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學·人居·生態

在2018年8月第十四期地景沙龍「人居·地學·生態」上,許多地學界的老專家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與體會。沙龍交流只是一個開始,我們藉此總結了會上專家的發言,並與地學所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彙集整理,以系列文章的形式展示出來,以期引起大家的討論,推動學科間交流。


文/ 吳成基,西安陝師大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陝西師大旅遊地學及地質公園研究中心,西安,710062

關中地區是人類與自然交住相處最長久最深厚,人-地相互作用記錄最長與最有代表性的地帶。關中地區的人文風尚是人在與自然環境相抗衡、相適應的實踐與經驗中繼承下來的一種文化景觀。

地域文化是制約一個地區人們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重要因素,通過對關中地域文化與地學關係的探討,有助於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協調人地關係;對於更深刻地瞭解關中區域文化,開展地域特色旅遊,促進社會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

01 秦嶺終南山與關中文化

關中平原又叫關中盆地,南依秦嶺北坡。秦嶺是中國地理南北分界山脈,產生出詩詞文化、宗教文化、隱士文化、休閑文化、民風民情,在中華文化的萌發、定型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 秦嶺的人文基本特徵

古老的秦嶺山脈(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提供)

// 賜福天下

發源於秦嶺的黑河、灞河等源源不斷地用優質水源惠澤關中。豐富的植物生態資源是南北過渡帶生物的基因庫。秦嶺抵禦北方寒流的南下,庇護著四川盆地天府之國。

// 縱貫東西

秦嶺穿越中國地形三大階梯,絲綢之路沿著秦嶺、崑崙一直向西,東西方文明全方位交流碰撞。

// 華夏脈源

秦嶺、黃河、長江(「一山兩河」)是中華文明誕生的地學基礎。

// 融通南北

河流侵蝕形成的「峪」,自古以來就是秦嶺南北的交通要道。

秦嶺主脊

2 厚載文化終南山

西安段的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古詩中以終南山為題的詩篇數不勝數:

唐代詩人王維:「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住,隔水問樵夫」。

唐代詩人祖詠:「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終南捷徑」出自《新唐書·盧藏用傳》: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得勝,武王以禮治國,國家內外一片和平盛世的景象。兵器統統收繳入庫,在華山腳下放馬曬太陽,在果木林裏放牛唱牧歌。

從古至今,秦嶺山中居住著許多的隱士,將這裡作為修身養性之地。成就終南山特有的隱士文化。

終南山中修鍊的隱士(圖片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

終南山緊鄰長安,又具有神祕、威嚴之感。有眾多宗教教派在這裡建立自己的祖庭。在中國的八大佛教祖庭中,這裡的華嚴寺、草堂寺、香積寺和靜業寺分別是佛教的華嚴宗、三論宗、凈土宗和律宗的祖庭。

02 關中盆地地學特徵與地域文化

1 秦人風俗,地學造就

(1)居民性格

關中北有黃土高原,南有秦巴山地,受封閉盆地和自然環境過渡帶影響,關中人性格很有特點:從黃土文化中傳承堅韌、豪爽、耿直、寬厚、包容、做事腳踏實地,亦從秦巴文化中萌生出溫柔、細膩、靈巧。然而處在相對封閉、安定的自然環境之中,依然具有農業社會導致的心理狀態,如安於現狀、小富則安、思想封閉、進取心不強。

(2)服裝飲食

有名的「陝西八大怪」,也反應出人文風俗對地學環境的適應。這八大怪指的是: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嫁外、油潑辣子一道菜、板凳不坐蹲起來、秦腔大戲吼起來。「帕帕頭上戴」:關中地處乾旱半乾旱地區,時有沙塵暴襲擊,常會塵土飛揚,「帕帕」恰可用來抵擋風沙灰塵的污染。

帕帕頭上戴(右)

渭河平原是中國傳統農業區,植小麥為主,傳統的農耕勞動強度大,麵食以量大為特徵,喫飽為目的,並不追求精緻,體現關中人對農耕生活的適應。

陝西麵食及花饃

(3)傳統建築

「陝西八大怪」之「房子半邊蓋」是鄉土建築適應地學特徵的實例。這種房子省工、省木料,砌牆用「胡基」(夯打成的土坯),取材方便。這與關中地區森林覆蓋率不高,缺乏木材,以及土質為黃土,易於取材打坯都有關係。

房子半邊蓋

關中北部地處渭北旱塬,其地貌特徵屬黃土臺塬區。該地民風民俗既區別關中渭河平原區,又不同於陝北,特別是地坑院式窯洞,具鮮明的地方特色:「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地下人往來」。
三原地窯

地窯這種建築形態已經有近4000年的歷史,多為7~8米深,就地取材、易於施工、冬暖夏涼、空氣乾淨、低碳環保。另一方面,地坑式窯洞亦有弊病,主要是採光不足、出入不便、衛生條件差。但是它作為「穴居文化」最重要的實體,有它存在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意義。

為了躲避土匪騷擾和禍亂。關中人在陝西渭北旬邑縣一帶基岩上開鑿石窯,典型的如旬邑縣趙家洞崖居遺址窯,創建在南宋之前,利用丹霞地貌「平頂、身陡、坡腳緩」的特徵,在絕壁上修建而成。

趙家洞崖居遺址窯

2 平行不整合,造就陶瓷業

華北地臺沉積間斷達一億數千萬年之久,在中奧陶世和中石炭世的地層之間形成大華北區域性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不但有地質意義,而且還具有人文旅遊及經濟價值。

在陝西的銅川陳爐古鎮,因為不整合面上形成風化殘積的粘土礦物高嶺土層,陶瓷業興盛發展。爐火傳承至今已有1300餘年,是唯一連續燒造從未斷燒的耀州窯系窯爐,被譽為「東方古陶瓷生產活化石」。

陳爐古鎮

3 石刻石雕、記憶歷史

古人稱細膩優質的關中石灰岩為「青石」,唐白居易《青石》:「青石出自藍田山,兼車載運來長安」。關中地區石刻石雕藝術歷史悠久。西安碑林博物館中的石碑,將四書五經、論語、爾雅等古典鉅著全文刻於其上,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石碑書籍。

西安碑林博物館石碑

關中有大量的拴馬樁石雕,以堅固耐磨的整塊青石,少數用細砂石雕鑿而成。陝西關中民俗博物院收藏的拴馬樁有5000多件,造型豐富,是我國一流的石刻藝術珍品。

關中民俗博物館的石刻藝術品

4 地熱資源與溫泉旅遊

關中盆地是我國賦存層狀孔隙型熱儲的六大斷陷盆地之一,西安凹陷是關中盆地中地熱地質背景最好和麪積最大的儲熱構造。關中盆地的地熱異常區可分為秦嶺北麓帶、盆地中心帶和北山南麓帶。地熱異常區地面以下1000米處的地溫一般大於45℃,最高80℃以上。

主要的控制性斷裂有秦嶺北麓斷裂、華山山前斷裂、寶雞-鹹陽斷裂和渭河盆地北緣斷裂等。這些斷裂新生代以來多有活動,是良好的導(控)熱斷裂。沿著這些斷裂多地有溫泉出露。

驪山北麓華清池溫泉聞名全國,係為多組斷裂的交匯處,斷裂的開張使地表水循環到地下1000~2000米深處,被地熱加溫,沿斷裂帶再上湧出地面,屬於低礦化弱鹼性硫酸-氯酸鉀鈉型中溫水。

渭河盆地新生代以來接受了巨厚的沉積,特別是在盆地的內部,得益於隱伏花崗巖體傳熱於含水巖層,第三紀地層中有許多良好的熱儲層。地溫資料顯示,西安凹陷作為渭河盆地的中心,莫霍面深度在30千米左右,而周緣地區則在43~45千米,從而表現為較高的地溫梯度。因此在第四紀覆蓋的西安市區、長安縣東大鄉等地都分佈有地熱異常帶。

莫霍面——地幔與地殼的分界面

2006年鹹陽市獲得中國礦業聯合會頒發的「中國地熱城」之美譽。

03 啟示、總結

1 地學人文歷史遺存需要保護和傳承

以地學作為背景的古老民俗、傳統建築、窯洞均屬於歷史文化遺產,許多正在消失。華陰老腔、剪紙、皮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我們應該尊重、保護、傳承歷史遺存,當前不僅是用於旅遊觀光,同時應積極申報世界或國家文化(物質、非物質)遺產。更主要是要尋求積極保護的策略:

? 一是原汁原味的保存。如對古民居的保護維修。

? 二是適度改進創新。如華陰老腔與現代音樂的融合,賦予古老藝術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對地坑式窯洞在通風、除濕、陽光等方面的改善,建築學家已經制定並實施了方案;為了傳承唐代建築風格,體現古城特色,這些年西安出現了大量的彰顯古老與現代結合的特色建築和街區。

? 三是在開發利用中保護。陳爐古鎮保留美化了陶瓷街景原貌和氛圍,博得旅遊者的讚賞,大量精美實用的陶瓷製品也受到旅遊者的青睞;北院門回民街的高家大院,1999年被列為「中挪兩國重點歷史街區保護項目」,2002年獲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亞洲太平洋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西安大唐不夜城
高家大院

2 特色小鎮(村)建設

2018年陳安澤先生提出建設地學文化特色小鎮,撰文闡明其建設意義、理念與行動建議,將地學文化簡述為:「通常是指人類在認識地球、利用地球時創造的一切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

各地鮮明的地學特徵孕育出的與其相適應的綜合人文地理現象,迥異於其他地區。建立地質文化村鎮是保護地質遺存(實體和文化)、地學科普的需要。

地質文化村鎮兼顧民俗旅遊和地質科普,二者融為一體,注重人文民俗的地學背景的張揚。以韓城王峯村為例,該村人文歷史遺存十分豐富典型,周邊數河交匯、瀑布成羣、溝谷深切、懸崖聳立。有小斷層、鋸齒狀節理、不整合接觸、河流階地、微型蛇曲等地質遺跡。

王峯村古城堡
王峯村鋸齒狀節理

3 擴充旅遊地學研究內容

旅遊地學不僅關注地質遺跡本身,還挖掘人文旅遊資源中的地學因子,解釋人文旅遊資源的地學成因,深化和豐富人文旅遊資源內涵。地學從來不是孤立的科學,神祕的地學將更有效地走進社會,更能直觀進行科普宣傳,許多知識將更為生動、易於被認知。

旅遊地學不僅與自然風景旅遊聯繫,而且將指導人文旅遊資源的開發、保護和利用。最後以八句話結尾:

人居風俗、地學使然,

歷史遺存、保護為先,

適度改造、傳承利用,

相輔相成、人地和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