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出生年月不詳,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看到「水鏡先生」這一稱號大家想必有點印象,指點劉備劉皇叔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一個為人學識廣博之人的結局如何以及後人的命運怎麼樣呢?

東漢末年,戰亂四起,先有黃巾起義,再有天下一分為三,最後盡歸司馬。都認為三國最大的勝利者是司馬家族,剛開始我也認為司馬懿是整個三國的大BOSS,個人覺得司馬徽纔是隱藏在整個三國把控全局的人物。在三國演義影視劇中水鏡先生只是匆匆一撇很快就被人遺忘,只記得比較著名的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評價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一個精通奇門遁甲學識廣博之人為什麼不向劉皇叔表明得臥龍鳳雛也不能視天下為囊中物,有可能水鏡先生早已經知道天下之主不在當時各位梟雄之中,也有可能跟劉備推薦臥龍鳳雛只是達到自己目的。

劉備馬躍檀溪後,偶然相遇司馬徽。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和龐統,並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劉備隨後夜宿莊院。次日,司馬徽自稱「山野閑散之人」,謝絕了劉備請求他出山輔佐的好意。不久,趙雲率軍尋找到莊前,劉備便隨趙雲離開。

其後,劉備準備拜訪諸葛亮,司馬徽想要探訪徐庶,但徐庶已經中曹操的計策前往許昌,劉備向司馬徽提起徐庶舉薦諸葛亮的事情,司馬徽再次力薦諸葛亮。

從這段話可以感覺整個司馬徽推薦諸葛亮過程就好像提前有劇本一樣,嘿嘿這裡也可以說三國演義本身就是劇本。細細品讀一番其中的細節讓人背後發涼,整個三國謀臣武將只是在幫助司馬懿掃除障礙。還有在諸葛亮出山幫助劉皇叔以後沒多久,做為一個諸葛亮徐庶交好的司馬徽卻投靠了曹操,也可能是曹操的雄才吸引司馬徽,可是司馬徽以前受多人邀請都不看一眼的高人,怎麼就輕易的去幫助曹操,只有一種可能是在利用曹操。雖然還沒為曹操獻計就病逝。不難看出司馬徽好像一直在為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的成長奠定基礎。

司馬徽跟司馬懿兩個人的關係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懿是司馬徽的子侄,個人覺得兩人應該是一個家族的。司馬懿也算是司馬徽的後人吧,其結果想必大家已經知道在這裡就不闡述了。回想整個三國這個亂動蕩而又人才輩出的年代,說是三分天下羣雄逐鹿精彩不如說整個天下都是司馬徽的囊中物。雄才如曹操、聰明如郭嘉臥龍,勇猛如關張趙只是司馬家族一統江山的棋子罷了。

三國中司馬徽病死,天下盡歸後人司馬家族。

以上只是本人的陰謀論不代表史實。


司馬徽是三國時代第一高人。但他是一個隱士,並未出仕。

首先來說,司馬徽有識人之能。諸葛亮和龐統還未出山時,司馬徽就知道他倆的本事,稱他倆為「臥龍、鳳雛」,這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也是司馬徽的說法。《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司馬徽善「知人」,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不但善於識人,而且將這些他認為的高人推薦給明主,諸葛亮和龐統能找到飯碗,實現人生的報負,司馬徽應該是第一伯樂。

但司馬徽最厲害的還不是識人薦人,而是早就看清了天下大勢,有預測之能。他向劉備推薦了人才諸葛亮,但卻預測諸葛亮不會成功興復漢室,下了一個斷語:「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早已算定漢朝氣數已盡,諸葛亮雖有天縱之才,但想使漢朝借屍還魂,也是不可能的。雖然司馬徽不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但他算徐庶去曹營,徐母必死;算諸葛亮出山,嘔心瀝血但不會成功復漢,可謂三國第一奇人。

因為司馬徽有預知天下走勢的能力,所以他拒絕了劉備邀請他出山的要求,甘做一個隱士終老。

司馬徽是悟透大「道」之人,歷史上跟他叫「好好先生」因為他從不說別人的短處,與人說話時,從來不問別人的好惡,都說好話。為何司馬徽成為「好好先生」?並不是他沒有原則,而是他悟出了人間大道。存在即是合理,沒有什麼不好的。順其自然,一切安好,這便是他的心態。

而他的後人並未記載出仕,因此沒從得知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