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霞

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春天不是讀書天:掀開門簾,投奔自然。”教育家陶行知的短詩《春天不是讀書天》昭示,春末夏初,是最適宜開展戶外活動的季節。孩子的活動天地應在自然、在遠方。然而,比起父輩們的戶外瘋玩童年,如今許多00後更愛安靜地“宅”在家裏。“宅娃”越來越多,儼然成爲一種社會現象。

孩子待在家中,除了寫作業和看書外,主要是上網和玩手機。可以說,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宅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前,孩子長期宅在家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似乎還沒有引起年輕父母的足夠重視。許多年輕父母將孩子願意待在家裏歸咎爲缺少玩伴,因爲小夥伴們都有各自的輔導班,而家長忙於上班,回家都很疲憊,也想歇一歇,沒有時間和精力帶孩子出去。還有的孩子不僅課業負擔重,還要練琴、寫書法、繪畫,利用大量時間發展特長,被迫宅在家裏。家長們找出這些任由孩子宅在家裏的理由,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娃長期宅在家裏,會導致身體素質差、性格變得孤僻、玩遊戲成癮、熱衷於網絡生活,將來難以融入社會,不利於健康成長,一些家長雖然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但對如何引導孩子走出家門、走向社會、走進自然卻束手無策。還有一部分家長則抱有無所謂的態度,認爲宅在家裏是00後的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無所謂好壞。

“宅娃”爲何出現,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內外因。外因方面,自從我們的居住環境從羣體性向隱私性發展之後,特別是“上樓”和“上高樓”後,人的垂直距離近了,但人際距離卻越來越遠。加上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城市中適合孩子戶外活動的環境受限,各種不安全因素增多,都在悄然壓縮着人們的活動空間,以往那種上山下河、爬樹下田等自由活動的日子已不復存在。同時,隨着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正處於工作和事業上升期的年輕家長,疲於奔波在家庭和單位之間,下班後,宅在家裏享受港灣的寧靜感漸成首選。伴隨着成年人的宅化,孩子也在同步變“宅”。

心理原因方面,家長深刻的生存焦慮,使得孩子的成長任務幾乎等同於學習任務,各種校內外的學習佔據了孩子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種來自家長及教師的緊張高壓人際關係,使得一些孩子從內心痛苦轉變爲規避人際交往,不自覺地躲到虛擬空間圖個輕鬆自在,尋求心靈上的放鬆和慰藉。

如何把孩子重新吸引回藍天綠地中,還需家長花一番心思和精力。對那些不善交際、不愛運動,對學校、社會環境適應較慢,不得不被迫宅在家中的孩子,家長需要格外警惕,必須立即行動起來,幫助孩子從提升能力開始,逐步引導孩子走出家門,走進自然、走進集體、走入社會。對那些沉迷於網絡遊戲而不能自拔的“宅娃”,父母必須以敬畏心、警惕心、果斷力,幫助孩子正確對待手機和網絡遊戲,從父母不做低頭族和宅男宅女開始,帶動和引領孩子走出去,到大自然中體驗生活、增進感情、洗滌思想、活躍心靈。

另外,家長要想讓孩子成功“脫宅”,還要注意四點。首先,要多鼓勵孩子結交好夥伴,週末和節假日多陪孩子去公園、博物館、運動場等孩子多的公共場合,減少孩子對不同人與環境的陌生感,通過鼓勵孩子主動交往,鍛鍊膽量,開拓視野,錘鍊良好性格和氣質。其次,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積極爲孩子創造與同伴一起玩樂、學習的機會。再次,要與孩子共同設計假日出行計劃,最好是幾個家庭帶孩子結伴出遊,一起體驗大自然,讓孩子在增長知識、開闊視野中,學會合作分享、團結謙讓,學會理解尊重別人,學會溝通交流和自我表達。此外,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研學旅行活動,指導孩子融入集體,健康成長。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