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区体制改革创新系列报道之二】

 

国家级高新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1988年,我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经过3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68家,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成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关村科技园区:体制创新永远在路上

 

“赶上这个时代,真的很幸运!”今年4月,记者在中关村蹲点采访,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还是踌躇满志的中年创业者,抑或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都发出同样的感慨。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这里聚集着中国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当年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展到今天的一区十六园,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自主创新”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北四环中关村立交桥的北边,是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新生力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中心围墙边立着的一块纪念碑,就是中关村建设的起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是在这块热土上,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靠“自主创新”,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爱国奉献、科学攀登,成为中关村最宝贵的精神传承。

 

用友从中关村第一家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其创始人王文京说:创业几十年,只做一件事,坚信“自主创新”才是出路。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的办公室,有一个雕塑叫“突破”,他说:我们的国家到了发力突破的时候。

 

伴随着改革开放,伴随着中关村的成长,时代集团在中关村走过了35个年头。总裁王小兰说,中关村拥有数万家企业,但走过30多年历程的企业不多。没有科技创新,企业走不远。

 

“奋斗”,是中关村的常态。

 

“公司名字叫小米,就是希望发扬‘小米加步枪’的精神,发扬奋斗精神。”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正是大家的付出,大家的创业精神,创造了小米奇迹。”

 

如今,昔日人头攒动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变成了创新企业的孵化器、风险投资的路演场。在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展厅,一种叫作“柔卫甲”的柔性防爆技术装置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较传统装置重量减轻75%,超压下降78%,安全距离缩短95%,并能克服二次伤害,被行业评价为“一种革命性技术,是对传统装备的颠覆”。负责这项技术研究的是一位80后,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黄广炎。他说:“创新决定了我们飞得有多高,品质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北京精雕科技集团党委副书记徐芝兰为创新赋予了“精雕含义”: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路,创新不分大小,创新要务实,只有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不断创新,企业才会不断进步,国家才能不断发展。

 

这正是中关村的价值。

 

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30年来,诞生了联想、方正、紫光、用友、搜狐、百度、新浪、中芯国际、中星微、京东方、龙芯等一批代表性科技公司。特别是近年来,京东、小米、奇虎360等一批新生代科技企业快速崛起。这些成功的企业都具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开拓能力强、商业模式新、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

 

苏州工业园区:区域合作的复制样本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首个旗舰型合作项目,1994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5年来,该区实际利用外资300多亿美元,累计创造税收8000多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超1万亿美元。在25年发展历程中,园区探索实现了一系列转变。截至目前,该园区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研发投入占比等一批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

 

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苏州工业园区从系统学习起步,认真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累计派出1943680人次赴新培训,并出台了110项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符合中国国情的规章制度。中新合作内涵从早期的联合招商、合作开发,逐步向科技创新、金融开放、服务贸易等领域拓展。近年来,园区品牌更是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不断辐射推广。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25年来,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外资企业在园区深耕发展,其中不乏西门子、飞利浦、艾默生、三星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信息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更有一大批自主品牌企业发展起来。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园区推动309家中国企业到53个国家进行投资布局,成为服务中国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从“园区制造”到“园区创造”。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创新论英雄、生态论英雄”,园区在“守”与“舍”、“进”与“退”之间加快企业升级转型,实施产业梯次转移。近年来,园区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新兴产业,吸引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冷泉港实验室等国际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园区设立相关机构。2018年,园区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数量、创新型企业、新增生物一类新药批件均占全国20%以上,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园区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深化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累计组织实施重点改革172项,其中近30项改革经验向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在营造高标准的投资贸易环境和高效能的政务服务环境方面,该园区为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积累了鲜活经验。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说,随着苏州工业园区持续深化中新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金融开放、服务贸易等成为新的合作亮点。中新合作模式和经验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区域合作项目上覆制推广。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放式管理模式成就“高产田”

 

“五一”前夕,全国最小的国家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正式迎来扩容。根据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方案》,深圳高新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1.52平方公里扩大到159.48平方公里。

 

这个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迈瑞等诸多知名企业的高新区迎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契机。

 

尽管面积在国家高新区里排名倒数,深圳高新区却一直是科技创新的“高产田”。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片貌不惊人的弹丸之地以占深圳市不到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11%GDP,诞生了深圳市约14%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全国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成果最为显著、创新氛围最为浓郁、创新环境最为优越的区域之一。在这里,上市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际专利的数量甚至超越了不少省份。

 

深圳科创委相关人士介绍,自创建之初,深圳就大胆创新,践行了一套完全不同于其他高新区的管理体制,被称为开放式管理模式,即不改变政府各部门原有职权,不改变原有审批链条。这里没有专门的管委会,却集全市之力共同支持高新区发展。同时,深圳以特区立法的形式,为高新区的产业用地、用房等空间资源配置进行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设计,从高新区规划建设、项目入区、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管理体制和政府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深圳科创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按照《方案》,深圳高新区还设定了近期、中期、远期三大发展目标。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深圳高新区的管理体制机制顺畅,发展空间得到大范围拓展,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持续提升,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稳固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二的地位。

 

中期目标是到2025年,深圳高新区“一区两核多园”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培育和发展互联网、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形成5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长一批国际领先的龙头企业;高新区内PCT专利申请量占全市70%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6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60%以上。深圳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和创新引领作用全面发挥,成为全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主要创新节点,深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和关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的重要载体。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中国企业报》匠心推出:《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每周一期,适合单位全年订阅。全单位阅读,园区招商信息全拿到!咨询电话:68701050


【周刊介绍】


《中国企业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以企业和企业家为报道对象的中央级媒体,是国务院国资委系统最重要的新闻信息平台,是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园区招商、特色小镇建设和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专业化智库型传媒。《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站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透视微观经济与园区发展的关系,通过对“一带一路”的国内外产业园区及企业的观察,以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区规划、扶持方案、招商引资等为重点,进行调查和持续跟踪研究。在深入分析园区产业模式的基础上,对园区信息和企业信息进行分门别类提炼汇总,为园区提供“最新、最重磅、最全面、最有价值”的动态信息。

 

《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以服务产业园区为核心,提供丰富、深度、针对性的服务信息。每周一期,全年约50期,每期约100页(A4),以PDF形式发送给单位邮箱或指定微信。提供在周报中可添加单位定制名称和LOGO的服务,适合以单位名义直接快印成纸质版分发至各科室,也可通过手机阅读,帮助整个单位全部人员第一时间掌握全国产业园区及企业动态。《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面向全国园区、企业、第三方机构订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找到合适园区便捷落地,同时让全球产业园区高效精准地找到优质企业和企业落地需求,以极低成本有效提高园区、企业与第三方机构之间深度业务交流、投资合作!


【内容特点】


《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分为七大板块:


●《重磅/专题》与园区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重点园区发展招商案例介绍及经验分享。

●《政策速递》业内专家对国家政策、区域政策及行业相关政策进行分析解读。

●《园区必读》精编国内外产业园区行业发展现状及盈利模式,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新闻动态》园区最新发展动态及新闻速递。

●《企业与园区》企业点评园区的服务、提出对园区的需求、讲述与所在园区的故事。

●《产融结合》解决产业园区发展中的融资问题、管理问题、服务问题及产业升级。

●《项目信息》企业投资需求、企业投资方向、企业投资项目、企业发展战略与外迁、扩张计划等。



《中国园区融媒体周刊》每年订阅价格9800元(自订阅日起,一整年。比如今年7月2日-明年7月1日)。

每周一期,全年约50期,每期约100页(A4),以PDF形式发送给单位邮箱或指定微信。

订阅热线:010- 6870105068701052

联系人:梁女士刘先生

邮箱:[email protected]

 

【汇款信息】

单位名称:《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华夏银行北京车公庄支行

单位账号:10282000000248270

融媒体周刊订阅(请点此链接


 



峰会主题: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推动园区转型


参会报名请点此链接》》


中企君荐读



三十年正芳华,青春正好——《中国企业报》成立30周年特别奉献


2018两会特别报道——《中国企业报》采访报道了近百位部委领导、院士和企业家代表委员,还重点采访报道了近百位担任地级市市长书记的代表委员。


聚焦全国两会——中国企业报2019两会专题报道

 

----------------------------------

本文系《中国企业报》综合报道。编辑:米果。

本平台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原著版权,如您对我们的文章存在异议,欢迎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处理。

在这个时代,我们以传播信息、分享知识为已任。微信关注中国企业报公号:zgqybnews,关于财经你想知道的这都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