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山裝是以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國服」,深受國人喜愛。您是否知道中山裝如何誕生?今天「金臺唱晚」微信公眾號推送人民日報社老同志孟屯《第一套中山裝的製作人》,講述中山裝與「紅幫裁縫」的故事。

??全文共2505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金臺唱晚」微信公眾號經作者授權推送

??微信ID:rmrbjtcw

我們「40後」年齡段的人,都是穿著由中山裝演化來的「學生裝」「青年裝」一路走來的,但對於中山裝的形成和製作,卻從來沒有關心過。2016年春天,我和家人在寧波住過幾天。寧波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好玩的地方很多,最吸引我的是寧波服裝博物館,從介紹中知道,寧波裁縫創造了中國服裝業的五個第一: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中國的第一件西服、第一部西服理論著作、第一所西服工藝學校。誰做了第一套中山裝最吸引我,為此我把遊覽博物館的行程安排在最後一天,打算重點瀏覽。結果3月28日是週一,閉館謝客,喫了閉門羹。遺憾的是已訂了次日離開寧波的車票,我只能從資料中瞭解寧波服裝的發展史了。

中山裝

顧天雲

中國第一部西服專著作者。他身上所穿的正是正宗的紅幫西服。

中國人開的第一家西服店,由寧波人李來義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的李順昌西服店,圖為李順昌西服號的營業執照副本。

李順昌

西服店

早在18世紀末,寧波人以「三刀」(裁縫剪刀、廚師菜刀、理髮剃頭刀)闖天下,到了日本橫濱等地。日本橫濱有許多俄國漁民和荷蘭客商都穿西服,寧波裁縫為這些洋人做衣服,漸漸掌握了製作西裝的技術,生意逐漸由橫濱發展到東京、神戶等地。橫濱有一家寧波人開辦的「隆興」洋服店,在日本很有影響,成為百年老店。曾為田中角榮、大平正芳等日本政要製作服裝。後來「隆興」店成為赴日寧波裁縫開拓業務的聯絡點,到日本的寧波人先在這裡落腳,相互交流,開創事業。

1905年,孫中山在橫濱組織同盟會,寧波裁縫根據孫先生的意願,以日本士官服為原型,改制設計了早期的中山裝。雖然這套中山裝不同於後來的形制,卻邁出了中山裝成為「國服」的第一步。

鴉片戰爭後,寧波闢為「五口通商」口岸,列強大舉入侵,洋人簇擁,洋行林立,許多藍眼睛、紅頭髮的歐美人進入寧波。寧波裁縫抓住機遇,為西洋人製作洋服,謀求發展,一個特殊的羣體就產生了。中國人習慣稱洋人為「紅毛」,而為「紅毛人」製作衣服的這個羣體,就被稱為「紅幫裁縫」。

寧波服裝博物館內「紅幫裁縫」製衣蠟像

20世紀30年代寧波《鄞縣通志》,就有關於「紅幫裁縫」的歷史記載。

在這羣裁縫中有一個人叫王睿謨,寧波奉化人,他東渡日本,勤學苦練,掌握了做西服的訣竅。1891年,他回到國內,正值上海租界擴展,西服業成為熱門行業。他帶著13歲的兒子王才運到上海發展「包袱店」,從早到晚提著裁縫用具包袱四處奔波,為人縫製西裝。經過幾年努力,他於1900年在上海創辦了「王榮泰」洋服店,逐漸發展成為上海名氣最大、服務最完善、信譽最可靠的著名的「榮昌祥」店。1904年,王睿謨受著名民主革命家徐錫麟之託,花了三天三夜時間,完全手工下針走線,為徐錫麟縫製了一套西裝,這是中國人在國內所做的第一套西裝。

王睿謨(左)與王才運(右)父子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慕名到王睿謨的「榮昌祥」定製了幾套西服,十分滿意。就拿了一件日本陸軍士官服對王才運說:「我去日本,日本朋友誇我身上西裝做得好,以為是美國貨,看了『榮昌祥』的牌子才相信是中國貨。『榮昌祥』為中國人爭了光!這次我想請你們做件中國服代表中國人。」他又指著士官服說:「改革此服,為吾所用。」王才運根據孫中山的意思,與一些打樣、裁剪名師一起再三琢磨、幾經試樣、反覆修改,把原來的10粒扣改成7粒,後又改為5粒;在款式上改為直翻領、四貼袋、倒山筆架式帶蓋;在袖口加3粒紐扣,防止磨損,美觀大方。

孫中山穿著早期7粒扣中山裝

服裝製成後由孫先生試穿,既簡樸又莊重,且具備西服的特點,孫中山十分滿意。王才運即為這套服裝定型,取名「中山裝」。「榮昌祥」就成了第一套中山裝的誕生地,此後中山裝風靡全國。王才運常以為國父製作了第一套中山裝為榮,珍藏著孫中山先生穿樣衣的照片,店內高掛「本店為國父製作第一套中山裝」的廣告牌照片。後來,蔣介石、宋美齡的許多內衣外套常由「榮昌祥」量制,國民黨的許多要人都到「榮昌祥」來定製服裝。

蔣介石與宋美齡

關於中山裝的第一製作人,還另有說法。有史料記載,孫中山早年在河內組織「興中會」,結識了華僑黃隆生。黃隆生是廣東人,對孫中山極為敬佩,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隨孫中山回國,在大元帥府任職。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將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感到,作為新政府的領導人,穿著西裝不太合適,而穿著中國的傳統服裝長衫、馬褂等也不合適。於是,他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日本、南洋服裝和西裝的樣式,自己設計了一種獨特的服裝式樣,由黃隆生按照設計方案製作完成。「臨時大總統」宣誓就職就穿上了新的第一套中山裝。

孫中山宣誓就職的5粒扣中山裝各部分含義

據服裝專家分析,最像中山裝的是日本校服及陸軍士官服,孫中山及革命黨在日本活動時間較長。所以,由旅日寧波裁縫先期製作,後在上海由王才運「榮昌祥」逐步完善定型之說,比較可信。

中山裝具有好看、實用、新穎、方便等特點,一經孫中山穿著並倡導,很快就在民國上層社會、教師和青年學生當中流行開來。

毛澤東從青年時代就喜歡穿中山裝,這一著裝習慣一直保持到他晚年。毛澤東對中山裝的鐘愛,也影響了他的戰友們,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把中山裝當作正裝、禮服。

毛澤東身著中山裝在天安門城樓上

周恩來、劉少奇身著中山裝

王睿謨及其兒子王才運是寧波第一代紅幫裁縫,他們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工藝技術。他們的弟子餘元芳,從小練就「紅幫裁縫」的工藝三大絕技:目測量衣、抽絲補調、特型矯正。新中國成立之初,餘元芳兄弟在上海開設「波緯」西服店,以精工細作、款式新穎、交衣及時而頗受好評。他們為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做了新中國第一套西服。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劉曉,副市長潘漢年、盛丕華,華東局軍政領導譚震林、魏文伯、陳丕顯、谷牧等都來此定製服裝。後經陳毅推薦,國務院將餘元芳和西服店調遷北京,西服店改名為「紅都」服裝公司,專為外國元首、駐華使領館人員及我國領導人製作服裝。從此,首都有了世界一流的西裝、時裝大師和西服店。1964年的一天,周恩來總理安排餘元芳到釣魚臺國賓館,讓他用目測的方法為來訪的西哈努克親王及妻子、王子做大衣、西裝。餘元芳不露聲色,在一旁仔細觀察,默默記下了3人的身材尺寸。過了兩天送去3套服裝,西哈努克一家穿上新衣又驚又喜、拍手叫絕。親王說,餘元芳是他見到過的最好的服裝大師。特地把一隻鏤花銀盒送給餘元芳作為紀念,夫人莫尼克過生日,也請餘元芳赴宴。

北京紅都服裝店第一任經理餘元芳(左二)

餘元芳之後,王庭淼繼任經理。他本人手藝高超,領導手藝人專為中央領導、外國要人和駐外使節定製服裝。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中央警衛局要他們趕製一套主席最後穿著的中山裝,他立即率領服裝師研究製衣。由於已經無法為毛主席量體裁衣,他只能用目測法並參照舊衣製作。如今,毛主席躺在紀念堂裏穿著的那套銀灰色中山裝,就是寧波紅幫裁縫的傑作。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