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午,精神疾病患者夏某的家属把一面沉甸甸的锦旗送到了海淀区精防院医务科主任手中,以表达对医院的感激之情。这面锦旗中折射出的不仅是海淀区精防院和谐的医患关系,还承载着康复者在康复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感动。

这面锦旗背后的故事,要从几十年前说起。如今已经71岁的老夏算得上是一位“老病号”了。老夏17岁病发,几经辗转后2004年来到海淀区精防院治疗。

面对精神疾病患者病程长、可复发性强、社会接纳度低等特点,2010年医院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引入意大利的社区管理模式,创建了海淀模式——居住式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社会,提供了平台。经过医院专业评估,已经接受过几年治疗的老夏符合入住院外康复机构的标准。“他每年春天都犯病,放到院外康复,我们做家属的肯定是不放心的!”对家属而言,最可怕的就是患者病情复发。由于是一种全新的康复模式,老夏的家属并没有同意他去院外康复。经过院领导多次对家属劝说,老夏的家属才消除了“患者离开病房就没有安全感”的这种念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决定让老夏去康复园试三天,这一试,老夏的家属便彻底放心了。

起初,老夏还和园里的其他康复者的关系相处不好,时间久了,大家整日生活在一起,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家庭”,经过互相接触、了解,老夏彻底成为了“家”里的一分子。老夏每天积极参加职康活动,十分细心,责任心强,职康训练里计数的工作由他来负责。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诗、写文章,他的作品很有特色,深受其他康复者喜爱,大多都被贴到了宣传栏里。

“你们不用挂念我,我和之前不一样了,我自己有收入,不用常来看我,我在康复园过得挺好的!”一次探望后,家属看见了老夏可喜的变化,这和之前在病房每日郁郁寡欢,盯着窗外,盼着家属来探视的老夏简直是变了一个人,这让老夏家属很是激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夏的状态越来越好,病情也没有复发,老夏的家属说“感谢医院、感谢医护工作者、感谢康复园,锦旗上的文字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感激!”

精神科的治疗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这面锦旗是时间的积淀,是“医院-社区全程自助化精神康复链”发展的见证,更是为我们不断提升海淀区精神卫生工作水平增添了动力。

信息来源: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

作者:周新慧

编辑:杨恩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