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承載著中華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將中華民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為世界所認同。在品糉懷古之餘,體味端午節更本真的味道,也許可以尋訪到逐漸被遺忘的文化記憶。

文/李博成

糉子香,莫貪食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令節,今人以紀念屈原投汨羅江而死為祭祀屈原所作,此說最早出自於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不過近代諸多學者研究認為,端午節的許多活動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後來才附會了紀念屈原的內容。

提到端午節,作為「喫貨」來說一定會首先想到糉子。古籍記載「夏至食稷」的「稷」就是「糉」的古字,是夏至應時的食牖,也叫「角黍」,夏至與端午相距不遠,應該是有著共同的起源。

北方糉子體積較小,是江米及包紅小棗粒或豆沙的甜糉,以冷食為主。舊時天津的糉子講究選用白洋淀的蘆葉,樂陵的小棗,上好的江米,用五綵線繩扎牢。當地老民謠唱道:「糉葉香,包五糧,剝個糉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南方糉子則各式各樣,大到二斤的裹蒸糉,也有小巧玲瓏的客家鹹糉,餡也十分豐富,火腿、蛋黃、香菇、魷魚、花生……,不過必須熟食。

江米營養豐富,味甘、性溫,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但是其性黏滯,難於消化,喫得太多反而會傷到脾胃,引起腹脹、腹瀉等。尤其是老人和兒童,其消化系統較為脆弱,更不能多喫糉子。《本經逢原》也說:「糯米……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糖尿病、肥胖、高脂血、腎臟病患者盡量少喫或不喫。

太陽火氣,常為毒螫(資料圖)

貼畫像,避五毒

端字本義為「正」;午為夏正寅;「五」為中;五月為午月。所以,五日亦稱午日,五月五日也被稱為「天中節」——這一天午時為正中之正,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日子。

王充《論衡·言毒篇》雲:「夫毒,太陽之熱氣也,中人人毒……太陽火氣,常為毒螫。」可見古人對炎熱危害的認識,認為似乎太陽是萬「毒」之源。所以,端午節的各類節俗事項與活動主要圍繞祛毒辟邪展開。明代謝肇淛認為自古至今歲時所存之民俗故事,以端午為多。據其《五雜俎》記載有競渡(即賽龍舟)、作糉、系五色絲、飲菖蒲酒、懸艾、作艾虎、佩符等諸多的習俗。

(資料圖)

端午節還是一個祭祀諸神的節日,最廣為流傳的是祭祀張天師和鍾馗。五月初五貼張天師畫像,是信仰道教者避五毒之害的方法。《燕京歲時記·天師符》:「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競相購買,貼之中門,以避祟惡。」有些人家購買鍾馗畫,掛於門上驅鬼。《清嘉錄》卷五:「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貽天師符,貼廳事以鎮惡。」又稱「堂中掛鐘馗畫圖一月,以軀邪魅。」由此可知,端午古時俗稱「惡月惡日」,古人認為天師和鍾馗畫像可以祛邪驅疫。

避邪驅疫而用硃砂、雄黃酒等點塗臉額(資料圖)

飲雄黃,點硃砂

從農曆氣象上看,端午一般在夏至左右,氣溫逐漸攀升,大地濕潤,濕熱搏結,有利於有毒動物的滋生和繁衍,所以從古至今端午日的另一主要活動就是避蛇蟲諸毒,「以雄黃入酒飲之,並噴屋壁牀帳,嬰兒塗其耳鼻。」成書於明朝的《本草蒙荃》說:雄黃「出路佩之,神鬼不近」,「闢精魅鬼邪,殺蛇虺蟲毒。」據考,端午飲藥酒之風似乎始於唐代,孫思邈《千金月令》有「端五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之說,至宋代則有雄黃入酒的記載,如《嘉泰會稽志》:「端午日,設蒲殤,磨雄黃酒飲之。」到了明代又有用硃砂的,如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餘酒染額胸手足心,無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

除前述為避邪驅疫而用硃砂、雄黃酒等點塗臉額,以除不祥外,人們還會採來艾草懸掛於門首。民間俗諺說:「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艾葉還是中醫臨牀中非常重要的一味葯,按照《本草從新》的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理氣血,逐寒濕……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現代研究認為,艾草本身的芳香味道,是因為其含有豐富的揮髮油,芳香闢穢,古人常用它來驅避濕氣和瘴氣。古人還有用艾草、菖蒲、蘭草等做葯浴的習俗。這裡介紹一下洗浴菖蒲湯,此方出自《御葯院方》,為小兒洗浴方。

菖蒲30克(1寸9節者為佳),防風20克,荊芥穗20克,石膏10克,梅根10克。上五味搗為粗末。每次用5匙,加適量的水,煎3-5沸,待水溫合適,為小兒洗浴,先洗頭面,次浴身體為佳。還可以粗粉製成香囊,隨身佩戴。本方具有清熱解毒,芳香闢穢的功效,能夠預防多種小兒疾病,成年人亦可酌情加量使用。

端午節承載著中華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將中華民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為世界所認同。在品糉懷古之餘,體味端午節更本真的味道,也許可以尋訪到逐漸被遺忘的文化記憶。(編輯:若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