,吳均出身寒微,雖然學以致才,但仕途不暢。他曾撰寫《齊春秋》,因忠於史實,被梁武帝焚書罷官。不久,又奉詔修《通史》,起三皇訖齊代,未成而卒。

仕途的不順,使得他的詩文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憤懣抑鬱之情。這封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信,就很好地體現了吳均文章的這一特點。


首段總寫全景,寫出富春江水山水之美。「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寫的是遠景,也點名了時節——秋天,然後由遠及近,由景及人,再點出作者行蹤。第二段先承上寫異水,先寫富春江靜態美,再寫富春江的動態美,用了兩個比喻。這一段或正面描寫,或側面烘托或設喻作譬,展現了變化多姿的景象。第三段寫山和山中景物,從低到高,從點到面,從整體到細部,用擬人突出山之奇,從聽覺和視覺寫出山新奇的美感,寫樹木虛實結合給人以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感覺。最後的議論句「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借景言志,表達了作者對爭名逐利官場的鄙視,又襯托出大自然美景誘人的力量。

作者在文中抓住山水特徵,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從多角度描寫,調動人各種感官,虛實結合,寫出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作者似是在寫水之清秀山之雄偉,?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繼而襯以鳥叫蟬鳴猿啼,一幅優美山水畫卷豁然文中。然?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詞句一出,此篇意境已與山水沒有太大關係!作者是史學家、文學家又時官主簿,官雖不大,但卻離權利中心很近,官場中的明爭暗鬥,陰奉陽違,趨炎附勢,相互吹捧,作者應深諳箇中滋味。水之清澈可以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人心雖只肚皮之隔,卻永陰陽難測!

作者是在以自己的視覺婉勸友人寄情山水,遠離是非!然而作者卻忽略了事物的另一面,如果有才學能力的都成了清高之士,那這個社會早就妖魔遍地,鬼怪叢生了!作者更忽略了相互掣肘的治世之道!所以,美文一篇,意境消極。


概括山水之景的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正面寫江水清澈的是: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側面寫江水清澈的是: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鄙視名利的: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