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和宇文泰都來自北魏對付柔然戍邊的六鎮軍人,作為同時代的兩個相生相殺的對手,開始時的級別相差甚遠。

說起這兩個人就不得不提爾朱榮與賀拔嶽,一代梟雄爾朱榮三年多就平定六鎮叛亂,幾千人馬殺得葛榮十萬大軍落荒而逃。爾朱榮控制政權殺了亂政的胡太后,連續勝利讓他過於託大,帶了三十多人就進京覲見皇帝,被痛恨他的鮮卑貴族所殺,北方重又陷入混亂。爾朱榮的副手高歡,趁掌握軍權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醉酒,騙取整頓散兵的權力,並集合人馬打敗爾朱兆成為北方新的霸主。

宇文泰此時還是平東將軍賀拔嶽手下小小的別將,爾朱榮以爾朱天光為主帥,賀拔嶽與侯莫陳悅為副帥,領兵討伐關隴地區的農民起義。宇文泰只是個步兵校尉,(相當於現在的營級)憑著和賀拔嶽關係,兩家同是武川鎮軍戶頭領,父執輩也算世交。鎮壓關隴地區的起義軍時宇文泰立下不少功勞,賀拔嶽也給予充分信任,事無巨細都交給宇文泰辦理,宇文泰憑藉能力迅速發展成獨擋一面的將領。賀拔嶽後來被侯莫陳悅偷襲殺死,下屬的武川鎮軍隊羣龍無首,有人提出由宇文泰來統領,大部分將領更認可賀拔嶽的弟弟賀拔勝。李虎(唐高祖李淵的爺爺)甚至越過敵佔區到荊州找賀拔勝想請他過來主持大局。賀拔勝離得遠,宇文泰卻在局勢還不明朗,朋友勸他不要過來時趕到軍中,穩定局面,率領大家打垮了侯莫陳悅,成了關隴地區新首領。

宇文泰和高歡比較各方面都處於劣勢,關隴地區經過南北朝亂世人口凋零,經濟方面和富庶關東地區更是沒法比較。軍事上宇文泰繼承賀拔嶽帶領的以武川鎮兵戶為主加上關隴地方豪強世家的人馬約三萬,後來李弼率領的原侯莫陳悅的部隊一萬多,以及北魏孝武帝元修投奔西魏時宿衛的士兵一萬多。(北魏是鮮卑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當兵,漢人種地,兵源有限。)和高歡比起來宇文泰的兵力可以說是相差懸殊,所以一開始就是高歡趁著關隴大旱缺糧幾次率軍進犯想要一舉消滅宇文泰一統北方天下。

宇文泰是缺兵少糧,資歷淺對手下將領的號召力也不強,和兵強馬壯的高歡相比是時時刻刻處於劣勢,危機感一直籠罩在頭上。既然危機四伏宇文泰不得不想辦法解決,於是建立了「八柱國」和「府兵制」。「八柱國」宇文泰作為八柱國之首地位超然,另一個西魏皇族的元欣是裝點門面的,實際是六柱國下轄十二將軍,每個柱國下轄兩個將軍。這些人彙集成了一個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政治集團,「」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建立了四個王朝,開創了隋唐盛世。關隴集團建立也是宇文泰本身威望不夠,對軍隊控制力不足情況下,與將領們達成一個分享權力,休慼與共的利益集團。「府兵制」也是因為西魏兵源不足,不得不向關隴地區的漢族百姓徵兵的措施,由此西魏逐步擺脫劣勢。

通過潼關之戰、沙苑大戰、邙山大戰雙方互有勝負,宇文泰從最初兵力上的捉襟見肘,全面守勢,到後來的勢均力敵。但隨著高歡的死,西魏對東魏迎來了反轉時刻。高歡死後幾個兒子都是荒淫無道之輩,高歡下面的大將候景發動叛亂,把東魏搞得雞飛狗跳,又跑到南朝去禍害江南的梁朝。

候景叛亂使北齊和梁朝自顧不暇,北周趁機奪取南梁的襄陽、漢東、益州地區,實力對比發生變化。而宇文泰指定的接任者宇文護比較靠譜,兒子北周武帝宇文邕更是神武,打敗北齊統一北方。


一代雄主宇文泰和高歡,可謂是針鋒相對、各領風騷。雖然二人都未能在有生之年登基稱帝,但是其實力早已逾越兩魏,儼然就是國家最高統治者

那麼,到底伯仲之間,二人是如何排名的,而為何賬面實力上略高一籌的北齊卻最終為北周所滅?這其中牽扯了很多的問題,比如北周有一個宇文邕的明君,而北齊卻只盛產禽獸

作為對方一生的敵人,這對命中的宿敵,究竟誰更優秀?這倒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各擁半壁江山的二人,一生都在鬥爭中度過——雄才大略,勇武過人

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似乎不存在於二人之中,但是依照最終的結局,似乎還有那麼一點點卡的上,因為死亡的先後順序,註定了高歡要被迫成為「周瑜」,當然了宇文泰趕不上諸葛亮,卻也不差

作為爾朱榮的副手,高歡的實力非常強勁,在爾朱榮被誅殺後,迅速嗅到危險的高歡趁亂逃離爾朱一族,為自己日後的發展保存了實力,隨著爾朱兆的敗亡,宇文泰逐漸成為六鎮之首,作為西魏時期最為重要的八柱國盟主,宇文泰牢牢的掌控著手底下的這些大軍閥,僅憑這一點就能證明其實力非同小可,而由其建立的關隴集團作為當時最強大的軍閥組織,一直控制整個華夏的發展,直至武則天期間才逐漸沒落,風光了將近兩百年之久,這一切離不開宇文泰的苦心經營

高歡也不甘示弱,為了能和宇文泰分庭抗禮,他扶持了新皇帝建立東魏,並成為實至名歸的第一統帥,在其掌權期間,多次和宇文泰進行對抗,二人各有勝負,朝內則是積極培養自己的黨羽,為其子高洋取代東魏自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高歡此人在歷史上並不如宇文泰知名,但是其雄才大略的軍事水品和戰略眼光卻不亞於宇文泰

曾多次交鋒的二人,互有勝負,前期宇文泰多次擊敗高歡,而在最後一場戰爭,也就是邙山之戰中,宇文泰全軍覆沒,標誌著二人最終的徵戰畫上了一個句號,以高歡的勝利圓滿結束

分別由二人後代建立的北周和北齊,實力對比究竟如何

為何一分兩半的魏國,會在實力上有差距?這要從地理位置和當時的環境去分析。先說宇文泰手中的西魏,由於地處關隴且連年徵戰,缺兵少將的宇文泰不得不自立更生,於是他創立府兵制,並且搞出來八柱國這樣一個說法,一時間拉攏了不少人心,也讓各個部落軍鎮都樂意為他賣命,可以說在初期宇文泰雖然處於劣勢,卻不停的在積蓄力量,進行各方面的發展

再看看高歡手中的東魏,地處東方,坐擁河南、山東等地,本來是有很大的優勢的,而高歡這個人也比較善於控制人心,可以說東魏也在有條不紊的運作著,雖然高歡經常對西魏作戰,但實際上對於國家根基的影響不大,差距縮小是不假,但是從起跑線來說東魏是有優勢的

變化出現在了高歡死後,其子高洋迫不及待的登上帝位,趕走了皇帝,這一行為著實已經在先手上輸了,在加上高洋荒淫無道,甚至說非常變態且殘忍,殺伐重臣宗族也讓北齊的統治根基開始動搖,可以這麼說,從他繼位的那一刻開始,實力的天平已經開始倒向西魏一方了

反觀宇文泰,則是挑選了一個非常優秀的繼承人宇文護,其孫宇文邕則更是英明神武,相較於號稱禽獸王朝的北齊諸帝,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難分伯仲的宇文泰和高歡,勝負的懸念就留給了後人

軍事水平上,由於二人各有勝負,所以很難定論誰更強,但是以結果論,高歡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關於國家治理方面,二人也各自都有自己的方針策略,也都算得上是治國有方,還是以結果論,宇文泰所創立的府兵制和一手搭建的關隴集團,要比高歡為後代打下的基礎,好的多

四個二對倆王,誰能打贏還真的不一定,那就看持牌人的水平了!於是乎率先上場的高洋,順手就甩出了王炸,只可惜炸的是對方的一對三,所以北齊的最終覆滅是有原因的,源於其統治者的荒淫無道

高洋人稱醉橫暴君,一是因為他喜歡喝酒,而且一喝就醉,不僅如此酒品還不好,喜歡酒後殺人,而且手段非常殘忍,對象也非常廣泛;什麼殺美女取琵琶骨做琴,將自己的親兄弟扒光了關在籠子裏拿槍捅,反正很黃很暴力在他這兒發揮到了極致,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變態

反觀北周建立者宇文護,就靠譜的多了。高洋在位時間不長就給兄弟幹掉了,要說北齊皇族是不是因為遺傳,一個比一個黃,一個比一個暴力,獲封禽獸王朝不說,硬生生的給自己家的忠心大將逼反了,國力收到了嚴重的削弱。北周在宇文護之後,則是出了宇文邕這樣的好皇帝,有能力有水平,滅北齊自然是手拿把攥

作為南北朝時期的絕代雙驕,宇文泰和高歡,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代英主,雖然他們在有生之年並未稱帝,但其權勢早已超越皇帝,西魏和東魏也早已不再姓拓跋而是姓宇文和高,只可惜二人最終沒有完成對宿敵的致命一擊——也就是完全擊敗

但是,從其教育繼承者的角度來看,宇文泰則是完勝高歡,雖然高歡之子高洋在繼位之處也勵精圖治,把北齊治理的井井有條,但很快卻走上了暴君之路,一去不返。而其繼任者也有過之而無不及,最終導致北齊為北周所滅

曾意氣風發,揮毫寫下《敕勒歌》的高歡,也未曾想到自己死後會是這樣的結局吧!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從,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高歡和宇文泰是我國南北朝末期,北方的兩個著名的政治家,二人分別割據一方,堪稱當時的霸著,二人建立的勢力最後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最終原本弱小的北周卻消滅的北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單是從北齊和北周的軍事鬥爭來看分析北齊不敵北周的原因,是十分片面的。戰爭儘管離不開軍事將領的軍事能力,決定戰爭成敗的最關鍵因素,還是兩個政權背後的經濟實力,政治局面。下面簡要的分析一下北齊最終被北周小面的原因。

1 地理位置的不同,北周控制關隴地區和如今的四川等地,這些地區自古便是中國主要的糧食產地,只要局勢穩定,經濟生產不受影響,那麼經濟效益還是可觀的,特別是四川號稱天府之國,秦國正是遠徵巴蜀後,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北齊的地理位置比北周也毫不遜色,北齊佔據這今天的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也是主要的糧食產地,甚至可以說,北齊比北周的地理位置更好,顧北齊初期經濟實力強於北周。

2 政治措施不同

政權的統治者對一個地區的發展起到的作用的無法替代的,宇文泰在奪取了實際權力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宇文泰又推出了一套由漢族士人蘇綽、盧辯依據《周禮》制定的新官制,通過新的官制,宇文泰將大大擴大了中央集權,有助於政府命令更好的下達,同時加強了政府對下層控制,有助於營造安定的環境。在軍事上,西魏宇文泰於大統八年(542)把流入關中地區的六鎮軍人和原在關中的鮮卑諸部人編為六軍。府兵制的確立,最重要的是將漢人和鮮卑等少數民族軍隊聯繫起來,減少了軍隊內部的互相爭鬥,加強了中央對軍隊的控制,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宇文泰將關隴地區的漢族大家族和少數民族大家族結合起來,通過一系列利益捆綁的方式,形成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關隴集團。這些措施,為北周未來政治團結,社會安定奠定了基礎,社會安定後,經濟發展,北周實力不斷提高。

反觀高歡的北齊,高歡雖然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穩定局面,發展生產,但是遠遠沒有北周採取的徹底。高歡一直沒有將漢人和少數民族聯合起來,而是一直堅持胡漢分開,這為國家的內鬥買下了隱患。同時,高歡雖然也採取反腐敗的措施,但是不徹底,不堅持,最後不了了之。

不同的方針政策下,北周和北齊兩國的發展出現很大不同,一個如青年人蒸蒸日上,一個則是如同老人,氣息奄奄。

3 最後,是北齊和北周的繼任者的不同。周武帝宇文邕推行均田制,改進和發展府兵制度,將府兵指揮權從中外都督諸軍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並開始招募均田戶農民充當府兵,擴大兵源,充實軍事力量,宇文邕在位期間,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與此同時的北齊統治者呢?是著名的昏君高緯,他在位時,腐朽的北齊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他自己仍然荒淫無道,導致北齊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尤其最大致命傷是誅殺名將高長恭、斛律光,這使得北齊失去得以抗擊北周侵略的有能將領,北周來攻,齊軍大敗,周軍不久破北齊京師鄴(今河北臨漳),高緯慌忙將皇位傳於自己8歲的兒子高恆,然後帶著幼主高恆等十餘人騎馬準備投降南方的陳朝,但他們剛逃到青州(今山東青州)就被周軍俘虜了,被北周封為溫國公。

可以說,北周之所以能過滅北齊,原因是複雜的,最重要還是兩個政權措施的不同,以及後任統治者是否勵精圖治有關。


很多朋友不怎麼瞭解南北朝的歷史。更不瞭解高歡和宇文泰。關於這兩位宿敵的故事可謂是可歌可泣!非常值得一說。下面我就用最簡潔的描述和適應場景的配圖,帶你瞭解南北朝時期的絕代雙驕,高歡——宇文泰。

南北朝時期是古代中華大地的又一次大分裂時期。既然分裂就要大一統。既然大一統就肯定會有有能力大一統的王朝。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的絕代雙驕——高歡和宇文泰。

簡單介紹一下這兩位當時的風雲人物。 宇文泰,字黑泰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出色的軍事家、軍事變革家、統帥,西魏的實踐掌權者,亦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 宇文泰掌權期間,對內團結各方,廓清政治,創府兵制;對外立足關隴,爭戰東魏,蠶食南梁。奠定了其身後關隴政權一統天下及隋唐王朝強盛的根底。

高歡,字賀六渾,沒落的貴族子弟。鮮卑化漢人。東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史稱齊神武帝。南北朝時期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 高歡為人深沉,富於機謀,極具軍政天賦。善識人用人,不問位置上下,唯纔是舉。治軍嚴明,將士樂為效死。

第一次交鋒,小關之戰, 宇文泰大獲全勝。

第二次交鋒,沙苑酣戰 宇文泰再次獲勝。

第三次交鋒河橋之戰 ,高歡於劣勢情況下慘勝。

第四次交鋒邙山之戰 ,高歡一雪前恥,宇文泰全軍覆沒。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兩個老冤家,你來我往,勝負各 半。可謂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這幾場戰爭都是非常極致的。如果把這兩位主人公拍成影視劇一定特別精彩。(好像跑題了)

言歸正傳,高歡的收官之戰在玉璧,就是著名的玉璧之戰。一生追求完美的高歡很遺憾在這次戰役中沒能達到理想效果。 高歡率領東魏十萬大軍日夜不停地進攻玉璧 。東魏大軍對玉璧城苦苦攻打了五十餘天,戰死以及病死的士兵總共達到七萬人。高歡的智謀用盡了,也未攻下玉璧城,他又氣又急,一病不起。 高歡從玉璧返回東魏的途中,傳言說韋孝寬用定攻弩射殺了丞相高歡,西魏的人聽到這一傳言後,也發布敕令說:「強勁的努一射,兇惡的人自然就死掉。」 高歡聽到了這些話,艱難的坐起來召見大臣們,他讓斛律金作了一首《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歡自己也跟著樂曲和唱,悲哀之感油然而生,不禁痛哭流涕。 回到晉陽不久高歡就於公元547年死病死於自己家中,終年52歲。一代梟雄隕落。

高歡和宇文泰是宿敵更是宇文泰的命中剋星,高歡不死,宇文泰的心腹之患就無法除去,宇文泰是食之無味,睡之不安。

高歡去世的消息 消息傳到宇文泰那裡,宇文泰居然在朝堂上高興得手舞足蹈,連問三次:高歡真的死了?士兵的回答都是:是的。宇文泰拍掌叫好,情緒失控抱著報信的士兵又親又吻,十分的失態,宇文泰放下士兵後,突然又嚎啕大哭起來。

(影視劇配圖)

公元556年,宇文泰猝於北巡途中。他們兩個人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東魏佔有優勢著西魏,宇文泰有幾次還差點被俘。高歡也幾次被宇文泰大敗,所以不存在誰打不過誰的問題。至於打得過打不過那又是他們的後代各自建立的王朝,北齊和北周之間的故事,主要是高歡死後除了高橙和的高洋比較有本事之外,剩下的一代不如一代,荒淫無道,天怒人怨,反觀北周,宇文泰的後代卻急劇上進心,勵精圖治。所以北齊滅亡是天道所指,民心所向。至於其他地理位置和什麼民間傳言都不是北齊滅亡的主要因素。

高歡和宇文泰, 兩個人鬥一個輩子,可謂是戰場上老朋友了。為了各自的利益階級,戎馬一生,相愛相殺。到頭來不過是江山笑英雄,黃土立白幡。

一生徵戰疆場,勢要一統江山,可千百年來江山就立在哪兒,從來不屬於哪一個人,此情此景更應該配上楊慎的一首《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這兩位當時的風雲人物人物,大手一揮,即可調軍千里。

劍鋒一指,即可令千軍萬馬直搗敵營。

可到頭來受苦受難的終究是那芸芸眾生,黎民百姓啊!

正可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原創內容,謝謝閱覽!

如有疏漏,煩請斧正!


唉!西風壓東風。好象歷史規律。北周在西,北齊在東,周滅齊象註定的。


高歡的軍隊人數多,各方面的綜合實力也強,但是人心不齊,高歡自己也不是什麼明主。宇文泰雖然兵少,但是他據守關中天險,佔地利,在關中盤踞多年,勢力根深穩固,宇文泰又很會籠絡人心,士卒都願意為他賣命。這是人和。高歡擁立的傀儡皇帝逃到宇文泰那裡,讓宇文泰成了擁護正統的忠臣,這就佔據了道德制高點,讓自己成為正義的一方,以有道對抗無道,這是天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