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反導對抗」擴大化之憂 作者:梁強 中國社科院戰略問題學者 來源:南風窗 2015-05-08 09:45 評論 我要分享

在美俄反導對抗的陰影下,4月27日至5月22日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第九次審議大會,渾然不見5年前的樂觀氣氛。此前的4月22日,俄外長拉夫羅夫在受訪時稱,「俄羅斯唯一的威脅是美國的全球反導系統」,而更早前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塞繆爾·洛克利爾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美國正在研究「在朝鮮半島臨時增加部署薩德(THAAD)反導系統的問題」。眾所周知,薩德反導系統若部署在韓國境內,能更方便地監視中國東北、華北及俄遠東地區的中遠程導彈發射活動。

儘管美國的反導系統存在缺陷,當前西方世界卻需要這種部署來「壯膽」。今年1月伊朗與俄羅斯簽軍事合約,計劃購買俄羅斯「安泰-2500」地空導彈系統,這讓西方對伊朗停止核武計劃的承諾充滿疑慮,認為德黑蘭意在保證本國的核設施免受攻擊。朝鮮今年接連的導彈試驗也讓美日韓相信,半島局勢仍然非常危險。多名美軍高官稱,朝鮮已具備兩彈結合、以小型核彈打擊美國本土的技術能力。值得追問的是,美國加強自身和盟國防衛力量的應對措施,怎樣才能不打破岌岌可危的全球戰略平衡?

戰略平衡已傾斜

4月9~11日美國新任防長阿什頓·卡特訪問韓國時,俄羅斯和中國對美國可能計劃在韓國部署「薩德」末段高空反導系統表示了極大關注。當時,這位「物理學霸」防長否定了這種可能性,稱美國會在韓國部署包括隱形戰鬥機和高級別戰艦在內的新型軍事技術裝備,但暫時不會討論在半島部署反導系統一事。之後,美國國防部負責核武和反導政策的副部長助理伊萊恩·邦恩表示,美國不打算部署「旨在防禦俄中兩國戰略進攻能力」的反導系統;美國部署的反導系統目標十分明確,是為了抵禦更小的威脅,比如伊朗和朝鮮的潛在覈武威脅。

俄中聯手反對美國部署反導系統已不是第一次。目前的全球戰略平衡(即核武力量平衡)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冷戰時期的「核恐怖平衡」,亦即蘇聯和美國核武器「相互確保摧毀」的理論。1972年蘇美簽署的《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即俗稱的「反導條約」)鞏固了這一理論,條約禁止雙方發展洲際導彈攔截系統,以免任何一方打破平衡、贏得戰略優勢。在各國進攻型戰略核力量發展到極高水平後,反導就成為全球戰略平衡的風向標,也成了國際關係中至為重要的問題之一。

1999年柯林頓簽署《國家導彈防禦法案》,要求美國軍事部門盡技術之可能發揮反導系統的效力。但隨後進行的3次反導試驗失敗了兩次,白宮決定繼續研製,但不裝備軍隊。2001年「9·11事件」後,小布希宣佈美國退出反導條約,理由是恐怖主義進攻美國本土的新形勢下,現有的防禦理論和體系已無法保證有效抵禦「不負責任國家」的威脅。2002年底小布希簽署命令,要求2004年之前實現反導系統的部署。2003年美國副防長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反導系統的試驗成功率將提高到90%。2004年起,美國先後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的基地部署反導系統,並宣佈做好運行準備。

美國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並開始實際部署反導系統,說明其戰略防禦思想發生了重大改變。這對俄中共同參與維持的全球戰略力量平衡,形成重大的衝擊和破壞。從那時起,後兩國就在反導問題上結成了統一陣線。美國國防部情報局也將中俄一起列為美國在太空和反導領域需要重點關注的國家,並指稱雙方正在這方面進行祕密的軍事技術合作。

2007年,美國正式向捷克和波蘭提出部署10套反導系統的建議。這是1972年反導條約簽署後,美國首次試圖在本土之外部署反導系統。美國的理由是預防「邪惡軸心」國家的襲擊,具體說就是攔截伊朗的遠程導彈。美國國防部反導事務負責人稱:「如果伊朗的核計劃繼續下去的話,德黑蘭將在2015年左右獲得能夠到達美國東海岸的遠程戰略導彈。因此美國必須在2010年前就在歐洲部署好反導系統。」美方還表示:「這不僅是維護美國的安全,也是維護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的安全。」

對此,俄羅斯提出強烈質疑。俄軍事專家指出:「很難想像,伊朗如果發射導彈的話,會越過波蘭和捷克的領空飛向美國。」由於反導系統主要攔截的是射程1500公里以上的戰略導彈,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就可以確保當地安全的說法也不正確。歐洲許多國家都在敵方中短程導彈的射程之內,而且伊朗只是全球擁有彈道導彈的20多個國家中的一個。美國認為10套反導系統對於俄羅斯的近2000枚核彈頭根本不構成實戰意義上的攔截能力的說法,也不能讓俄羅斯人信服。後者認為歐洲反導方案能顯著提高美國對俄戰略導彈的攔截能力,尤其是在導彈的發射階段。因此俄方認為,美國若真要對付朝鮮和伊朗,根本不必動用反導系統,更不用說在歐洲部署。「毫無疑問,在波蘭和捷克的反導系統是針對俄羅斯和中國的行動。」

美俄的安全兩難

反導系統立項後美國已投入400億美元,但成效甚微。已完成的16次試驗中,只有8次攔截成功,成功率只有一半,根本滿足不了實戰要求。東歐國家也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在本國境內部署反導系統態度猶疑。除了對尚處於試驗中的反導系統效力的懷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成為俄美角逐的犧牲品。美國提出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後不久,俄戰略火箭軍司令就威脅稱,如果捷克和波蘭政府決定部署反導系統,俄戰略火箭部隊「會立刻將這兩國作為戰略瞄準的目標」。2010年俄美關係重啟後,奧巴馬停止了在波蘭和捷克部署反導系統的談判。

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時任美防長哈格爾重提部署反導系統,並明確指出要力爭2018年前在羅馬尼亞和波蘭分別部署20套。由於反導系統最後一次成功試驗是在2008年12月5日,因此美國這樣做顯然不是基於反導技術本身的進展,而更多是一種政治手段。和2008年俄格戰爭一樣,烏克蘭危機後,美國實際上沒有遏制俄羅斯進攻性外交的有效舉措,但作為西方世界的領導者,美國又不得不對任何可能威脅其勢力範圍的行動做出反應。反導這一直接刺激俄羅斯神經的武器是其現在為數不多能打出的王牌之一。不管是否真的在東歐部署,俄羅斯都必須對此認真對待,此其一。其二,歐洲各國對反導的態度趨向積極,它們當然也不相信這能夠抵擋任何國家真實的導彈攻擊,但烏克蘭危機後各國普遍感到必須加入一個確定的安全聯盟。就連一直中立的瑞典、芬蘭也都開始討論加入北約的可行性。反導對這些國家實際效果有限,但象徵意義巨大,充分表明這些國家已處於美國這個全球最強大軍事實體的直接保護下,這對任何可能侵犯其利益的國家都是一種有力威懾。

當原本防禦性的反導系統也被對方視為戰略威脅時,追求絕對安全實際上後患無窮。在邏輯上,甲方的安全需求往往會被乙方理解為對本方安全的威脅,因而提高自己的安全能力作為應對,但這又會被甲方看作是對其安全的威脅,從而進一步抬高其安全需求,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的「安全兩難」。烏克蘭危機後,北約加大在俄周邊的軍事活動,在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建立新的指揮中心,以「解決來自俄羅斯和伊斯蘭極端勢力的威脅,確保東方夥伴更加安全」。這加深了俄羅斯的不安全感。俄駐丹麥大使稱,丹麥強化與北約的一體化「對俄羅斯是威脅」,必須為此承擔後果。他還警告說:「丹麥這樣的國家還沒有完全明白這樣做的後果,如果丹麥加入美國為首的反導防務體系,其軍艦將成為俄羅斯核武器的打擊目標。」

和2007年俄美在反導問題上的較量不同,這一輪的鬥爭出現了一個新因素。美國情報機構稱,俄羅斯正全力從事本國的導彈攔截系統的研製,目前已接近完成。包括最新的C-300、C-300ПМУ-2、C-400凱旋、BMC-500防空導彈系統,以上系統對攔截巡航導彈、轟炸機和殲擊機非常有效,也可以裝備遠程導彈攔截各種中遠程彈道導彈和洲際彈道導彈。烏克蘭危機後,作為對北約強化在波羅的海軍事存在的回應,俄羅斯向白俄羅斯免費贈送了4套先進的C-300防空系統。美國參院前任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穆勒認為,俄羅斯正在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名義,在前蘇聯共和國境內建立防空和反導系統!

蘇美在戰略核武領域博弈了幾十年,俄羅斯在戰略武器的研製上有豐富的經驗,只要資金充裕,不管質量還是速度都決不會輸給美國。冷戰最危險的時候,蘇美在覈領域的競爭引發令人心悸的古巴導彈危機。如今俄美因烏克蘭危機觸發反導對抗,引發歐洲軍備競賽的可能性無法排除,這是整個國際社會需要密切關注的。

西方與非西方世界的對抗?

俄羅斯對冷戰後美國主導的體制和國際秩序的不滿已經是眾所周知。莫斯科向伊朗出售武器,支持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目的就是將之作為向西方施壓的槓桿,迫使其在承認俄羅斯地緣勢力範圍上讓步。中東越混亂,華盛頓就不得不投入越多注意力和資源,從而減少對烏克蘭和歐亞大陸的關注和投入。

俄外長拉夫羅夫總結2014年俄外交時表示,俄羅斯一方面反對美國向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另一方面又向伊朗提供C-300系統的做法看似是兩種邏輯,但根本目的都一樣,就是盡一切必須之舉措,絕不讓反導成為維護全球戰略平衡和均勢的障礙。他還提到,美國正在研製的超音速武器一旦成功,可以在1小時內實現對地球任意角落的毀滅性打擊,從而建立「全球閃電戰」的新作戰樣式。儘管從核輻射的角度看,超音速武器比投向廣島和長崎的核彈危害要小,但從軍事角度看,這樣的打擊效果要比核爆更嚴重,因而同樣會影響到戰略穩定。此外,北約不斷加大對歐洲的軍力部署,使得西方與俄羅斯在歐洲的常規軍事力量的平衡正朝著有利於前者的方向移動。基於此,拉夫羅夫認為,未來俄美削減進攻性戰略核武的問題,必須考慮到所有因素,與所有這些問題聯繫起來討論。

4月伊朗核框架協議達成後,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的理由更顯牽強,但北約發言人堅持認為:「彈道導彈的擴散對北約國家造成的威脅在持續增加……伊朗核框架協議並未改變這一事實。4月16日莫斯科第四屆國際安全會議上,拉夫羅夫不滿美國依然沒有調整其反導計劃;伊朗國防部長則表示,伊朗準備與中國、俄羅斯、印度合作,抵制「北約東擴、向歐洲部署反導系統,以及美國在中國南部和東部方向實質性的力量集結」。此次會議參會代表來自70多個國家,包括中國、塞爾維亞、巴基斯坦、獨聯體國家在內的數十位歐亞國家的國防部長。這是否隱喻著,俄美「反導對抗」的擴大化仍在蔓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