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伦捣毁新庄街的故事>专书 先睹为快系列27

大河两岸的故事

图文/陈健一

 

大汉溪两岸拷贝.jpg  

 

站在新海桥单车道,往南看,可以发现桥下的大汉溪在这里弯曲;更观察大河两岸形势,大汉溪偏板桥一侧为容易淤积的堆积坡,偏新庄一侧为河水拍打河岸的侵蚀坡(攻击坡),再加上这一侧为兴直埔(新庄路)微隆的稳定小丘,淤沙被河水拍打少淤积,河岸临近大河,适合泊船,也就发展出码头及船货往来交易的街区。至于另一岸的板桥,为堆积坡,河岸易淤积,不易发展成临大河码头,所以十八、十九世纪时期,始终为水田及少数业主活动的地方,十八世纪中期,富商林本源家族在这里落脚,才略有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铁路经过板桥,在此同时火车、自动车(汽车)逐渐取代船舶,靠河岸船只往来的新庄失去发展机缘,使火车经过的板桥,发展较新庄快,临到日治末期繁荣程度已超越新庄。

更回到清朝时期两岸的发展;汉人拓垦初期的十八世纪,新庄为「水边高地」,适合泊船,也造就新庄繁荣与发展,甚至成为北台第一大街。当时自大陆来的汉移民很多聚集新庄,有闽籍的漳州人、泉州人及客家人。新庄慈祐宫乾隆29年年渡税碑中就提到漳州、泉州及客家等移民的名字。十八世纪晚期各族群因利益冲突,产生械斗。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客家势力淡出新庄,远走桃园台地;漳州势力也移到板桥;这时留在新庄的主要为泉州同安人。

我们站在新海桥单车道,桥下有大汉溪;桥两端,一边为板桥,另一边为新庄,若从一百多年前视角观察,板桥这一端住的是漳州人,新庄这一端住的是泉州人,两边关系不佳,发生数起械斗。这种长期恶斗处境,街区安宁、商业往来都遭到影响,甚至表现在庙宇信仰上;像新庄中街福德宫(潮江寺)背对板桥就流传这样的说法:原来新庄街的福德宫都面朝水圳来处座向,只有中街福德宫(潮江寺)例外,背对板桥;会有这样的座向,有一说法是早期漳泉械斗,漳州人为主的板桥与泉州为主的新庄不和,才用土地公背对板桥座向表示不友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