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久不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解析:选B材料信息“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说明民间私发纸币出现弊端,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交子”由民间富商首先发行,D项错误。

2.元代纸币的流通数量,中统元年(1260年)发钞73 352锭,平均每人为62文;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发行数额猛增至5 098 285锭,每人合13 134文;再过20年左右,纸币流通数量又增长数十倍。元代纸币政策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C.削弱政权统治的基础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向左滑动图片找答案

解析:选C材料反映纸币发行过多,形成通货膨胀,这种状况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通货膨胀扩大贫富差距不是主要影响,故B项错误;通货膨胀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削弱了政权统治的基础,故C项正确;通货膨胀会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D项错误。

3.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  )

A.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B.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

C.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D.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向左滑动图片找答案

解析:选A中国古代纸币未成为主要货币,除官方滥发纸币失去民心等直接原因外,更有深层次的因素,那就是明清社会趋向封闭保守,经济活跃性衰退,对货币流通量需求减少,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4.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10分)

向左滑动图片找答案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二,从丝绸之路的范围、交易的内容和交往的对象上比较概括归纳“变化”所在。结合材料二信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分别概括其影响。第(2)问,对于汉唐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联系汉唐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分析,一般来说从政治、政策、开明程度、经济水平与商人的贡献展开叙述即可。

答案:(1)变化: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③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影响: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原因: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③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④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⑤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END

▌声明:高中历史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转载请注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