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區體制改革創新系列報道之二】

 

國家級高新區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爲依託,主要依靠國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充分吸收和借鑑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集中區域。

 

1988年,我國第一家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經過30年的發展,國家高新區總數已達168家,成爲貫徹新發展理念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陣地;成爲我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成爲轉方式、調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關村科技園區:體制創新永遠在路上

 

“趕上這個時代,真的很幸運!”今年4月,記者在中關村蹲點採訪,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無論是白髮蒼蒼的老科學家,還是躊躇滿志的中年創業者,抑或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都發出同樣的感慨。

 

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中關村,被譽爲中國的“硅谷”。這裏聚集着中國頂級的高新技術企業,從當年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發展到今天的一區十六園,成爲我國規模最大的高科技園區,“自主創新”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詞。

 

中關村,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是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

 

北四環中關村立交橋的北邊,是我國科技競爭力的新生力量“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中心圍牆邊立着的一塊紀念碑,就是中關村建設的起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是在這塊熱土上,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靠“自主創新”,成功研製“兩彈一星”。愛國奉獻、科學攀登,成爲中關村最寶貴的精神傳承。

 

用友從中關村第一傢俬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成爲中國最大的管理軟件公司,其創始人王文京說:創業幾十年,只做一件事,堅信“自主創新”纔是出路。聯想創始人柳傳志的辦公室,有一個雕塑叫“突破”,他說:我們的國家到了發力突破的時候。

 

伴隨着改革開放,伴隨着中關村的成長,時代集團在中關村走過了35個年頭。總裁王小蘭說,中關村擁有數萬家企業,但走過30多年曆程的企業不多。沒有科技創新,企業走不遠。

 

“奮鬥”,是中關村的常態。

 

“公司名字叫小米,就是希望發揚‘小米加步槍’的精神,發揚奮鬥精神。”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說,“正是大家的付出,大家的創業精神,創造了小米奇蹟。”

 

如今,昔日人頭攢動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變成了創新企業的孵化器、風險投資的路演場。在中關村國防科技園展廳,一種叫作“柔衛甲”的柔性防爆技術裝置吸引了衆人的目光。它較傳統裝置重量減輕75%,超壓下降78%,安全距離縮短95%,並能克服二次傷害,被行業評價爲“一種革命性技術,是對傳統裝備的顛覆”。負責這項技術研究的是一位80後,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副院長、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黃廣炎。他說:“創新決定了我們飛得有多高,品質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

 

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北京精雕科技集團黨委副書記徐芝蘭爲創新賦予了“精雕含義”:創新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路,創新不分大小,創新要務實,只有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不斷創新,企業纔會不斷進步,國家才能不斷髮展。

 

這正是中關村的價值。

 

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立30年來,誕生了聯想、方正、紫光、用友、搜狐、百度、新浪、中芯國際、中星微、京東方、龍芯等一批代表性科技公司。特別是近年來,京東、小米、奇虎360等一批新生代科技企業快速崛起。這些成功的企業都具有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市場開拓能力強、商業模式新、國際化水平高等特點。

 

蘇州工業園區:區域合作的複製樣本

 

中新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首個旗艦型合作項目,1994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25年來,該區實際利用外資300多億美元,累計創造稅收8000多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超1萬億美元。在25年發展歷程中,園區探索實現了一系列轉變。截至目前,該園區人均GDP、單位GDP能耗、研發投入佔比等一批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躋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成爲國際合作的典範。

 

從“學習借鑑”到“品牌輸出”。蘇州工業園區從系統學習起步,認真借鑑新加坡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經濟發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累計派出1943680人次赴新培訓,並出臺了110項接軌國際通行規則、符合中國國情的規章制度。中新合作內涵從早期的聯合招商、合作開發,逐步向科技創新、金融開放、服務貿易等領域拓展。近年來,園區品牌更是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不斷輻射推廣。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25年來,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0家外資企業在園區深耕發展,其中不乏西門子、飛利浦、艾默生、三星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在信息電子、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更有一大批自主品牌企業發展起來。依託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境外投資服務示範平臺,園區推動309家中國企業到53個國家進行投資佈局,成爲服務中國企業沿着“一帶一路”走出去的重要平臺。

 

從“園區製造”到“園區創造”。堅持以“畝產論英雄、創新論英雄、生態論英雄”,園區在“守”與“舍”、“進”與“退”之間加快企業升級轉型,實施產業梯次轉移。近年來,園區聚焦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新興產業,吸引哈佛大學、牛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冷泉港實驗室等國際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在園區設立相關機構。2018年,園區生物醫藥領域高層次人才數量、創新型企業、新增生物一類新藥批件均佔全國20%以上,成爲最具創新活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

 

從“先行先試”到“示範引領”。園區搶抓多重國家戰略疊加機遇,深化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累計組織實施重點改革172項,其中近30項改革經驗向全省乃至全國複製推廣。在營造高標準的投資貿易環境和高效能的政務服務環境方面,該園區爲全國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積累了鮮活經驗。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說,隨着蘇州工業園區持續深化中新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金融開放、服務貿易等成爲新的合作亮點。中新合作模式和經驗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區域合作項目上覆制推廣。

 

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開放式管理模式成就“高產田”

 

“五一”前夕,全國最小的國家高新區--深圳高新區正式迎來擴容。根據深圳市政府印發的《深圳國家高新區擴區方案》,深圳高新區規劃面積由原來的11.52平方公里擴大到159.48平方公里。

 

這個誕生了華爲、中興、騰訊、比亞迪、邁瑞等諸多知名企業的高新區迎來了新一輪高速增長的契機。

 

儘管面積在國家高新區裏排名倒數,深圳高新區卻一直是科技創新的“高產田”。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這片貌不驚人的彈丸之地以佔深圳市不到0.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約11%GDP,誕生了深圳市約14%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了衆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業人才,成爲全國創新資源最爲集聚、創新成果最爲顯著、創新氛圍最爲濃鬱、創新環境最爲優越的區域之一。在這裏,上市公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際專利的數量甚至超越了不少省份。

 

深圳科創委相關人士介紹,自創建之初,深圳就大膽創新,踐行了一套完全不同於其他高新區的管理體制,被稱爲開放式管理模式,即不改變政府各部門原有職權,不改變原有審批鏈條。這裏沒有專門的管委會,卻集全市之力共同支持高新區發展。同時,深圳以特區立法的形式,爲高新區的產業用地、用房等空間資源配置進行了較爲完善的制度設計,從高新區規劃建設、項目入區、人才引進、資金支持、管理體制和政府行爲規範等各個方面,形成了覆蓋自主創新體系全過程的政策鏈。

 

深圳科創委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按照《方案》,深圳高新區還設定了近期、中期、遠期三大發展目標。近期目標是到2020年,深圳高新區的管理體制機制順暢,發展空間得到大範圍拓展,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持續提升,形成35個千億級產業集羣,穩固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第二的地位。

 

中期目標是到2025年,深圳高新區“一區兩核多園”的空間佈局進一步優化,區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各項經濟指標保持快速健康發展態勢;培育和發展互聯網、生物醫藥及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形成58個千億級產業集羣,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長一批國際領先的龍頭企業;高新區內PCT專利申請量佔全市70%以上,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佔全市60%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全市60%以上。深圳高新區的輻射帶動和創新引領作用全面發揮,成爲全市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強大引擎,廣深港澳創新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

 

遠期目標是到2035年,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產業高端化發展的重要基地,廣深港澳創新走廊的主要創新節點,深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和關鍵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創意之都的重要載體。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中國企業報》匠心推出:《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每週一期,適合單位全年訂閱。全單位閱讀,園區招商信息全拿到!諮詢電話:68701050


【週刊介紹】


《中國企業報》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主辦,以企業和企業家爲報道對象的中央級媒體,是國務院國資委系統最重要的新聞信息平臺,是爲地方經濟發展、產業園區招商、特色小鎮建設和企業經營發展服務的專業化智庫型傳媒。《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站在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透視微觀經濟與園區發展的關係,通過對“一帶一路”的國內外產業園區及企業的觀察,以產業發展和產業園區規劃、扶持方案、招商引資等爲重點,進行調查和持續跟蹤研究。在深入分析園區產業模式的基礎上,對園區信息和企業信息進行分門別類提煉彙總,爲園區提供“最新、最重磅、最全面、最有價值”的動態信息。

 

《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以服務產業園區爲核心,提供豐富、深度、針對性的服務信息。每週一期,全年約50期,每期約100頁(A4),以PDF形式發送給單位郵箱或指定微信。提供在週報中可添加單位定製名稱和LOGO的服務,適合以單位名義直接快印成紙質版分發至各科室,也可通過手機閱讀,幫助整個單位全部人員第一時間掌握全國產業園區及企業動態。《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面向全國園區、企業、第三方機構訂閱,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找到合適園區便捷落地,同時讓全球產業園區高效精準地找到優質企業和企業落地需求,以極低成本有效提高園區、企業與第三方機構之間深度業務交流、投資合作!


【內容特點】


《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分爲七大板塊:


●《重磅/專題》與園區發展相關的重大事件,重點園區發展招商案例介紹及經驗分享。

●《政策速遞》業內專家對國家政策、區域政策及行業相關政策進行分析解讀。

●《園區必讀》精編國內外產業園區行業發展現狀及盈利模式,提供最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新聞動態》園區最新發展動態及新聞速遞。

●《企業與園區》企業點評園區的服務、提出對園區的需求、講述與所在園區的故事。

●《產融結合》解決產業園區發展中的融資問題、管理問題、服務問題及產業升級。

●《項目信息》企業投資需求、企業投資方向、企業投資項目、企業發展戰略與外遷、擴張計劃等。



《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每年訂閱價格9800元(自訂閱日起,一整年。比如今年7月2日-明年7月1日)。

每週一期,全年約50期,每期約100頁(A4),以PDF形式發送給單位郵箱或指定微信。

訂閱熱線:010- 6870105068701052

聯繫人:樑女士劉先生

郵箱:[email protected]

 

【匯款信息】

單位名稱:《中國企業報》股份有限公司

開戶銀行:華夏銀行北京車公莊支行

單位賬號:10282000000248270

融媒體週刊訂閱(請點此鏈接


 



峯會主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企業活力,推動園區轉型


參會報名請點此鏈接》》


中企君薦讀



三十年正芳華,青春正好——《中國企業報》成立30週年特別奉獻


2018兩會特別報道——《中國企業報》採訪報道了近百位部委領導、院士和企業家代表委員,還重點採訪報道了近百位擔任地級市市長書記的代表委員。


聚焦全國兩會——中國企業報2019兩會專題報道

 

----------------------------------

本文系《中國企業報》綜合報道。編輯:米果。

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覆處理。

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信息、分享知識爲已任。微信關注中國企業報公號:zgqybnews,關於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