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巧姐的結局,高鶚後四十回續本寫得有驚無險,化險為夷。

巧姐後來不僅重新回到了賈府,而且還有父親賈璉和繼母平兒的呵護。

這當然是個不錯的結局。

可是,這是曹雪芹的本意嗎?

讓我們來看看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第五回的判詞。

十二金釵每個人都有一副配畫,巧姐的畫裏畫著一個村婦在山野間紡織。

而旁邊提的判詞是,「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村婦,巧得遇恩人」。

由此可見,按照曹雪芹原本的想法,巧姐變成了一個在荒村野店織布的織女。

從判詞來看,巧姐被人拐賣,後來被救出來了。救她的人就是逛大觀園的劉姥姥。

說到這,真的讓人不勝唏噓。樹倒猢猻散,賈府敗落後,那些昔日的往來客都躲得乾乾淨淨,只有劉姥姥,當年王熙鳳不過是隨手的賞賜,卻成為了日後巧姐的救命恩人。

那巧姐是怎麼淪落到鄉野呢?

第一,其時賈府已經事敗被抄,巧姐的父親賈璉和母親王熙鳳都獲罪入獄,沒有人還顧得上巧姐。

第二,巧姐就是被賈府之人和孃舅所賣,巧姐是不可能也不敢回去的,回去就意味著「東窗事發」。

第三,以劉姥姥的能耐,救出巧姐已經是她能力極限了。

高鶚所續寫的後四十回中,賈府中興,巧姐不僅回到了賈府,還受到了父親賈璉和平兒的照拂。

也許很多人會問,到底為什麼曹雪芹會給巧姐這麼安排呢?

縱觀巧姐的一生,一個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在掌事的母親的庇護下,安樂無憂的成長。

但在家族遭亂的時候,父親入獄,母親慘死,唯一能依靠的親人竟然成了人販子,將她賣入青樓,這該是一種多麼刻骨銘心的痛苦和絕望。

也許,就從那時候起,巧姐已經對賈府對所謂的親人絕望了。

那麼,在這種心情下,即使後來有可能去賈府「相認」,巧姐也是不一定會去的。

小小年紀已經看透人間冷暖,如果說是賈府拋棄了巧姐,不如說是巧姐主動拋棄了賈府,正如她的叔叔賈寶玉對於賈府的「拋棄」。

高鶚的圓滿結局方法的續寫違背了曹雪芹的初衷,人物的悲劇命運更令人讀後無限唏噓。


是,完美無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