颧骨母斑治疗图-01

颧骨母斑也可以说是迟发的胎记,其正确学名为「后天两侧性真皮色素症(ABM) 」,或「迟发性两侧太田母斑(ABON) 」。

 其出现与种族、体质、年龄、内分泌有关,以东方女性比较常见,通常是先天性的,大多对称地出现在脸部左右,特别是额头、发际、眼睛四周、侧脸、鼻头等,其中以颧骨附近最常见,故名。

颧骨母斑的外观多呈棕色或蓝黑色,由于深达真皮层,即使涂上厚粉也难以遮掩,成为患者的极大困扰。

1939年日本的太田医师首度将「真皮性黑色素病症」独立于其他斑点之外,并将其看法发表于医学期刊之上,此后这种特殊的斑块就被称为「太田母斑」。通常发生在新生儿,一般称为「胎记」,而且大多出现于臀部,早年台湾人往往认为是「床母做记号」。

根据日本学者的观察,颧骨母斑常分布在三叉神经第一、二分支附近,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推测可能与内分泌失调,以及现代人的生活型态改变有关。台湾学者也观察到这种好发于东方育龄女性的真皮层色素斑,以25岁之后较好发,其他如青春期、婚后、产后、更年期都有可能出现。

这种美容界称为「血素斑」的颧骨母斑,主要系真皮层内的色素细胞增生而引起,一般的退斑药膏只能改善表浅层的斑点,效果无法达到真皮层,因此再怎么涂抹都没有效果。如果实在很明显、也很在意,目前能以各式雷射加上强力脉冲光综合治疗,但由于其色素分布太深且密集,所以通常需要多次以上的治疗。

颧骨母斑呈星状、纺锤状分布,且直达真皮层,这是与表皮层色素增加引起的黑斑、肝斑最大不同之处。

深层斑与浅层斑示意图-300dpi-01    

颧骨母斑的治疗方式

由于颧骨母斑深部较深,需要采用多重雷射进行,以获得最高清除率,医师会根据斑的分布由浅至深分层处理,采用飞梭雷射、净肤雷射、魔颜雷射等,由于具有斑点的皮肤多少脸上也有会老化的问题,因此也会采用 BBL脉冲光来去除表浅斑,同时紧实肌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