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網事:中國網路問政元年

重慶「網路問政」熱凸顯網路民主

    2008年6月20日註定是中國民主政治進程中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胡錦濤總書記通過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問候網友,傾聽民意,指出互聯網是「做事情、做決策,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的一個重要渠道,非常關注網友們提出的一些建議、意見」。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在抗震救災取得階段性勝利和奧運盛會即將到來之際,最高領導人第一次通過互聯網接受公眾提問對話,總書記此舉堪稱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開啟了中國從黨內民主到人民民主的一個嶄新時代。    事實上, 由「網路問政」凸顯的傾聽網路民意、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行動早已經在重慶漸次展開。    2007年6月,市委市政府就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建設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問計求策」, 開中國省級行政區網路問政、網路民主之先河,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重慶網路民意由此逐漸發酵,與決策層良性互動,堪稱中國網路民主一方重鎮。  2008.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薄熙來在市委黨校發表「三把尺子量重慶」的重要講話,推動重慶「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大討論,此舉引起重慶網民熱切回應,一位名叫「重慶夠得學」的網民發出「三把尺子能夠敲醒重慶嗎」的帖子,列舉重慶發展的種種不足,引起強烈反響,短短時間點擊量達4萬多,跟帖超過300多個,網文《「三把尺子」量出重慶核心價值觀》更是經薄熙來書記批示發給區縣黨政一把手學習,重慶電視台、《重慶日報》等傳統主流媒體亦在顯著版面、顯著時段刊登網民討論觀點,一時間,網路民意與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擴大開放,推動重慶本輪新發展新目標的一系列決策良性互動,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由上而下,重慶網路民意經各級機構善加利用,引導,漸成氣候。5月27日,重慶市渝北區區委書記周旬、區長黃玉林通過華龍網開設"良策妙計網上尋—渝北區公開徵集發展建議"專題網站問計網友,並以成為「渝北榮譽市民」、「渝北區經濟社會發展"智囊團成員等榮譽予以褒獎,期望關心渝北區發展的海內外人士提妙計獻良策,目前已收到300多條有價值的意見建議,涉及城市建設、公共交通、社會事業、招商引資、園區發展等方方面面。     7月,四起網路問政事件給重慶網路民主再添活力。7月8日,綦江縣委書記王越、縣長徐世國通過當地報紙、電視台和網路發出公開信,請幹部群眾就綦江如何加快發展「找疼點揭傷疤」。同一天,重慶三級法院院長向社會公布了電子郵箱,市高院院長錢鋒要求納入制度化的管道,不要把「直通民意的渠道給荒廢了」,在司法體系之外,以網路民主進行司法救濟,堪稱高院親近民意,推動柔性監督的一次嘗試。到7月15日下午15時,錢鋒的郵箱已收到來信288封,並已親自回復160封,交辦59件。  除了主動出擊「問計求策」,對網路民意的良性互動也漸成氣候。因為一篇網文《重視巴南、關心巴南》,網友對巴南發展的憂思引起重視,他們將網友意見原文下載並結合暗訪情況,製成了PPT文件,在區政府常務會上播出研討。7月16日, 巴南區委書記李科與8位網友當面對話,暢言發展。此次會面後一個直接結果是網友反應熱烈的李家沱城市管理問題得到巴南區重視,兩位官員被降級調離,網路民意不但為官方所重,甚至發揮出民主監督威力,成為各級官員行政中不得不考量的一個重大因素。僅隔1天,7月17日,大渡口區委書記劉本榮向社會公布了自己最新獲得的QQ號碼——200830042,每周五下午3點~5點,網民可直接與劉本榮暢所欲言,從圓桌對話到直接灌水拍磚,在思想大解放東風的吹拂下,重慶各級官員正以開放的姿態應對網路民意。而此前的6月11日,南岸區政府針對反映南岸城市建設、規劃的帖子《南坪,你將被誰拋棄》亦立即組織規劃、城建部門善加回應,聽取網友意見和建議。  在國內,借力改革開放30周年,各地以網路民主推動思想大解放、大發展更成勃發之勢,一種嶄新的中國式網路民主政治,已經登上中國政治舞台。而在近年來眾多公共事件中,我們不但都能看到網路民意、網路輿論的身影,而且對政治和社會領域的介入也越來越深入。如何解讀日漸發酵的網路民意,網路政治,對於我們在信息時代推進人民民主和政治體制改革,改進執政方式意義重大。拋開各路專家、網友和時事觀察家紛繁複雜的種種解讀,回望500年,以大歷史觀之,網路民主與信息網路技術發展對中國社會變革的重大意義已經凸顯,由總書記上網開啟的中國網路民主新時代已經來臨。      網路民主的發展大趨勢——從精英民主到人民民主    網路民主,本質上是人民民主。  地理大發現開啟了全球化時代,人類用500多年的光陰發現民主的可貴,自由的可貴,民主不但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手段和方式,更是一種生活生產方式,一種精神關照。但可惜,有了民主精神,沒有民主的路徑是不行的。這個時代我們命名為思想民主時代,民主還正在啟蒙和發酵、價值認可階段。    全球經濟一體化讓國家走向民主政治的前台,200多年來,民族意識與民主意識同步發酵,錯綜複雜,政治成為最重要的國家議題,姑且命名為政治民主時代。人們並沒有在政治民主時代獲得改善自身的更多的東西,那些與普羅大眾、小人物的民主權利、自由表達不過局限一域,自說自話。技術的局限、社會發展的局限,讓民主與政治緊密相聯,民主成為憲政、國家政治、精英政治的代名詞,民主成為政治精英、知識精英眼中為國為民的個體價值追求,指向個人(草根階層)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並沒有多少技術和現實的路徑。只能說,社會在進步,民主在發展。    現在人們終於發現,在信息社會,信息的對稱和流動為人民民主創造了生存的土壤和條件,為決策者傾聽民聲,了解民意,體察民情,上下互動,平等交流奠定了條件,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民主終於有了實現路徑,對每個人的個體尊重終於有了可能。網際網路讓信息壟斷成為歷史,透明成為現代政府的重要標誌,博客、論壇等信息技術產品讓每一個人有了表達的權利和自由的平台,對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讓人們有了更多的愛好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尊重。  在文化領域,電視節目、電影節目、個性化的節目可以點播;  在經濟領域,信息流動讓物流更加自由的流動,及時反饋的信息可以作出更科學合理的決策;在管理領域,企業文化精神更強調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思想領域,民主終於不再是一個政治辭彙,而逐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了。網路民主背後下的億萬網民正以其對時代的準確把握,掀起了新一輪狂飆突進的公眾參與、社會參與、政治參與——一個全新的有別於精英政治的網路民主時代已經來臨。  中國自由知識分子、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高在上遠離群眾土壤的知識精英,終於發現,民主不再是自己口中的專利,藉助網路,那些沉默的大多數開始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一個基於網路發展催生的公民社會開始發育,一個基於網路技術成熟的自由表達開始顯現,一個基於信息透明的公眾監督開始形成,從精英民主到人民民主,指向個人權力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終於有了實現的路徑,那些遠離普通民眾個體權益的宏大敘事和民主實在太過抽象,儘管這個理想的狀態非常漫長,但畢竟開始來臨了,我們命名為個人民主時代。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應該遵守的基本信條和發展趨勢。對人的尊重,個體個性的尊重,差異的尊重。只有這樣,人的幸福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回顧全球化時代以來人類民主發展的歷史,「網路民主排除了傳統意義的社會中心結構,形成的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結構、非中心結構,還表現出話語的多元化和異位化」, 這是網路民主發展給中國政治生態帶來的最重大的時代發展大趨勢。  從這個意義上講,自17大以來,從黨內民主到人民民主,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化,當俞可平還在說《民主是個好東西》進行民主價值認可的時候,當眾多知識分子還在用傳統政治思維解讀和設計中國民主進程的時候,信息時代的新型民主——網路民主已經破題,迅速崛起於中國大地,藉助網路,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公民社會開始形成,為傳統政治對接民意,開展第三方尤其是公民監督創造了條件,這固然與傳統行政領域上下疏通缺失,傳統媒體監督力度不大、不作為有關,出現一定程度的傳統媒體正面報道,網路媒體負面報道的尷尬局面,但要看到,網路作為新興主流媒體,作為虛擬社會的獨立品格已經逐漸成型,並顯示出巨大的威力,為中國傳統政治實現轉型奠定了難得的機遇,這個機遇就是在不知不覺間,信息的公開和對稱為公民監督行政權力、監督社會精英、快速集結網路民意開展社會活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無論是政治民權領域的西豐事件、釘子戶事件、孫志剛事件或者是社會經濟事務領域的廈門海滄PX事件、王石事件、跨國企業捐款門事件,成都帳篷事件、「久耕托市」事件、網路的民主性、開放性、包容性已經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介入政治和社會領域,併產生深遠影響。而在抗震救災和抗擊南方冰雪災害中,廣大網民以高度的理性,積極捐款捐物,利用互聯網民主、開放、兼容的特性匯聚力量,支援災區,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這種影響不但對政府的行政行為構成監督和制約,對社會精英甚至一系列反社會的普通民事行為也構成強大的公眾監督和制約,是以跨國企業在商務部「哭鼻子」、王石再三道歉。而且這種網路監督,由於中國市場和消費力量的增長,讓那些對中國採取歧視政策的外國政府和組織、個人構成監督和制約,無論是對「藏獨」3.14打砸搶燒暴力活動的抗議,還是對破壞奧運火炬傳遞的行為所形成的強大輿論氛圍,都充分顯示了網路的建設性作用,中國網民第一次在外交領域發出中國公民的聲音,震動國際社會,精英代言民眾的歷史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在洶湧的網路民意背後,是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經歷改革開放30年的思想啟蒙和經濟發展,公民的權力意識等主體意識大大增強。 決策層深刻把握天下發展大勢,親近網民,了解網民,溝通網民,不但極大的鼓舞了廣大網民積极參与管理國家事務,建言獻策的公民參與熱情,而且已經在客觀上催生了一種有別於政府與精英知識階層的第三方力量,在西方社會,良好的教育催生了一個強大的傳統公民社會作為第三方力量。而今天,得信息時代所賜,含蓄的中國人以互聯網為紐帶,逐漸催生出一個強大的現代公民社會雛形,並以中國人家國一心的人文傳統關心國家發展,關心民族復興,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嶄露頭角,中國2億網民正逐步成為一支理性包容而且充滿現代性的力量,在他們的背後,是我們傳統政治思維關於民主構建和設想所缺失的,那些試圖從傳統政治構架和思維進行民主訴求的設想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在信息時代我們如何推進人民民主!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快速發展給中國政治改革和民主進程帶來一個新機遇——就是關於社會監督和民意通達的問題。一切政治的核心就是對構成權力要素形成制衡,對不平衡的利益形成制衡,但不少知識精英和改革痴狂者不講改革策略,不看時空背景,用傳統政治思維方式分析當代的監督和制約問題,進而開展政治訴求,但整個中國的政改何去何從,實在是一件關係國家興亡的大事。    從世界範圍考察全球政黨政治的發展,也很難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中國改革30年來從經濟改革進而逐步推進社會改革(社會建設是我們當前的短板),提出了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由經濟改革推進行政改革(包括大部制),進而延伸到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構建政治文明的目標。但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使決策者必須萬分謹慎,但是,在全面改革難度過大的情況下,互聯網為推進民主政治進程,開展社會監督、溝通上下管道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如果說,改革30年來經濟改革的路徑是增量改革路徑的話,在不損害各方利益格局的情況下快速的推動了經濟的發展,那麼互聯網發展則為中國政治改革推進增量改革創造了路徑和條件,為此眾多有識之士熱情的鼓勵,命名為互聯網政治、網路民主,其實質就是希望相對穩定的格局之下推進民主政治增量改革的現實抉擇,這是信息時代給中國改革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講,總書記對網路的重視,並非僅僅是在人民網與網民視頻了20分鐘,而是自2007年以來的網路民意逐步發酵,並由地方政治的「問計求策」漸次升級,推進到了國家政治層面,其對執政模式的影響、政治歷史進程的影響將難以估量。    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好心大多不能辦成好事,心急也吃不了熱豆腐,改革總是妥協的產物,各方利益博弈的產物,稻子熟了也就低頭了,網路民主對推進步入深水區的中國改革的意義蓋在於此。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