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的准确拼音是什么?


印光大师的念法:ná mó ā mí tuó fó

梵音:阿弥陀佛(梵名amitaba或amidabhaya)

拿摩(mo)阿(a)米搭巴呀

即皈依 无量寿佛的意思

发音不必太过执著,关键是你的信愿、心念的清净程度。


发音并不重要,印度人发音和我们发音完全不同呢,念 阿弥陀佛 圣号一样可以往生

六字、四字都可以。我最开始六字,后来熟悉了直接四字。

持名念佛,乃至忆佛、思念佛、思念到心中没有语言文字形象都可以。但要清楚明白自己念的是哪一尊 佛。

如果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就更好了。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na mo e mi tuo fo


都可以,信仰不坚固(大多数人)念6字,建议念6字


这个百度上有解:

http://a.mp.uc.cn/article.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zzd_from=smsc-highdl_type=2app=smds-iflowfrom_sm=wy839078#!wm_aid=46b47cdbfb134cd5b5f42ddb7284df59!!wm_id=aa6afe314c604c1c885ca54f70668ff3!!recoid=35cb515768e16ac145d45a75d0ee13f0

正确念法:

  • 中文名:南无阿弥陀佛
  • 英文名:nā mó ē mí tuó fó


《心经》: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正确读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汉语就不用说了。

藏语的:嘎代嘎代,巴热嘎代,巴热桑嘎代,保地索哇哈。

日语的:嘎代嘎代,阿拉各地,阿拉嗖嘎代,宝地斯哇哈(下载了一个日语《心经》音频,不知道如何上传。)

说到这里,说说现代汉语,也就是普通话发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最终采集标准音是河北滦平方言。那么新中国之前的普通话,也就是官话标准,是什么样的?

先说民国,民国以北京话为基础,但是为了方便执政,包含了一些南京官话,不要忘了,当时蒋中正定都南京。

清朝呢?清朝最早继承了明朝的金陵雅音和中州雅音,也就是南京话和河南话,中州就是河南凤阳。最后南京话逐渐被北方话代替,当时清朝后期官话逐渐为北京口音。

明朝因为朱元璋老家的关系,所以最早的官话指定是凤阳话,也就是「搞哄么的(你干嘛啊?)」,后来建都南京,又纳入了金陵方言。最后朱棣建都北京,又采用了一些北方话。手动扶额头。

元朝就不必说了,普通话继承的是宋代洛汴阳话为主的官话。但是因为当时元朝定都北京,所以在后期的时候汉语官话已经接近现在的北京话。

宋朝基本上都是中原话。

好了,这里是重点,画圈。唐朝,唐朝的普通话继承了隋朝以金陵话和洛阳话为基础的正音,又加进去一些秦腔,形成了当时的官话(毕竟李渊是杨广的亲老表)。具体怎么发音不要著急,可以参考现在的粤语。不过说到这里,这一点我也很难懂,最后怎么成这样了。手动摊手。

晋朝的主要官话也是金陵雅音,这里不做主要说明。

所以,在这里你会明白,为什么日本心咒的发音和藏语心咒的发音如此相似。因为唐朝时期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了佛法,所以才有唐朝普通话读音的心咒。

所以当时的唐朝读音的佛经,应该是最接近直接翻译过来的古印度读音的佛经。不要忘了一个和尚带著四个妖怪取经的故事,那个故事发生在唐朝。所以整个中国历史上,译经最多经书种类最丰富的就是唐朝。比不让吃肉的梁武帝时期译的还要多,虽然《金刚经》是梁武帝之前鸠摩罗什大和尚译的。虽然现在最常用的《金刚经》三十二分是梁武帝儿子邵明太子定的。

也就是说,你要想读经的准确度很高的话,可以用粤语去读。

但是,这里画圈,会考到。佛经中很多字的读音和现代文字的读音是不一样的。譬如「南无」,你要读「拿魔」;譬如「般若」,你要读「波惹」;譬如:他tuo、那nuo、日zi、伽qie、诃hu、校jiao等等。

最重要的,就是你说到的「阿弥陀佛」,在汉语拼音检索中,要求读:阿e弥陀佛,但是最接近的读音应该是「阿a弥陀佛」。还有大和尚读「阿wo弥陀佛」的。具体的那一个对错,讲到这里实在是没办法定夺。

最主要的,你发音普通话都不对,佛祖是不是听得懂?

事实上,我认为,你怎么读都可以。你要读给谁听?你要读给你自己听。所有的经书,都是要读出声音来的,而且一定要读出声音来。这个经书读出来,或者做早晚课的时候诵经,或者读八十八佛什么的,不是一个形式,也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读给自己听的,你要听得到这个声音般若,你要看进去这个文字般若,你要领悟的是真实的那个意境般若,最终得到这个般若,到最后到了彼岸了,再丢掉这个真妙两空的般若。

你怎么读不是目的,就像是放生一样。放生这个事情不是目的,放生是要记住「不杀」二字最大。「不杀」也不是目的,主要是平静自己不生嗔恨。「不生嗔恨」也不是目的,主要是持戒修行。这个「持戒修行」也不是目的,最终你要得到「般若」。得到这个「般若」也不是目的,你的目的是要找到真实的自己。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就是你心中的那个佛。那个佛就是真实的自己。

话又说回来了,哪有什么自己,哪里又有你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