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未年,天下大亂。到秦朝又焚書坑儒,很多古代典籍都失傳或散落於民間了。

漢朝開國後,蕭何整理法令條文;韓信重述兵法;張蒼擬就律歷方面的章法和程式;叔孫通制定禮節和儀式,這才又形成了學術之風。

從曹參推薦黃老學說開始,賈誼、晁錯也發揚申不害、商鞅等法家學問,公孫弘也因懂得儒家學說而顯名於朝廷。

在這一百年間,燒毀的《詩》、《書》等古代典籍,又重新出現,天下將發現的遺文古事,都集中在了太史公的府第保管。

太史公司馬遷因之嘆息:

「回想先人曾掌管這一事務,在唐、虞時很有名氣,到了周代又主管這一職務,可以說司馬氏世代主持天官,直到我自己,敬慎的記著!敬慎的記著!」

出於歷史使命的責任,司馬遷著成了臣著《史記》。

《史記》貫穿經傳,整理了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至漢代的史事,為中華民族保存了紀元前千餘年的歷史文化。

《史記》從黃帝開始,作《五帝本紀》第一、《夏本紀》第二、《殷本紀》第三、《周本紀》第四。

從秦開始,作始皇、項羽、高祖、呂后、孝文、孝景、到《今上本紀》共十二本紀。

後又根據傳世的譜錄和古代文獻,大略地推算,作了《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到《秦楚之際月表》,記述的就比較詳細了。

從《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到《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共計述十表。

之後,作者又考查了禮制的演變與作用,作《禮》《樂》《律》《歷》《天官》《封禪》《河渠》《平準》共八書。

《世家》共計三十篇,講述各個世家的成敗因果及延續過程。

後面從把君位讓給弟弟,自己餓死首陽山的伯夷開始作《列傳》,共六十九篇。

史書兩司馬。

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都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著作。


1.五體會通。綜合前代史書中各種體例,創立了紀傳體的通史。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形成從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2.人物編排名實兼顧,以類相從。《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繫,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

由此以上兩點可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