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聖家族》是馬克思恩格斯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再到歷史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轉變中的極其重要的哲學著作。他們對以布魯諾·鮑威爾為首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思想進行了全面深入細緻的批判,同時闡述了唯物史觀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特別是群眾史觀的基本思想。

  《神聖家族》是馬克思恩格斯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再到歷史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轉變中的極其重要的哲學著作。他們對以布魯諾·鮑威爾為首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思想進行了全面深入細緻的批判,同時闡述了唯物史觀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特別是群眾史觀的基本思想。深入研究他們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英雄史觀思想,以及在這種批判中闡發的群眾史觀思想及其理論意義等問題,有助於進一步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一)《神聖家族》闡發了「工人才創造一切」的思想。青年黑格爾派重要成員、鮑威爾的兄弟埃德加爾鼓吹「思想創造一切」,而「工人什麼東西也沒有創造,所以他們也就一無所有」,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始終是為了滿足他們自己的需要的某種單一的東西,是平凡的工作」[1] (P21)。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認為,第一,埃德加爾從他們唯心主義的「自我意識」決定一切的觀點出發,認為「一切」就是指「思想創造」。而工人所創造的東西在他們眼裡,僅僅是「單一的東西」,也就是可以感觸到、非精神的、非批判的「物質」的東西。這些「物質」的東西在埃德加爾等人看來,是「深惡痛絕」的。工人不能創造他們所說的作為「思想創造」的「一切」。第二,如果「工人什麼東西也沒有創造」僅僅是說每個工人的勞動是相互分割的、對立的,需要把他們的勞動組織起來,這樣講是有道理的。但是這種理解卻遭到了埃德加爾等人的「極端的鄙視」。如果不是這樣理解的話,「要是撇開單個工人不能生產任何完整的東西這一事實不談的話,這種論點簡直就是瘋話」[1] (P22)。第三,「批判的批判什麼都沒有創造,工人才創造一切」[1] (P22),工人不僅創造物質財富,也創造精神財富。「甚至就以他們的精神創造來說,也會使得整個批判感到羞愧。英國和法國的工人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1] (P22),他甚至還說:「工人甚至創造了人」[1] (P22)。

  (二)《神聖家族》闡發了「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的思想。青年黑格爾派把世界的發展歸結為「自我意識」和「實體」的對立。在歷史觀上突出地表現為製造「精神」和「群眾」的對立。他們把「英雄」等同於「精神」,把「群眾」等同於「粗糙的物質」,認為全部歷史就是英雄反對群眾的歷史。此外,鮑威爾等人還把精神和物質的對立跟「批判」和「群眾」的對立等同起來,認為只有他們這伙具有全能的自我意識的、批判的思維的哲學家,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而人民群眾則是「精神空虛」、「毫無生氣」、「有限的、粗野的、鹵莽的、僵死的和無機的」、「歷史發展的障礙」。他們甚至公然宣稱:「精神的真正敵人應該到群眾中去尋找」[1] (P104),歷史上一切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群眾的熱情和參與,「歷史上的一切偉大的活動之所以一開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沒有實際成效的,正是因為它們引起了群眾的關懷和喚起了群眾的熱情」[1] (P102)。

  針對鮑威爾等人的荒謬觀點,馬克思恩格斯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判和鬥爭。

  1. 青年黑格爾派的觀點是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惡性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黑格爾作為客觀唯心主義者,把「絕對精神」看作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基礎,把群眾看作絕對精神創造歷史的材料和承擔者,而哲學家只不過是絕對精神創造歷史的運動完成之後用來回顧意識發展的自身的一種工具,他只是在事後才登場。黑格爾的這種見解表明他的歷史觀雖然是唯心主義的,但在思辨的結構中不自覺地把握了歷史的某些真實的內容,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價值的。同時也表明黑格爾唯心主義歷史觀的不徹底性。而鮑威爾等人則完全拋棄了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的合理性和有價值的因素,把其唯心主義徹底化,「取消了黑格爾的這種不徹底性」[1] (P109)。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批判,就是絕對精神,就直接是歷史的積極因素和有意識的創造者,而群眾則完全是消極的、精神空虛的歷史材料,是其批判的對象。「一方面是群眾,他們是消極的、精神空虛的、非歷史的、物質的歷史因素;另一方面是精神、批判、布魯諾先生及其夥伴,他們是積極的因素,一切歷史行動都是由這種因素產生的。改造社會的事業被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1] (P109)

  2.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思想、精神是由物質因素決定的。精神的敵人並不是群眾。精神、思想也首先是群眾的思想。人們的任何思想都不能離開物質利益。「"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1] (P103)歷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因此怎麼能夠有離開物質利益和物質目的的人的歷史活動呢?沒有離開人的利益的目的的人的活動,也就沒有離開利益主體的群眾。「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 (P104)人類歷史上確實有一些歷史活動沒有成功,但其原因並不是革命「喚醒」了群眾的「熱情」,也不是引起了群眾的「關懷」,而是這些「革命的原則」並不代表群眾的實際利益,並不真正是群眾的革命原則。

  (三)《神聖家族》闡發了「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的思想。青年黑格爾派攻擊和否定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直接目的還是為了否定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否定作為對私有制否定的共產主義。他們在談到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貧窮和富有的矛盾時,標榜自己要把他們結合為一個整體,消滅二者之間的對立,然後按照神學的方式到「整體」之外的某個地方尋求這一整體的前提,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永恆性。針對這種觀點,馬克思恩格斯認為:

  1. 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私有制。「貧富之間的這一全部對立正是對立的兩個方面的運動,整體存在的前提正是包含在這兩個方面的本性中」[1] (P43),也就是說,貧富之間的對立運動應該到它自身去尋找,而不應該到它之外去尋找。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確實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他們作為統一的對立因素是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產生的,再具體說,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產生的。青年黑格爾派從對立之外尋找原因,只能是他們唯心主義方法的徹底暴露。

  2. 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方面。無產階級是對立的否定方面,他和資產階級一樣都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產物。但資產階級在自我異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滿足和被鞏固的,它把這種異化看作自身強大的證明。而無產階級在這種異化中則感到自己是被毀滅的,看到自己的非人的生存的現實併產生對這種狀況的憤慨。「由此可見,在整個對立的範圍內,私有者是保守的方面,無產者是破壞的方面。從前者產生保持對立的行動,從後者則產生消滅對立的行動。」[1] (P44)

  3. 無產階級只有消滅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對立面才能獲得勝利。私有制在自己的經濟運動中自己把自己推向滅亡。但是這種滅亡過程,只有通過無產階級的產生才能做到。無產階級不僅執行著替別人生產財富替自己生產貧困而給自己做出的判決,同樣也執行著私有制因生產無產階級而給自己做出的判決。由於在已經形成的無產階級身上實際上已經完全喪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東西,甚至完全喪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觀,無產階級現有的生活條件已經達到了違反人性的頂點。無產階級不僅從理論上意識到這種狀況,而且還由於這種貧困「不得不憤怒地反對這種違反人性的現象,由於這一切,所以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1] (P45),「無產階級由於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歷史上有些什麼作為。它的目的和它的歷史任務已由它自己的生活狀況以及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結構最明顯地無可辯駁地預示出來了。英法兩國的無產階級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任務,並且不斷地努力使這種意識達到完全明顯的地步」[1] (P45)。

  4. 青年黑格爾派否定和攻擊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其原因就是「宣告自己是歷史的唯一創造因素。歷史上的各種對立從它那裡產生,消滅這些對立的行動也從它那裡產生」[1] (P45)。

  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占統治地位,同樣也是形形色色的英雄史觀占統治地位。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觀創立的過程中,也同樣創立了群眾史觀思想。1844年8月之前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其它著作和論文中,也曾經闡發過群眾史觀思想,但都沒有《神聖家族》一書中如此詳細和深刻。那麼馬克思恩格斯為什麼能夠在這本書中作出上述結論呢?

  (一)從哲學的基本問題入手,闡發群眾史觀思想。在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問題上,《神聖家族》一書始終站在物質決定精神的唯物主義立場上批判青年黑格爾派。青年黑格爾派從他們的「自我意識」、「精神」、「真理」決定和創造一切的觀點出發,把群眾看作「物質」,看作「精神」的真正敵人。而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精神恰恰是由物質決定的。他們認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麼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1] (P152),而使用實踐力量的人就是被青年黑格爾派看作精神對立面的群眾。同時,精神離不開物質決定的又一個方面,就是思想離不開「利益」。離開對「利益」關注的群眾活動是不存在的。

  (二)從物質生產的人的活動出發,闡發群眾史觀理論。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已經開始發現人們的物質生產勞動、自然科學和工業的進步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決定作用。《神聖家族》一書中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人本主義學說。但是馬克思恩格斯這裡所說的人已經不是費爾巴哈那種直觀的、感性的純自然的人,而是活生生的、現實的、具體的人。他們說:「歷史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它"並不擁有任何無窮盡的豐富性』,它並"沒有在任何戰鬥中作戰』!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並為這一切而鬥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並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1] (P118-119)這裡的人的活動就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進步。所以馬克思恩格斯質問青年黑格爾派:「難道批判的批判以為,只要它從歷史運動中排除掉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係和實踐關係,排除掉自然科學和工業,它就能達到即使是才開始的對歷史現實的認識嗎?難道批判的批判以為,它不去認識某一歷史時期的工業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產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認識這個歷史時期嗎?……正像批判的批判把思維和感覺、靈魂和肉體、自身和世界分開一樣,它也把歷史同自然科學和工業分開,認為歷史的發源地不在塵世的粗糙的物質生產中,而是在天上的雲霧中。」[1] (P191)而人的物質活動主體就是群眾。所以,群眾創造了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

  (三)從對立統一規律的觀點出發,闡述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的思想。在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對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並沒有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而是將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批判地繼承過來,認為辯證法是「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2]。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接受黑格爾的矛盾思想,認為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是自身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所以,他們在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時,把這種矛盾看作社會生活中的客觀現象。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的根源不應當到資本主義私有制之外去尋找,而只能夠從資本主義私有制本身去尋找。辯證法還認為,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統一。資本主義制度也同樣如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肯定方面,所以它力圖維護現有的私有制度。而受僱傭勞動剝削的無產階級則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方面。無產階級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奮鬥才能自己解放自己,才能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無產階級消滅了私有制,也就消滅了自身,也就真正實現了自身的解放。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這種內在矛盾性決定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四)馬克思恩格斯深入到無產階級的鬥爭實踐中是最根本的原因。馬克思恩格斯對群眾史觀理論的闡發決不是馬克思恩格斯坐在屋子裡苦思冥想出來的,也不是依靠幾條哲學原理單純邏輯推導的結果,歸根結底是馬克思恩格斯實踐活動的產物。馬克思在1842年《萊茵報》期間,就經常到貧苦農民中間,不僅使自己的感情和立場徹底轉移到無產階級和勞動者方面,而且對勞動者的歷史作用有了進一步的深刻認識。1843年底馬克思到巴黎之後,也經常深入到工人群眾中去。工人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反抗精神深深教育了馬克思。他在1844年7月所寫的《評「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一文》中談到德國1844年的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時說:「西里西亞起義一開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國和英國工人在起義結束時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識到無產階級的本質。」[3] (P483)馬克思高度評價紡織工人的那首歌曲,認為它是「一個勇敢的戰鬥的呼聲。……無產階級在這支歌中一下子就毫不含糊地、尖銳地、直截了當地、威風凜凜地厲聲宣布,它反對私有制社會」[3] (P483)。恩格斯1842年11月到英國的曼徹斯特,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被壓迫階級的生活、工作、鬥爭進行全方位的立體式的調查研究。恩格斯邊調查、邊寫文章,謳歌英國工人階級的創造和鬥爭精神。1843年恩格斯在所寫的《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一文中高度讚揚英國工人階級。他說:「只有大陸上不熟悉的那一部分英國人,只有工人、英國的賤民、窮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儘管他們粗野,道德敗壞。將來拯救英國的卻正是他們,他們還是可塑性的材料;他們沒有受過教育,但他們也沒有偏見,他們還有力量從事偉大的民族事業,他們還有前途。」[3] (P628)恩格斯參與寫作《神聖家族》,正是他結束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調查之後,從英國返回德國途經巴黎之時。所以,沒有馬克思恩格斯的工人階級鬥爭實踐的經歷和所掌握的大量感性材料,就不可能有《神聖家族》中群眾史觀思想的深刻闡述。

  《神聖家族》中所闡發的群眾史觀思想對馬克思恩格斯之後的一系列著作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其後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一系列的著作都是在《神聖家族》一書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理論化和系統化。它為社會主義的實現找到了物質力量和物質途徑,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本書中的群眾史觀思想對於正在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中國共產黨來講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深入批判形形色色的直接或間接反對群眾史觀的思潮,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始終不動搖。馬克思主義學說自創立以來,始終受到西方資產階級錯誤思潮的反對和攻擊。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後,其理論觀點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理論。「文革」中林彪一夥就曾經鼓吹「英雄和奴隸共同創造歷史」的觀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歷史學家黎澍為代表的我國少數學者連續發表文章,指責「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觀點的片面性,主張「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觀點,實際上也是主張「英雄和群眾共同創造歷史」的觀點。八十年代末,少數人又拋出「精英政治論」變相地反對群眾史觀。近些年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深化,哲學理論界少數人也以與時俱進和話語體系的轉變為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理論過時了,「群眾」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它應該為「個人」概念所取代,再繼續講群眾史觀理論不合時宜了。最近幾年出版的某些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中群眾史觀理論的內容也越來越弱化。筆者認為,這些論點都是從不同角度反對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理論。從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家族》中所闡發的群眾史觀思想看,群眾史觀理論是唯物史觀理論中的兩大基本支柱之一,群眾史觀理論不僅不能被否定、弱化和取消,而且應該繼續深化、豐富和拓展。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理論必須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二)深入批判中國特色的英雄史觀思想的影響,真正樹立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是社會的真正主人的思想。英雄史觀與群眾史觀是根本對立的。不同國家地區、不同的歷史時期,英雄史觀的表現也是不同的。但只要存在唯心史觀,就一定存在英雄史觀。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英雄史觀思想的最重要表現就是權力至上的封建等級制度以及形形色色的拜權主義觀念。現實生活中只有掌握了權力特別是掌握最高權力的統治者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廣大的人民群眾在權力者眼裡只不過是受他們任意宰割的奴隸。由此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極其嚴格的等級觀念。這種觀念表現在統治者中,就是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其餘的人都是他們任意使用、宰割的工具和牲畜。統治者中的一些開明人士所提倡的「重民」、「民為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等思想也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思想,而是中國特色的英雄史觀思想的特殊表現。這種中國特色的英雄史觀思想通過各種方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已經成為今天中國落後文化內容的極其重要的表現。我們黨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馬克思主義就是當代最先進的文化。群眾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理論中的兩大基本支柱之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特別是《神聖家族》中所闡發的「工人創造一切」、「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無產階級自己解放自己」的思想,不僅要求各級領導真正樹立工人、農民和絕大多數的勞動者是社會的真正主人、是國家的真正主人的思想,同時也要求人民群眾的每一個成員自覺地把自己當作社會和國家的真正主人,認識到自己應該是社會的真正主人,自己能夠成為社會的真正主人,自己要自覺地為成為社會的真正主人而奮鬥。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不應是弱化或取消人民群眾的社會主人的地位,而應是進一步完善、健全和強化這種地位和權利意識。

  (三)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確立人民群眾是發展的主體和最終目的的思想。《神聖家族》中的群眾史觀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的目的是人民群眾,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也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本」。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對於有的學者把「以人為本」單純歸結為人是目的的思想,筆者結合《神聖家族》中的群眾史觀思想,認為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不僅是講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一切為了人民永遠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同時它也應該包括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是發展的動力、源泉的思想。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包括每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農民創造的文明成果。沒有無數普通群眾的參與和創造,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成就。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16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6.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