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殘缺,首字母是ā。

2.布羅曼篇(4)

3.希丁波伏誅篇(9)

4.維杜羅來臨篇(14)

5.火燒甘味林(19)

6.徵四方篇(23)

7.森林篇(29)

8.殘缺,首字母是ā。

9.出戰篇(56)

10.黑天出使篇(54)

11.毗濕摩篇

12.激昂陣亡篇(67)

13.祭放那羅延寶篇(72)

14.蘆葦篇(79)

15.和平篇(86)

16.馬祭篇(91)

17.見子篇(94)

18.杵戰篇(96)

括弧裏的數字是目前精校裏的順序。激昂之死被重點強調,甚至連德羅納和迦爾納都沒有立為章名。也沒有昇天篇,整個故事以黑天死亡結束。

該論文引用了溫特尼茨的觀點,認為教誡篇是後期添加的理由是裡面的種姓制度比和平篇裏的更霸道,是通過制度的寬鬆到僵化而來的。(溫特尼茨懷疑毗羅吒篇是後期重鑄的理由是該篇造句用詞更嫻熟。毗羅吒到底是如何抵禦住俱盧的過程不明。還有夜襲篇也被反覆重鑄過,馬嘶的復仇過程被壓縮了。往下看就知道了。)

第一篇通過首字母懷疑是Adiparva,就是初篇。

第八篇通過首字母,可能是āraneya或ājagara(可能性最低),另一位學者Alf Hiltebeitel認為首字母a可以表示a(bhimanyu-vivāha,激昂婚禮,考慮到激昂陣亡都能上篇目,這個推斷可能性更大。

該篇目有個亮點,黑天出使篇和出戰篇的順序和精校完全顛倒,迦爾納爭議篇被略過,這個是後添的可能性更大,在另一處抄本里提到黑天想和迦爾納交談,但被拒。迦爾納爭議篇已經詳細提到所有人的死亡細節,這段添加應至少是在18天大戰被改寫過之後。而且迦爾納認為自己死於阿周那之手,而迦爾納篇裏從他和沙利耶的對話中得知他根本不認為自己死期將至,看來兩個歌人添加私貨時沒商量好。(該篇內容不多,但至少4處地方有矛盾。)

該篇目具有貴霜時期的特點,大約是公元2,3世紀的。不過僅根據篇目來推斷內容是不行的,還是要結合抄本,最多參考一下。

Vishnu Sukthankar,"It is useless to think of reconstructing a fluid text in a literally original shape, on the basis of an archetype and a stemma codicum. What then is possible? Our objective can only be to reconstruct the oldest form of the text which it is possible to reach on the basis of the manuscript material available."

很難根據目錄還原史詩,只能客觀地從現有抄本來反溯一個通行中的最古之本。史詩被認為是先分割成小的副章,然後再從副章裏挑選出來作為主章目。

訶利世系的某個抄本(未被選用)也有一個章目,不過有20章。18這個數字應該是被刻意湊出來的,而且歌人分割的時候並不仔細。

1.初篇

2.阿斯蒂迦篇(5)

3.大會篇(17)

4.森林篇(29)

5.引火木(44)

6.毗羅吒(45)

7.斡旋篇(49)

8.毗濕摩篇(60)

9.德羅納篇(65)

10.迦爾納篇(73)

11.沙利耶(74)

12.杵戰篇(76)

13.婦女篇(81)

14.蘆葦篇~79(反覆確認了幾次的確是蘆葦篇,溫特尼茨厲害啊,曾說過馬嘶復仇的過程被壓縮過,重鑄過好幾次,已經看不出原樣了。大戰後的夜襲篇估計也是後期添加的。這也解釋了為何只有般度五子和黑天沒事,並不是因為不在營地,而是事件發生的順序不對。不過馬嘶到底怎麼實現他的復仇就不清楚了。)

15.和平篇(86)

16. 馬祭篇(91)

17. 林居篇(93)

18.杵戰篇(96)

19.遠行篇(97)

20.昇天篇(98)

還有一個Alberuni版也只有18篇,沒有初篇,多了一個獻水祭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