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大成就,其中正是因為有了六條御息所的存在,纔有了厚重之感。

1.六條御息所簡介:

16歲成為皇太子妃,20歲成為未亡人,皇太子的早逝讓她與中宮皇后這個身份失之交臂,但是也沒有關係,她依舊是風雅高貴的上流階層,華服美衣,豪宅府邸,安靜地度過餘生,撫養女兒成人,也是一種人生選擇。後來遇見源氏生命就開始了另外一段劇情......

2.六條御息所與源氏之緣:

六條御息所比源氏年長八歲,在接受源氏之時,她覺得羞恥拒絕源氏,但最終還是被源氏的熱情接受;

然而就在剛開始不久,源氏就變得很冷淡,嫌棄六條御息所不夠隨和和妥帖,可當初明明就是因為六條御息所的高貴氣質被吸引的,這讓六條御息所很傷心絕望,因為她好不容易打開心扉,願意接受這一次冒險,這個男人怎麼可以抱著隨便的心態消遣她的勇敢。

3.六條御息所報復的對象:

像她這麼驕傲的女人,嫉妒起來氣勢如虹,所以在她的絕望和痛苦達到臨界,被不可抗拒的力量操控她的靈魂脫離身體,化作般若任性妄為,她潛意識裡的怨念,肆意地替她展開報復之路:

(1)夕顏:六條御息所不能容忍源氏舍自己而就一個區區底層女子。

(2)葵上:源氏一直向自己哭訴和葵上感情不和,可最後還是有了孩子,六條御息所覺得自己成了一大笑柄。

(3)紫上:她不能原諒源氏將他們的舊日戀情對紫上知無不言。

4.六條御息所評價:

她很真實矜持,她的怒和哀,極端和偏激,衝動和妄念,都是人類的感情,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反的一面,我們不自信,缺乏安全感,不想失去某個人的感情,沒有辦法好好安頓負面的情緒,還沒有準備好坦然面對命運的心情和能力,這種時候,佔有慾就變成一種毒,面對戀人的移情,這世上每一個女人都可能變成六條御息所。電影、小說、歌舞伎裡面,六條御息所的出場總是配一些陰沉的佈景,將她作為一個反面人物來解讀,說她是妒念至深的壞女人,個人感覺其實很不公平。

六條御息所在以愛為名的戰役中燃盡最後一寸理智,飛蛾撲火般投入一場夢幻的熱戀,就算最後敗北,也比一輩子不曾擁有過要幸福很多。


《源氏物語》以日本平安時代為背景。以才貌雙全,風流倜儻的貴公子光源氏的宮廷生活為主線,描繪了他與多位美女的浪漫愛情,以及其在政治上的輝煌和沒落。

在日本的歷史中,確有一位出身皇室的放浪公子哥叫原業平。據說原業平生得玉樹臨風又擅歌唱,與多達三千多女人有染。

《源氏物語》之所以被日本人視為驕傲,除了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及作家對人物心理、景物的細緻描述所體現的「物哀」與「幽玄」的美學,還有就是對大和民族性格的深度剖析及其子民的心靈撞擊。

正是因為六條的存在,才讓《源氏物語》未流於春宮情愛小說之列。通過六條的瘋狂的愛與內心深處的抗爭,讓日本人的心靈受到震動與共鳴。

不管是分析小說本身還是裡面的人物六條,都不能管窺。從小說裏出現的一百多處白居易的詩的引用,就可以看出日本對大唐文化的推崇和依賴。而日本人的骨子裡,又何嘗不恐懼這樣的依附感。男主人公的才情對眾多女性的吸引,不就是讓六條欲罷不能而瘋狂的麼。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民族特性裏烙印的是基於自戀的同化恐懼。我們從心理分析層面去解讀《源氏物語》,去認識裡面的人物的意象表達,定會釋然而不流俗。


因為對於六條的愛情的束縛,和本身性格的不和。正所謂,這個女人勝在矜持,也敗在矜持。漸漸的光源氏對於六條就冷淡下來,也因此漸漸的不在喜歡六條御息所了。

御息所:特指為天皇或東宮產子的女性。由於其居住在六條故名。

光源氏:即源氏,紫式部小說《源氏物語》男主角。他是桐壺帝與一更衣生下的兒子。源氏沒有強大的外戚做靠山,很難在宮中立足。桐壺帝不得已將其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源氏貌美驚人,長得可與日月同輝,世人稱「光華公子」,才華橫溢,生性風流,一生得到眾多女子的青睞。他四下追求各類女子,空蟬、夕顏、六條妃子等皆在他的生命中留下重要痕跡。

《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峯,被譽為日本的紅樓夢。在日本開啟了「物哀」的時代。作品的成書年代一般認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間,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日本平安時代的風貌,揭露人性與宮廷鬥爭,反映了平安時代的宮廷生活。


如果對《源式物語》完全沒有概念的人,這本看了也是白看,不過如果是對《源氏物語》懷有無比的敬意的人吧,其實對這本書的觀點應該也會挺微妙的。不管怎麼說,這本書的「自嘲「與「現實」風格都非常的林真理子式,絕對不會有時代上面的間離感,女生讀的話,應該會時不時的有」啊這種女人現在也有「的想法的……講述人既然是六條御息所,而寫這個由六條御息所的視點出發的《源氏物語》的parody的人是林真理子,出於這兩點,大概對林大師的風格心裡有數的讀者自然也就大概能想像得出來這是本什麼樣的書了。不過我是覺得,不管怎麼想像,這本書都比想像的大概要來得精彩和驚喜。我不知道如果是男生來讀的話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大概起碼會覺得」女人好可怕「吧(……),不過我覺得這其實是一本適合女生讀的書,誠如林大師一貫的小說。

結尾微妙的定在藤壺中宮那裡,是一道點睛之筆哪,這點的微妙之處懂的人就懂,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據說日本在世界上值得驕傲的成就,差不多有兩個,富士山和源氏物語。而我想源氏物語的世界裡面,因為有了六條御息所的存在,纔有了這個值得炫耀的立足根本,纔有了厚重之感。不然,不過也就是一本《花花公子尋芳記》,要失掉至少一半的光彩。

「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作嫉妒」

我想就算真有一壺醉生夢死擺在眼前,六條御息所大概也是不肯喝下去的。 六條御息所16歲成為皇太子妃,20歲成為未亡人,皇太子的早逝讓她與中宮皇后這個身份失之交臂,但是也沒有關係,她依舊是風雅高貴的上流階層,華服美衣,豪宅府邸,安靜地度過餘生,撫養女兒成人,也是一種人生選擇,如果,如果她沒有遇到源氏。

年紀輕輕有顏有錢有身份有才華,源氏這樣的男人如果想要追求一個女人,失敗的情況並不多見。 她比他年長7歲這件事讓她覺得羞恥,她不是沒有拒絕過他,最終還是對他的熱情投降,可是才剛剛接受,轉眼間他就變得冷淡,換成是任何人都不會高興。 明明是因為她的高貴氣質被吸引,得到之後又覺得她不夠隨和妥帖,憑什麼他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呢。她好不容易打開心扉,願意接受這一次冒險,這個男人怎麼可以抱著隨便的心態消遣她的勇敢。

年輕時候做的蠢事,有一些可以隨著時間的流逝演變成佳話,而另外一些就像這個故事一樣,總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男讀者向來是喜歡夕顏這樣柔順的女人,如果夕顏還在,源氏想要離開,她大抵是不哭不惱,權當是一場紀念自行了斷,源氏甚至連分手後的after care都不必費神,轉身就可告別。 只是六條御息所並不是可以被這樣怠慢的女人,而像她這麼驕傲的女人,嫉妒起來氣勢如虹。 她的絕望和痛苦達到臨界,被不可抗拒的力量操控她的靈魂脫離身體,化作般若任性妄為,她潛意識裡的怨念,肆意地替她展開報復。 第一個犧牲者是夕顏, 六條御息所不能容忍源氏舍自己而一個區區底層女子。 (請你給我好一點的情敵!!) 然後是葵上, 在葵祭那天與源氏正妻因為停車位引起的衝突,是她生平的奇恥大辱,她的狼狽被暴露在大庭廣眾面前,而源氏居然沒有留意到她的存在,跑去對身懷六甲的葵上禮儀周全敬意周到,導火索徹底焚燒掉她僅存的理智。 (不是一直訴苦說夫妻感情不合??可她怎麼會有了你的孩子?如今我淪為天下人的笑柄,你要怎麼收場 ) 再然後是紫上, 她不能原諒源氏將他們的舊日戀情對紫上知無不言。 (只屬於我們的故事,怎麼可以當作談資說給別的女人聽?) 都是很好理解的嫉妒。 千百年來,東方西方,愛情裡面好像到處都流傳著差不多的故事。只是千百年來,東方西方,明明都是男人的錯,女人總是首先為難女人。

六條御息所的靈魂被怨念主宰時實施的殺人計劃,既遂兩件,未遂一件,出離憤怒,快意恩仇,比起源氏其他一眾靜悄悄的情人們,殘忍多一點也痛快多一點。 只是她的瘋狂讓原本就感覺這份感情沉重如山的源氏越來越疏遠,他是喜歡才色兼備的佳人沒有錯,卻也要加上溫柔似水這樣的限制條件,太過激烈的性情,讓他有負擔,她原本就不是他的那杯茶。

葵上離世後,平安朝到處都在傳說,論身份論美貌,源氏下一個正妻必定是六條御息所纔算般配,可是源氏不能原諒她對夕顏和葵上做的一切,再不肯踏入她的住所半步。 六條御息所內心跌宕起伏,泥潭沼澤裡面走過這一遭之後,理性回歸,終於明白到了她要放手的時刻,藉口隨著成為齋宮的女兒一起遠赴伊勢神宮,逃開這一切流言是非,下決心清算與源氏的感情。 她是聰明的女人,明白只有離開才能回來。她和源氏有過精神上的勢均力敵和門當戶對,做不成情人,也還是可以做朋友。 於是後來源氏親赴野宮為她送行,打點一切行囊裝備。源氏流離須摩,文書往來安慰。她重返京城後,彌留託孤,源氏收養她的女兒並扶持成為中宮。她的故居六條院,經過翻修拓展,成為源氏權勢榮耀的極致象徵,春夏秋冬四座院落,景緻錯落,為她鎮魂。

電影裡面,小說裡面,歌舞伎裡面,六條御息所的出場總是配一些陰沉的佈景,將她作為一個反面人物來解讀,說她是妒念至深的壞女人,其實非常不公平。 她很真實,她的怒和哀,極端和偏激,衝動和妄念,都是人類的感情,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暗的一面,我們不自信,缺乏安全感,不想失去某個人的感情,沒有辦法好好安頓負面的情緒,還沒有準備好坦然面對命運的心情和能力,這種時候,佔有慾就變成一種毒,面對戀人的移情,這世上每一個女人都可能變成六條御息所。 顧城說,執者失之。 可是這種『我不嫉妒你愛的女人,我只奢求你偶爾的回眸』根本不是六條御息所的風格,就算最終會失去又如何,對於她討厭的,她不想委屈,總是要折騰這麼一場,讓自己無路可退,心冷如灰,才能徹底放下,然後醒悟明白,此情不可待,不如歸去。

我們亦舒的書看多了,有時候以為留一個背影,保留所謂的最後的驕傲,纔是一種成年人的風度,可是這畫面美則美矣,少了一些人間煙火氣息,像六條御息所這樣狠狠地在源氏心裡插上一刀,為愛癡狂的樣子,才更貼近一種世俗的態度。 只是六條御息所實在是找錯了人,其他女人何罪之有呢,該為這一切負起責任的,怎麼算都應該是那個膽怯退縮的男人才對吧。 她的濃烈讓源氏覺得沉重,可是說到底,縱使整個平安朝的女人都為源氏瘋狂,也不過只有一個六條御息所能對他愛得奮不顧身。 只是源氏這個男人既任性又麻煩,他要她愛他讓他溫暖,又不要她過於愛他讓他窒息。平衡感差了一點點,她被他從鋼索上推落,從此再不入凈土,再不能成佛。 可是她畢竟熱烈的表達過,我覺得她非常勇敢。 比起像藤壺這種永遠理性優先的女人,六條御息所這樣,在以愛為名的戰役中燃盡最後一寸理智,飛蛾撲火般投入一場夢幻的熱戀,就算最後敗北,也比一輩子不曾擁有過要幸福很多。 走過這樣一次波瀾萬丈的路程,她36年的生命裡面,沒能成為王朝的first lady這種遺憾,也統統都變成微不足道的小事。 轟轟烈烈刷一次存在感,實在勝過悄悄躲起來哀嘆。

當我們開始覺得失去愛情其實還好,失去自我才更糟糕, 當我們不再擁有像她一樣能夠豁出去的力量和勇敢, 我們就都變成冷靜理智的大人了。 這並不是一件值得太驕傲的事情。


御息所特指為天皇或東宮產子的女性。由於其居住在六條故名。

這個女人以生靈作祟而聞名,我以前也不喜歡這個人物,不過後來長大了,才慢慢理解到她骨子裡的那種傲慢與悲傷。她十六歲的時候成為太子妃,併產下一女,原本應該有著繁華的生活的,卻因為太子的早逝,加之父母的去世,帶著女兒生活在六條的離宮。

26歲的時候,她遇見了當時只有17歲的光源氏。那個時候的六條是眾公卿眼中的集風雅於一身的貴婦人,可謂是平安朝文化沙龍的主持人,而且以書法聞名於世,卻陷入了與光源氏的戀情當中。光源氏當時已有正妻葵上,加之葵上孃家是權傾朝野的左大臣,因而六條御息所連妾都當不上,只能當光源氏的半公開情人。

這個女人勝在矜持,也敗在矜持。光源氏畢竟青春年少,受不了她的束縛,最終對她逐漸冷淡。然而這個女人卻又表面隱忍決不發作,內心卻幻化成愛之厲鬼。最後六條御息所生靈作祟,害死了光源氏的正妻,自己也不得不隨女兒遠赴伊勢。

印象最深的是近代能樂《葵上》中,生魂的六條御息所終於可以放下貴婦人的架子,跪在光源氏腳下,說著「喜歡你,喜歡你」的話。可是越是這樣,光源氏就越發厭惡她。

最後很多年以後,光源氏回憶起來這個女人,才感慨自己的那麼多對象中,恐怕沒有一個人有她愛自己愛得那麼深了。然而伊人已逝,一切也只有惘然了。


在六條御息所的人生軌跡中,我們看到是歷史上諸多優秀女性的疊加!在古今中外的優秀的女性,成為政治人物時,在巨大的政治權力的磁場下,女性,應有的正常的一些行為和舉止會發生扭曲!尤其是對待婚姻愛情會發生驚世駭俗的變化!我們評價和看待六條御息所這個人物時,應該更多的把她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周邊的人文政治環境考慮進來。只有這樣才能深入骨髓的深入靈魂的去理解這樣一個時代女性!


不請自答,剛好看過,說一下淺見。小說故事背景是日本平安時代,當時的婚姻制度是訪妻制,不是中國的一夫多妻制,這種制度對女性極度不公,對女性的要求及多及高。先以才情容貌吸引男子注意,如果接受男子的追求,男子可隨意出入閨房,不管此六男子婚否,如果相處下來男子不滿意則不再來,此女子如果在接受別的男子追求會被世人誹謗有辱之前男子的顏面,不管女子出身多高貴都是如此。六條御息所是前朝太子妃,出身高貴丈夫去世後,接受源氏的追求,在輩分上應該是源氏的嬸娘,初讀會被書中離奇的情感關係震碎三觀,但在當時是世俗所接受的不受道德束縛。源氏眾多情人與源氏大都親戚關係,其中還有血緣關係的女三宮,是源氏的侄女。源氏的感情不屬於某一個人,所到之處隨心而處,到哪都有情人。六條御息所只是其中的一個情人,雖然才情容貌教養都出眾,源氏對她的感情並不長久,六條御息所用情太深,只能表明強裝無所謂,這是教養所致。小說中女子最大的缺點是嫉妒怨恨,即使有也不能流露。六條御息所是最悲慘的女子之一,心中的怨恨和嫉妒無處發泄訴說,化作生魂糾纏源氏的妻子和情人,最後抑鬱早逝,死之前把女兒託給源氏照顧,並求源氏不要向她的女兒手,就是後來的秋好皇后。六條妃子是眾多悲慘的女子之一,源氏在小說中是重情重義之人,對情人都有始有終,雖然不能雨露均霑都會給予經濟物品上的照顧。可想而知其他男子的情人會是什麼樣。


六條御息所大約是這樣一個女人:聰慧敏感,矜持驕傲,心思細密,優秀出眾。她在已經很成熟的年齡裏被光源氏所吸引,沒能拒絕這個「稚齡狂童」的熱烈追求,放下了自尊和矜持,「墮入迷離春夢」,結果卻是漸漸被源氏疏遠。

面對這樣的境遇,六條御息所理智上佯裝正常,「不能自討沒趣」,這是教養的結果;但她心底痛悔交加,不能平靜。這種矛盾高峯時不能自控,「心靈往往漂浮遊離,精神失常,迷離恍惚」,肉體和精神分離。結果是:生前有「生魂崇人」的事件發生,死後「心頭之恨,猶自執著,未能忘懷」。


她是敢愛但是放不開,被世俗道德所羈絆而不能堅持自己本心,這是悲涼而值得同情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