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6271_faf34c_l  

小小协会在筹备这一系列座谈之时,许多事情正在台湾这块土地发生,其中,包括影响民生至巨的馊水油事件。食安问题,是基本的、无可退让的人权议题,然而,它牵涉到的议题范畴非常广泛,食品安全的问题只是表层,它还涉及到台湾农业型态的转变、土地政策、农业政策、生活型态与价值观、经济条件、官僚体系的功能僵化、失能......等等议题。当我们想要问:究竟,台湾这一路走来,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往好的方向在前进吗?我们有能力、有方法改变现实吗?在这些提问里,或许,「阅读」以及「书写」,很少会是抵抗方式的选项,但在筹备座谈的过程里,我们没有对这个方向疑惑过: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已经被生活、工作卡得几乎不剩一缝之时,阅读与书写,是穿透这些缝隙很好的方式。

「与土地共生」系列座谈第一波,我们就要从阅读与书写开始:文学,以及农村的书写及培力。

为何是文学?对我们而言,在诸多的书写创作里,文学虽以现实作为基底,却能够刺穿现实,揭露表象底下的真貌,因而,由土壤而生的文学书写,作为对于「现实」的抵抗与反击之声时,韧度、力度以及其穿越时空引发共鸣的可能性,往往比瞬时一现的新闻、讯息来得珍贵。座谈的纵轴由台湾农村/城市的时间轴变化,横轴则分别从农村、城市到山林等不同角度切入,呈现台湾社会变迁,个体的在地记忆与变化,此外,也特别引入创作者在现实生活里,带领学生、社区居民观察、记录、书写的培力经验。

详细场次及报名表请详阅全文说明:
10.1(三)|农村书写、复兴与培力|蔡培慧 X 池依林
10.8(三)|文学里的城乡记忆|阿盛 X 杨索
10.29(三)|边缘战斗学校|巴代 

活动时间:19:30-21:30
活动方式:免费入场,敬请预约
地点:小小书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区复兴街36号 
(捷运顶溪站1号右转,第一个洞右转直走1分钟) 
电话:2923-1925 
[email protected]

1) 农村书写、复兴与培力
时间:10月1号
讲师:蔡培慧 X 池依林

讲者简介:
蔡培慧
出生成长于日月潭畔山村,农村成长经验与城乡游移的际遇,向来是认同与困惑的所在,学习、工作与社会参与渐渐专注于此。
2009进入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担任助理教授,其教学研究专长为社会发展、农民研究、农业政策、在地经济等等,领域包括小农交换的社会基础、社区协力农业等。在此之前,1996-1999曾担任国会助理;2000-2008担任九二一震灾重建基金会专职,主责弱势家屋重建、地方产业振兴与迁村专案。
2008年起与农民、农村青年、社区工作者、学者、地方公务人士共同组织「台湾农村阵线」并担任发言人、秘书长。期待透过小农耕作、草根串连、青年进乡、公共宣传、立法游说,展开正视农村、农业、农民与永续环境的实践行动。

池依林
台中东势人
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
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创作研究所毕业
上下游新闻市集作者


2) 文学里的城乡记忆
时间:10月8号
讲师:阿盛 X 杨索

讲者简介:
阿盛
台湾台南新营人。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任中国时报系记者、编辑、主编、主任等职。
著有散文《萍聚瓦窑沟》、《行过急水溪》、《三都追梦酒》、
《阿盛精选集》、《夜燕相思灯》等二十二册、
小说《七情林凤营》等二册、歌诗《台湾国风》。
主编散文选集二十一册。现主持「写作私淑班」。

杨索
出生于艋舺,台北云林人,自幼在永和长大,
父母来自云林县,是战后城乡移民的出外人。
曾任职中国时报记者多年,调查报导社会底层议题。
平时热爱阅读、动物,特征是缓慢。
出版著作:《我那赌徒阿爸》、《恶之幸福》。
写作范围包括:人物专访、评论、散文、小说。


3) 边缘战斗学校
时间:10月29号
讲师:巴代 

讲者简介:
巴代
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人(泰安村),
曾获山海文学奖、金鼎奖最佳著作人奖、
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金典奖、星云历史小说三讲、吴三连奖等。
著有《笛鹳》、《斯卡罗人》、《姜路》、《Daramaw》、
《吟唱.祭仪》、《马铁路》、《走过》、《白鹿之爱》、《巫旅》等。 
 
此刻即未来──盛夏的土地之约(此文写于2010年)
文/蔡培慧(台湾农村阵线发言人)

过去这一年,确实发生太多事了,以致于2011年5月,当我提笔想为去年盛夏,青年学子在台湾各地学习访调的文集写序时,竟不知从何写起。

我记得溪州圳寮国小的榕树下,大伙围坐,分享心得,欲罢不能的热切。我记得一天15小时不间断地的学习与讨论,同学意识到农乡现实的开朗、迷惑,撑著滞重的脑袋,骑著单车迎向深夜晚风的舒爽。我记得在志宁「全心全意的爱你」的歌声中,青年朋友与溪州乡亲共度有酒有歌的快意浪漫。我理解青年朋友透过在地伙伴的协助,在曲冰、在历坵、在美浓、在王功二林、在大南埔、在二重埔、在相思寮、在后里,经验农事劳动与农乡节奏而迸发的深刻感受。我记得谷雨社、头前溪社、农学小组、南艺大社造小组的青年朋友在营队的感动与疲累未曾和缓的时候,协助717农民凯道夜宿坚持土地正义,诉求圈地恶法立即停止的对抗行动,务实的、耐劳的承担起纠察、总务等各项服务工作。更感谢头前溪社的同学承受著情绪与具体的压力,坚持的陪伴大埔农民一关一关地的走上街头、诉诸舆论,召唤公理。那是发生在去年盛夏的故事,那是「农青」确立自我形象与认同的基础。

将近一年的时间,我看到青年的力量更形集结,于农村工作之外转身与更多学子组成全国青年反国光石化联盟,以主体之姿,为这片土地上的公义与永续拼搏。我也看到青年与农村的连结,从体验走向生涯,至少有五位伙伴,因著自身的志向与社会网络的协助,得以展开青年进乡的实践,让夏日的体验成为笃实的毕业后生涯规划。这一切,大抵是农阵2009年5月坚持在没有资源的情形下,开办「夏耘农村草根调查」所不能想像的。虽说,当时我们清楚地的意识到,必须让更多青年学子经验农村,必需为长久的农村工作召唤新的队伍。因而,当它渐渐成形,我们除了喜悦与感激,更多的是前行的困惑与反思,藉著这篇序,我们想报告夏耘农村草根调查的具体进程与思维,同时初步的分析青年行动之所以可能的原因。

夏耘农村草根调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营队」、「访调与劳动体验」以及「书写发表」。第一阶段的营队又分为两部份,前两天的农村发展通识课程邀请关注农村议题的资深学者与草根工作者,讲述具体的发展脉络与特定议题。接著两天则由青年学者与草根工作者,分组全程引导学员于与农村聚落进行访调与实作,最后一天,则邀请村民参与学员的发表会,同时给予回馈意见。我们择定的营队空间,都在农村,2009年的营队在美浓客庄、2010年在溪州乡圳寮村,藉著空间的文化感受与社会脉络,参与学员得以全心的进入田庄,以别于学校的制式场域。营队期间是许多参与学员的农村初体验,置身现实的农村空间,课程中的农乡思辩与访调期间所理解的农乡经验与常民语汇,共同形塑了民间、农乡。透过这层理解、疑惑、认识与体会,参与学员所产生的内在扰动,或许将随著部份学员回到日常生活,当然也有部份学员主动的热诚地的参与第二阶段的实际访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参与学员自我召唤的动能,同时,期待相对而言更深一层的理解得以顺势推展。

访调与劳动体验,我们称之为夏耘的第二阶段。此一阶段的形式,因为合作的社区伙伴以及个别营队组织者的侧重,而呈现的殊异的风景。透过这本文集子,读者将会看见学员走进农乡人际、走过山林田野、漫游海滨湿地,理解稻农、菜农、花农、烟农、原农、蚵农的生命故事、产销结构、社会肌理与文化厚度。组织以上性质殊异的营队的不是别人,正在曾经参与过2009年访调的农青以及农阵各地的结盟伙伴。每个地方都因著当地的特色与即时的议题,而有细致的差异。第二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更是真实理解的开始,特别是参与学员往往需自己张罗访调的食宿以及访调前期密集的联系与准备工作,在这些看似繁琐而终能成行的细节中,农青方才开始身处农乡,在此所指的身处既是空间属性也是社群关系。当然,并非每个访调点都能顺利成形,而挫折与之所以不能或使其可能,恐怕正是创造青年与农乡多方交会的认识与连结的时机。

农事劳动最能表现身处其中的深层意涵,访调期间,总是尽可能的安排农事劳动,因为我们相信农事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相生相成,互为主体并孕化为相应客体的活泼生机的特殊过程,这层体验非得身处其中,脚踏实地(这句成语的原意应当如此)、手感触动才能理解与感受。当代青年已然脱离土地,甚至不曾双脚踩在泥土地,而农事劳动仿佛提供了身体打开五官,心领神会,脚踏实地的机会,文集中多数篇章,记述了这番感受。

书写与发表互相支撑参与学员的辩证思考。许多学员在二阶访调中往往理解到一个不同于工业文明的社会维度向他展开,由于这层感受要不太过强大,要不模糊难解,是以很难述说或者隐藏在外显文化形式与生产关系之后,通常需要一些距离与沉淀才能捕捉一二。因此,书写以及书写之后透过正式发表会(青苗发表会),观察与聆听不同学员于不同地方的学习体会,或许有机会触发深层的内在感受,并且再行反思实际经验与社会结构。当然,正式的发表过程,邀请资深报导者、青年学者给予反馈与探问,在过程中探讨某些理解的偏误,参与学员辩证与再行厘清皆有助于文本的内涵。反复思考落笔为文的篇章集结在此,文集一方面丰富农乡人文肌理,另方面鼓舞著青年学子盛夏时节的投入。

可贵的是,青年学子并非访调之后就远离农乡,他们在学校组织起社团,平常开办读书会,跨校串连,就具体议题深耕农乡,积极地与农乡前辈一起行动。在竹南大埔,清大头前溪社与台大法农小组协助地方的对抗行动与法律攻防的前期调查。在后龙湾宝,政大返谷社的同学在一次次地拜访学习之后,规划「绿色魔法学校」让更多孩童、家庭体验种作西瓜的生之喜悦,当然,当湾宝乡亲来到台北行动之际,政大的同学总是坚定地站在一起。在彰化二林,在地青年与都会青年共同协助相思寮保存,并于去年规划二林王功小组的访调,集结了更多学校的青年参与,在访调之后,学生持续投入反国光石化的行动,还有许多许多青年藉著访调走进民间、认识土地的容颜、自愿自觉地承担责任的故事……。这个过程或许有那么点农阵青年工作结合实践、担当责任、平等参与的坚持,然而,更多的部份,在于青年学子逸出常轨,面向人民所感受的召唤,化为参与的动能。当然,我们深知青年行动的部份,尚待时间检视,必需更多经验,才能更好的总结,此段文字仅仅是此刻的观察。

不可否认的,目前的访调内容较为偏重产销结构以及社会人文,看不出总体的农乡社会样态,甚而,如何推进更适切的访调形式与主题,著实考验我们。不过,无论如何,总是初步引导青年学子真实体验农村,连结具体社会行动。虽然访调工作仍然是不足的,如何召唤青年进乡的队伍更是我们念兹在兹的主要课题。我们相信,当前所见的社会秩序并非永恒不变,农耕文明的衰退并非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期待的平衡永续丰美的社会不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它决定于坚定前行的此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