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總結之二顏之推敲整理本文根據醫學教育學員更上《中診精要》濃縮而成。一、望神  1.原理和意義 1) 原理:神以先後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並通過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表現出來,精、氣生神, 神能御精、御氣,三者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精充氣足則體健神旺,抗病力強;精虧氣虛則體弱神衰,抗病力弱。 2) 意義:通過望神可以瞭解人體臟腑精氣的盛衰,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 2.內容:神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尤以觀察兩目、神情、氣色和體態為重點。 3.對神氣的判斷 1)得神 (1) 臨牀表現:神志清楚,反應靈敏,表情豐富自然,兩目精彩,面色榮潤,呼吸平穩,語言清晰,肌肉不削,動作自如,飲食如常。(2) 意義:提示正氣充足,精氣未傷,為無病或病輕。 2)少神 (1) 臨牀表現:精神不振,兩目乏神,面色少華,肌肉鬆軟,倦怠乏力,動作遲緩,少氣懶言。(2) 意義:提示正氣不足,精氣輕度損傷,為輕病、疾病恢復期或體弱。 3) 失神 (1) 精虧神衰:精神萎靡,面色無華,兩目晦暗,呼吸 氣微或喘促,語言錯亂,形體羸瘦,動作艱難,反應遲鈍,甚則神識不清.提 示正氣大傷,精氣虧虛,屬病重。醫學教育網學員更上提供 (2) 邪盛神亂:壯熱煩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譫語,循 衣模牀,撮空理線;或卒倒神昏,兩手握固,牙關緊急。提示邪氣亢盛,熱擾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風挾痰矇蔽清竅,阻閉經絡,屬病重。4) 假神 (1) 臨牀表現:為久病重病本已失神,但突然神識清醒,目光轉亮而浮光外露,言語不休,想見親人;或病至語聲低微斷續,忽然語聲清亮起來;或原來面色晦暗無華,而突 然兩顴泛紅如妝;或原來毫無食慾,突然食慾增強。(2) 意義:提示精氣極度衰竭,正氣將脫,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屬病危。  5)神亂  (1) 焦慮恐懼:見於卑惵、臟躁等病。多屬虛證。 (2) 狂躁不安:見於狂病、外感熱病等。多屬陽證。 (3) 淡漠癡呆:見於癲病、癡獃等。多屬陰證。 (4) 卒然昏倒:病人突然尖叫,隨即昏倒,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口吐誕沫,常因咬破舌尖而出現血沫,醒後如常。見於癇病。 二、望色 1. 概念:望色,又稱「色診」,是通過觀察病人全身皮膚(主要是面部皮膚)的顏色和光澤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2. 意義: 1) 面部顏色屬血、屬陰,是血色與膚色相兼的外在表現。可反 映臟腑氣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質及邪氣的部位。 2) 面部光澤屬氣、屬陽。是臟腑精氣外榮的表現。可反映臟腑 精氣的盛衰,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 3.常色與病色 1) 常色:即正常的、無病的面色。 (1)特點: 明潤:即面色光明潤澤,是精氣充盈的表現。 含蓄:即面色隱含於皮膚之內而不特別顯露,是精氣內含而不外泄的表現。我國人屬黃種人,其正常面色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 (2)分類:主色:是人生來就有的基本面色,屬個體差異,一生基本不變。 客色:因季節、氣候不同而發生正常變化的面色。病色:因病而發生異常改變的面色。 特點: 晦暗:即面部皮膚枯槁晦暗,是臟腑精氣虛衰的表現。 暴露:即某種面色異常明顯地顯露於外,是病色外現或真臟色外露的表現。 (1)判斷病情輕重 善色:即面色光明潤澤。說明雖病而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能上榮與面,屬新病、輕病、陽證,稱為「氣至」。 惡色:即面色枯槁晦暗。說明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榮潤於面,屬久病、重病、陰證,稱為「氣不至」。 (2)五色主病 面白:主虛證、寒證、脫血、奪氣.面色淡白無華--血虛證或失血證。 面色白光白虛浮--陽虛水泛。 面色蒼白--陽氣暴脫或陰寒內盛。面黃:主脾虛、濕證。 面色萎黃--脾胃氣虛。面黃虛浮--脾虛濕蘊。 面目肌膚一身俱黃者,稱為黃疸。面赤:主熱證,亦可見於戴陽證滿面通紅--屬實熱證。 午後兩顴潮紅--屬陰虛證。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時而顴頰泛紅遊移不定--戴陽證。 面青:主寒證、疼痛、氣滯、血瘀、驚風。 面色淡青或青黑--屬寒盛、痛劇。面色、口脣青紫--多屬心氣、心陽虛衰,血行瘀阻。 面色青黃(即面色青黃相間,又稱蒼黃--屬肝鬱脾虛。 小兒眉間、鼻柱、脣周顯現青色--小兒驚風或欲作驚風。 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                                         面色黑而暗淡--多屬腎陽虛。面色黑而乾焦--多屬腎陰虛。 眼眶周圍見黑色--多屬腎虛水飲內停,或寒濕帶下。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三、望形體 1.概念:觀察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體質形態和異常表現等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2.內容: 1) 形體強弱   體強:即身體強壯。如骨骼粗大,胸廓寬厚,肌肉充實,皮膚潤澤。說明內臟堅實。氣血旺盛,抗病力強。 體弱:即身體衰弱。如骨骼細小,胸廓狹窄,肌肉瘦削,皮膚枯燥。說明內臟脆弱,氣血不足,抗病力弱。2)形體胖瘦   胖而能食,肌肉結實,神旺有力--為形氣有餘。 多屬精氣充足,身體健康。 胖而食少,肉鬆皮緩,神疲乏力--為形盛氣虛。 多屬陽氣不足,多痰多濕。 體瘦顴紅,皮膚焦乾--為形瘦陰虛。多屬陰血不足、內有虛火。 久病臥牀不起,骨瘦如柴--為臟腑精氣衰竭,氣液乾枯,屬病危。 3)體質形態   陰臟人:體型矮胖,頭圓頸粗,肩寬胸厚,身體姿勢多後仰。 特點:陽較弱而陰偏旺,患病後易從陰化寒,導致寒濕內停。 陽臟人:體型瘦長,頭長頸細,肩窄胸平,身體姿勢多前屈。 特點:陰較虧而陽偏旺,患病後易從陽化熱,導致傷陰傷津。 陰陽和平之人:又稱平臟之人。體質介於前兩者之間。 特點:陰陽平衡,氣血調勻。 四、望姿態 1.概念: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和異常動作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2.內容: 1) 動靜姿態:凡動者、強者、仰者、伸者,多屬陽證、熱證、實證,為病在表;凡靜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屬陰證、寒證、虛證,為病在裏。 (1) 坐而喜仰,喘粗痰多--多屬肺實氣逆。 (2) 坐而喜俯,少氣懶言--多屬肺虛體弱。 (3)臥時面常向外,躁動不安,身輕自能轉側--多屬陽證、熱證、實證。 (4) 臥時面常向裏,喜靜懶動,身重不能轉側--多屬陰證、寒證、虛證。 (5) 仰臥伸足,掀去衣被--多屬實熱證。 (6) 蜷臥縮足,喜加衣被--多屬虛寒證。 (7) 但坐不得臥,臥則氣逆--多屬咳喘,或水飲停於胸腹。 (8) 但臥不得坐,坐則昏眩--多屬氣血大虛,或脫血奪氣。 2)衰憊姿態  觀察衰憊姿態,可以瞭解臟腑的病變程度和疾病的預後。 3)異常動作  (1)瞼、脣、指、趾顫動--為動風先兆,或氣血不足,筋脈失養。 (2)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肝風內動。 (3)卒倒神昏,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中風病。 (4)惡寒戰慄--瘧疾發作,或傷寒欲作戰汗。 (5)肢體軟弱,行動不靈--多屬痿病。 (6)關節拘攣,屈伸不利 -- 多屬痹病。 一、望頭面 1.望頭部 1) 囟門突起(囟填)--多屬實證。但在小兒哭泣時囟門稍有突起為正常。 2) 囟門凹陷(囟陷)--多屬虛證。但六個月以內的嬰兒囟門微陷屬正常。 3) 囟門遲閉(解顱)--多屬腎氣不足、發育不良。4) 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智力低下--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5) 頭搖不能自主--動風先兆,或老年氣血虛衰,腦神失養。 6) 發黃稀疏,乾枯易落--精血不足。 7) 小兒髮結如穗,枯黃不澤--疳積病。 2.望面部 1)面部浮腫--多見於水腫病。 2)口眼歪斜 --風邪中絡,其病較輕。若口角歪斜兼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者,是 風中臟腑,其病較重。 3)「苦笑貌」--多見於新生兒臍風、破傷風。 二、望五官 1.望目 1)「五輪」學說:瞳人-腎-「水輪」; 黑睛-肝-「風輪」; 兩眥血絡-心-「血輪」; 白睛-肺-「氣輪」; 眼瞼-脾-「肉輪」。 2)色澤: 目赤腫痛--多屬實熱證。 白睛發黃--為黃疸之徵。 目眥淡白--血虛、失血。 3)形態: 目胞浮腫--水腫病。 眼窩凹陷--傷津耗液或氣血不足。 眼球突出--肺脹,癭病。 4)動態: 瞳孔縮小--肝膽火熱,或為中毒。 瞳孔散大--腎精耗竭,屬病危。 瞪目直視--臟腑精氣將絕,屬病危。 戴眼反折--太陽經絕證,病危。 橫目斜視--肝風內動。 昏睡露睛--脾氣虛衰,胞瞼失養。2.望耳 1) 耳廓瘦小而薄--先天虧損,腎氣不足。 2) 耳廓乾枯萎縮--腎精耗竭之危候。3) 小兒耳背有紅絡、耳根發涼--出麻疹的先兆。 4) 耳內流膿水(膿耳)--肝膽濕熱燻蒸,或腎陰虧虛、虛火上炎。3.望鼻 1) 鼻端微黃明潤--胃氣未衰或胃氣來複。 2) 鼻端晦暗枯搞--胃氣已衰,屬病重。 3) 鼻翼煽動--肺熱或哮喘病。 4) 鼻流清涕--外感風寒。 5) 鼻流濁涕--外感風熱。 6) 鼻流腥臭膿涕--鼻淵。 7) 鼻腔出血(鼻衄)--多屬肺胃蘊熱。 4.望口與脣 1)色澤  (1)春色淡白--血虛證、失血證。(2) 脣色深紅--多屬實證、熱證。(3) 口脣呈櫻桃紅色--煤氣中毒。 (4) 口脣青紫--血瘀證。2)形態   (1) 口脣乾裂--津液耗傷。 (2) 口角流涎--見於小兒多屬脾虛濕盛, 見於成人多為中風口歪,不能收攝。 (3)口脣糜爛--脾胃積熱上蒸。 (4)口腔糜爛(口瘡、口糜)--心脾積熱上蒸。 3) 動態          (1) 口張:屬虛證。 (2) 口噤:屬實證。見於痙病、驚風、破傷風等。 (3) 口撮:見於破傷風。TA (4) 口僻:見於中風。 5.望齒與齦 1) 牙齒光燥如石--陽明熱甚,津液大傷。 2) 牙齒燥如枯骨--腎陰枯竭,精不上榮。 3) 齒齦紅腫疼痛或兼出血--胃火上炎。4) 齒齦不痛不紅微腫出血--脾虛血失統攝,或腎陰虛虛火上炎。 6.望咽喉 1) 咽部深紅,腫痛明顯--屬實熱證。 2) 咽部紅色嬌嫩,腫痛不甚--屬虛熱證,多由腎陰虧虛、虛火上炎所致。 3) 咽部一側或兩側喉核紅腫疼痛,潰爛有黃白色膿點(乳蛾)--肺胃熱盛、火毒燻蒸。 4) 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很快復生(白喉)--外感疫邪。 三、望軀體 1.望頸項 1) 頸前結喉處有腫塊突起,可隨吞嚥上下移動--癭瘤。2) 頸側頜下有腫塊如豆,累累如串珠--瘰癧。 3) 頸項強硬--溫病火邪上攻或腦髓有病。 4) 小兒頸項軟弱,抬頭無力--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2.望胸脅 1)胸廓扁平--多屬肺腎陰虛、氣陰兩虛或體弱。 2)胸廓膨隆--多屬久病咳喘,肺氣不宣而壅滯。 3)雞胸、脅如串珠--腎氣不足,發育不良。 4)乳房紅腫熱痛,甚則破潰流膿(乳癰)--肝氣不舒,胃熱壅滯,或外感邪毒。 3.望腹部 1) 腹部膨隆--膨脹、水腫等。 2) 腹部凹陷--脾胃虛弱,氣血不足。 3) 腹壁青筋暴露--膨脹。 4) 水腫、膨脹病人臍突--脾腎虛衰,屬病重。 4.望腰背部 1) 駝背--腎氣虧虛,發育不良。 2) 脊柱側彎--坐姿不良,或腎精虧損。 3) 腰部拘急疼痛,活動受限--寒濕侵襲,或跌僕閃挫。 四、望四肢 1.形態異常 1) 肌肉萎縮--痿證、中風偏癱。 2) 四肢腫脹--水腫病。 3) 小腿青筋暴露--寒濕內侵,絡脈血瘀。 4) 指關節梭狀畸形--風濕久蘊,筋脈拘攣。 5) 指端膨大如作--心肺氣虛,血瘀濕阻。 2.動態異常 1) 肢體痿廢--痿病、中風。 2) 四肢抽搐--肝風內動。 3) 手足拘急--寒邪凝滯或血虛筋脈失養。 4) 手足顫動--血虛筋脈失養,動風先兆,或飲酒過度。 5) 手足蠕動--脾胃氣虛,筋脈失養。 五、望二陰 1.望前陰 1) 陰囊腫大,因小腸墜入或睾丸腫脹引起(疝氣) --肝氣鬱結、久立勞累或寒濕侵襲。 2)**有物突出(陰挺)--脾虛中氣下陷,或產後勞傷。 3)陰腫不痛不癢--水腫病。 4)陰囊或**紅腫疼痛--肝經濕熱下注。 2.望後陰 1)肛門內外生紫紅色柔軟腫塊--痔瘡。2)肛門肛管皮膚粘膜有狹長裂傷--一肛裂。 六、望皮膚 1.皮膚髮紅,色如塗丹--丹毒。 2.皮膚白斑,界限分明--白駁風。 3.肌膚甲錯--血瘀日久。 4.斑--色深紅或青紫,點大成片,平鋪於皮膚,撫之不得手,壓之不褪色。 陽斑--斑色紅紫,形似錦紋雲片,兼身熱煩躁脈數等實熱證表現。 陰斑--斑色青紫,隱隱稀少,兼面白肢涼脈虛等虛寒證表現。 5.疹--色紅或白,點小如粟,或如花瓣,高出皮膚,撫之礙手,壓之褪色。 6.麻疹--疹色桃紅,形似麻粒,先見於髮際顏面,漸及於軀幹四肢,後按發出順序逐漸消退。 7.水痘--橢圓形小水皰,頂滿無臍,晶瑩明亮,漿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現,大小不等 8.癰--屬陽證,患部紅腫高大,根盤緊束,焮熱疼痛。 9.疽--屬陰證,患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熱少痛。 七、望排出物 : 1.望痰 1)痰白清稀--寒痰。 2)痰黃稠有塊--熱痰。 3)痰少而粘,難於咯出--燥痰。 4)痰白滑量多,易於咯出--濕痰。 5)咯吐腥臭膿血痰--肺癰。 6)痰中帶血色鮮紅--咯血,多屬肺熱。 2.望涎 1)口中清涎量多--脾胃虛寒。 2)口中時吐粘誕--脾胃濕熱。 3)小兒口角流誕--脾虛濕盛或胃熱蟲積。 4)睡中流涎--胃熱或宿食內停。 3.望嘔吐物 1)嘔吐物清稀無酸臭味--寒嘔。 2)嘔吐物穢濁有酸臭味--熱嘔。 3)吐血鮮紅或紫暗有塊,挾食物殘渣一肝火犯胃、胃有積熱或胃府血瘀。 4.望大便 1)大便清稀水樣--寒濕泄瀉。 2)大便黃褐如糜而臭--濕熱泄瀉。 3)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鴨溏--脾虛泄瀉或腎虛泄瀉。 4)大便如粘凍,挾有膿血--痢疾。 5)便血,血色鮮紅,附在大便表面或於排便前後滴出--近血。 6)便血,血色暗紅或紫黑,與大便均勻混合--遠血。 5.望小便 1)小便清長--多屬虛寒證。 2)小便短黃--多屬實熱證。 3)尿中帶血--尿血或血淋。 4)尿有砂石--石淋。 5)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脂膏--尿濁或膏淋。 八、望小兒指紋: 1.正常指紋 :淺紅微黃,隱現於風關之內,不明顯浮露,也不超出風關。 2.浮沉辨表裡:1)指紋浮顯--外感表證。 2)指紋沉隱--內傷裏證。 3.顏色辨病性1)紋色鮮紅--外感表證。 2)紋色紫紅--裏熱證。 3)指紋青色--疼痛、驚風。 4)紋色紫黑--血絡鬱閉,屬病危。 5)紋色淡白--脾虛、疳積。 4.三關辨輕重: DA1)顯於風關--邪氣人絡,邪淺病輕。 2)達於氣關,紋色較深--邪氣入經,邪深病重。 3)達於命關,紋色更深--邪入臟腑,病情危重。 4)透關射甲,紋色紫黑--病屬兇險,預後不良。 5.形狀: 1)增粗、分支明顯--多屬實證、熱證。 2)變細、分支不顯 -- 多屬虛證、寒證。 一、神的含義: 1. 狹義的神指心所主之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2. 廣義的神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機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和精神意識狀態的綜合,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面色眼神、形體動態、語言呼吸和對外界的反映等各個方面。 二、判斷神氣以兩目、神情、氣色、體態為重點: 神、少神、失神.假神鑒別表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二目 精彩 乏神 晦暗 突然目光轉亮,浮光外露
神情 神志清楚,反應靈敏 精神不振 精神萎靡,反應遲鈍,或神識不清,或神昏,或卒然昏僕 突然神識清醒
氣色 面色榮潤 面色少華 面色無華 面色無華而兩顴泛紅如妝
體態 肌肉不削,動作自如 肌肉鬆軟,倦怠乏力,動作遲緩 形體羸瘦,動作艱難,或煩躁不安,四肢抽搐,或循衣摸牀,撮空理線,或兩手握固,牙關緊急
語言 語言清晰 懶言 錯亂不清,或譫語 突然言語不休,語聲清亮,想見親人
呼吸 平穩 少氣 氣微或喘促
飲食 如常 食慾不振 不進 突然食慾增強

三、注意假神與重病好轉的區別: 1. 重病好轉時,其精神好轉是逐漸的,並與整體狀況的好轉相一致,如飲食漸增, 面色漸潤,舌上復生薄白苔,身體功能漸復等。 2. 假神是垂危病人精神突然好轉,與整體病情的惡化不相符,且時間短暫,病情很快惡化。 四、神亂與失神都有精神癥狀,但兩者有著本質區別: 1. 神亂:多見於癲、狂、癇、臟躁等病人,多為邪氣幹擾心神所引起,其特點是大多 反覆發作而緩解期不出現神志失常,其神志失常表現只能作為疾病診斷的依據, 而不具有「失神」的臨牀意義。 2. 失神:雖然也有精神失常的表現,但卻是由臟腑功能衰敗、正氣大傷、精氣嚴重虧 損所引起,多見於久病、重病患者。 五、「有氣不患無色,有色不可無氣」: 1.氣指臟腑精氣,臟腑精氣充足,面部表現為榮潤光澤,稱為「有氣」。臟腑精氣虛 衰,面部表現為晦暗枯槁,稱為「無氣」。故面色光澤可反映臟腑精氣的盛衰,對 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有重要意義。 2.色指面色,是血色與膚色相兼的外在表現,可反映血液的盛衰和運行情況、病邪 的性質及邪氣的部位。 3.在判斷病情時,氣與色相比較,氣的盛衰有無比色更為重要。如病人面色榮潤光澤,說明雖病而臟腑精氣未傷,即使面色異常,但經過治療容易恢復,預後較好,故曰「有氣不患無色」。如病人面色晦暗枯槁,說明臟腑精氣已傷,無論何種面色,皆屬久病重病,預後不好,故曰「有色不可無氣」。 六、望色十法: 清代醫家汪宏提出「望色十法」,可作為觀察面部色澤動態變化的參考。 如: 浮→沉(表邪入裏);沉→浮(裏邪出表)。      清→濁(陽證轉陰);濁→清(陰證轉陽)。      微→甚(因虛致實);甚→微(實證轉虛)。      散→摶(邪氣漸聚);摶→散(邪氣將解)。      澤→夭(精氣漸衰);夭→澤(精氣漸復)。 七、「形勝氣者夭」、「氣勝形者壽」: 形--形體胖瘦,氣--精氣盛衰,主要表現機體功能的強弱。 1.「形勝氣者夭」:形體肥胖而精氣不足,表現為精神不振、納少乏力、機體功能低下,雖胖亦屬不健康表現,多非長壽體質。 2.「氣勝形者壽」:形體雖瘦,但精氣充足,表現為精神充沛、神旺有力,雖瘦亦屬健康表現,多為長壽體質。-----------------------------------------------------------------------------------待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