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確實是趙普說的,他也是這麼踐行的。

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趙普這個人: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

他為人淳厚,沉默寡言,善於謀略。起初在後周永興軍節度使劉詞那裡供職,因與趙匡胤(宋太祖)私交甚好,後來擔任趙匡胤的掌書記,從此輔佐趙匡胤一步步走上帝王之路,謀劃陳橋兵變,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為北宋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功勛蓋世,但不驕不傲,而且自始至終與宋太祖、宋太宗兩任皇帝保持良好的君臣關係,最後善始善終,成為千古君臣的佳話。

趙普雖然出身於小吏,讀書不多學問不大,但他非常喜歡看《論語》。他當上宰相以後,宋太祖勸他讀點書。趙普每次回家,就關起房門,從書箱里取出《論語》認真誦讀。於是天下就流傳一種說法,說趙普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趙普推崇《論語》,也的確是以《論語》為治國實踐的。

因為趙普和宋太祖都有感於中唐以來藩鎮割據、武將跋扈,想扭轉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於是趙普為宋太祖設計了一整套削其權、制錢穀、收精兵,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同時推行「倡文偃武」治國方略,在中央和地方都推行文官制,重用文臣當任各級重用職務,並且分化宰相和地方一把手的職權,使之相互牽制,逐步改變了五代以來節度使權力太重、尾大不掉的形勢。同時改革科舉制度,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時科場積弊的教訓,在科舉考試中採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漸的措施,為以文治國打下了基礎,趙普踐行《論語》,推行儒家治國理念,不僅為鞏固穩定北宋王朝、結束五代亂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給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適應於封建社會治國理念的教科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