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海洋藍(bleu marine)」是一個法文的文字遊戲:法語「海洋的(marin, marine)」一詞與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現任主席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的名字「Marine」寫法相同,所以,法國媒體常常採用以「海洋藍」指代瑪麗娜?勒龐的修辭手法。而這兒所說的「衝擊波」,則是指瑪麗娜?勒龐作為國民陣線候選人在2012年4月22日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中獲得了17.9%的選票,一舉成為「第三名」,並創造了國民陣線成立40年以來最好的總統大選紀錄。雖然瑪麗娜?勒龐在今年法國大選中沒有象其父親老勒龐在2002年那樣進入第二輪,但也已經對法國社會造成了又一次強大的「海洋藍」衝擊波,不僅左右了總統大選第二輪的選情,而且正在對法國政界和民間社會產生令人擔憂的分化和分裂作用。因此,「海洋藍衝擊波」值得我們每一個生活在法國的外籍移民和外裔法籍公民的關注與重視,並且努力保持清醒的警惕意識,以隨時維護和捍衛我們作為外籍和外裔移民在法蘭西共和體制下的合法生存權利。那麼,「海洋藍衝擊波」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在2012年4月22日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640多萬名把選票投給瑪麗娜?勒龐的選民是一些什麼樣的人羣?他們通過行使投票權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是對現行執政黨政治的不滿還是對國民陣線意識形態主張的認同?這大概是理解和分析「海洋藍衝擊波」現象需要解答的主要問題。關於「國民陣線選票(vote FN)」,法國媒體政論界和不同立場的政黨有不同的定義。例如,綜觀4月22日第一輪結果揭曉後法國政壇和輿論界的說法,大致可以分為這麼三種:一是媒體和各左派政黨普遍的用詞,也即「憤怒的投票(vote de la colère)」或者是「抗議投票或爭議投票(vote contestataire ou protestataire)」;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也稱它是「社會憤怒的投票(vote de la colère sociale)」;這一說法認為「國民陣線選票」表達的是法國平民階層對薩爾柯奇5年執政不滿的「憤怒」的聲音;第二種說法是現行執政黨UMP(人民運動聯盟)及其候選人薩爾柯奇的說法,叫做「危機投票(vote de crise)」,其言下之意是,FN(國民陣線)的選民並非排斥現政府,而是「有意願要表達」,並由此引出薩爾柯奇準備「傾聽」這些意願的「勾引」FN(國民陣線)選民之計;第三種則是面對選舉結果大喜過望的國民陣線自己的說法,即堅稱這是6百多萬法國人對「本黨(國民陣線)」的「認同投票(vote d』adhésion)」,也即試圖把「投國民陣線票」和「認同國民陣線的意識形態」這兩者混同起來。為了弄清楚到底是「社會憤怒投票」﹑「危機投票」,還是「認同投票」,可能有必要先了解投「國民陣線票」的人到底是些什麼樣的人?也就是說國民陣線選民在地緣和社會階層構成上究竟具有哪些特徵?從地緣角度看,1980年代以來的歷次法國重要選舉結果表明,國民陣線獲得最好成績的,是法國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地區;例如,2002年總統大選第一輪中,讓–馬裏?勒龐(Jean-Marie Le Pen)得票率超過20%的20個省集中在法國的這樣10個大區:朗格多克–盧西雍(Languedoc-Roussillon)﹑普魯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Provence-Alpes-C?te d』Azur)﹑羅納阿爾卑斯(Rh?ne-Alpes)﹑弗朗什–孔代(Franche-Comté)﹑阿爾薩斯(Alsace)﹑洛林(Lorraine)﹑勃艮第(Bourgogne)﹑香檳阿登納(Champagne-Ardenne)﹑庇卡底(Picardie)和南部比利牛斯(Midi-Pyrénées)。從地緣特徵角度看,國民陣線最初的「基地」通常是那些受非工業化(désindustrialisation)影響最大﹑移民人口集中﹑阿爾及利亞遣返法國人(pieds-noirs)聚居以及面臨重大人口變遷的地區。根據2012年4月22日第一輪投票結果分析,國民陣線「選舉地圖(carte électorale)」的演變發展又出現了這樣一種新趨勢,即全國總體得票率提高,但是它在城市的勢力被削弱,農村地區則獲得加強。例如,巴黎市及幾乎整個巴黎大區的選民明顯拒絕國民陣線;即便是在原國民陣線「大本營」的法國北部和東部地區的各大城市裡,其支持率也出現下降;南部地中海地區各城市,如:埃克斯昂普羅旺斯(Aix-en-Provence)﹑蒙貝利埃(Montpellier)﹑馬賽(Marseille)﹑阿維尼翁(Avigon)和尼姆(N?mes)等城市也開始或抵抗或呈現「拉鋸戰」狀況。在法國北部和東部,位於城市及近郊(agglomérations)以外的城市邊緣區域(périurbain)通常都支持國民陣線候選人,而在法國南部和西部,城市邊緣區域對國民陣線支持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國民陣線的勢力主要分佈在遠郊和城市以外區域。根據地緣分佈特點,法國媒體描繪的國民陣線選民的肖像特徵通常是:生活在鄉村﹑偏僻地段﹑城市周邊﹑郊區﹑「RER(巴黎城郊快線)」乘坐者﹑受社會地位「降級(déclassement)」威脅的工薪階層或深受全球化衝擊的人們,也即總體上說,他們都是一些「看不見的」和「被遺忘的」基層法國人。關於國民陣線選民所屬的社會階層情況及其投國民陣線票的原因,法國社會學家艾瑪紐埃爾?多德(Emmanuel Todd)的一項研究已經揭示了一點,即:促使大多數投國民陣線票的選民(vote FN)的決定性因素並非種族主義,而是某種「受傷害的平等感(sentiment d』égalité blessée)」;因為,這些面臨實際的或想像的不平等﹑不安全現象上升的選民們在現實生活中或在媒體大肆渲染的危機和社會新聞所折射的生活形象中遇到的是共和國的「自由平等博愛」原則得不到尊重的現實。例如,在這些人看來,假如由於治安惡化導致的害怕的原因而使人不再能自由通行,甚至不敢走出家門,那麼,這「自由」又何在呢?假如不平等現象急劇增加,全球化使人面臨外國勞工的競爭,但雙方的競爭「武器」以及社會權利卻又對他們顯得毫不平等,那麼,這「平等」又何體現呢?當在他們的想像中,他們被人拒絕給予的權利,別人卻能利用體制非法地獲得時,這「平等」又何在?此外,在資本主義制度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並且使差異愈來愈大的情況下,又如何談得上博愛呢?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因為人們對源自法國啟蒙時代並在法國大革命後得到貫徹實施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和理念冀望過高,而形成了一種關於「自由平等博愛」理想境界的集體想像;而共和國在實際上能夠給予每一公民的自由平等博愛低於這種集體想像的水平,因此在一部份人心中造成挫傷感,而這種「挫傷感」實際上恰恰是一種對法蘭西共和國價值的眷念﹑追求和認同!然而,悖論就在於:法國近十年來右派執政,尤其是薩爾柯奇當政五年,這些階層人士的「受傷害的平等感」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由於某些不甚公正的經濟稅收政策以及主政者對某些社會階層的不斷的譴責(stigmatisation)而變得愈來愈尖銳,並由此導致對薩爾柯奇個人及其執政黨的徹底的拋棄(rejet);與此同時,由於法國左派,尤其是社會黨在以往執政期間或過於理想化,或因某種「鴕鳥政策」觀唸作崇,對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諸如治安﹑移民融入等問題不是迴避,便是沒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保護那些社會中最脆弱,也是「受傷害的平等感」最重的階層,所以失去了他們的信任感;於是,在不少社會政策口號及主張上具有蠱惑人心,甚至迷惑作用的國民陣線便成了這一階層人士的棲身之所,在民主選舉時,將他們自己的選票投給國民陣線對他們來說便也成為一種最有效的抗議和懲罰傳統右派和左派的方式。許多國民陣線選民通常就是懷著這樣一種「自由平等博愛受傷感」,而不是為了認同和支持種族歧視﹑排斥﹑不寬容甚至仇恨而投入極右派政黨候選人的懷抱的。從2012年4月22日總統大選第一輪的「海洋藍衝擊波」中辨識出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這樣纔能有助於將國民陣線選民與本質上主張種族歧視和排斥的國民陣線意識形態加以區分,纔不致於在表達「社會憤怒」與國民陣線的危險意識形態之間劃等號。同時,也只有做出這一區分,才能更清醒地意識到眼前第二輪選舉中UMP(人民運動聯盟)候選人薩爾柯奇的「極右化(droitisation)」的嚴重性和可怕後果:因為,如果說,薩爾柯奇和奧朗德與640萬國民陣線的選民「對話」,甚至公開傾聽他們的訴求和呼聲是屬於正常的民主運作的話,那麼,象薩爾柯奇那樣為了達到「拉票」和當選的目的而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原封不動一字不改地將瑪麗娜?勒龐的主張「據為己有」–例如,給予警察「正當防衛推定(présomption de légitime défense)」–,對國民陣線的意識形態恣意讓步–例如,聲稱瑪麗娜?勒龐「與共和國兼容(compatible avec la république)」–,並在第二輪競選中,刻意渲染移民和非歐盟籍外國人地方選舉投票權問題,誇大治安惡化,營造公眾害怕氣氛,挑起社會不同族羣﹑不同階層之間的對立和分裂,則屬於超越了共和原則的「紅線」,將可能嚴重影響今後法國社會的政治生態。薩爾柯奇成為「海洋藍衝擊波」的人質,使其競選一味極右化的事實不僅引起法國觀察與評論界的嚴重關切,已有不少論者指出薩爾柯奇在「勒龐化」道路上已走得太遠,並可能鑄成政治和道德上的雙重失誤,而且,連右派陣營本身都開始出現擔憂,發出不同聲音,認為薩爾柯奇的選舉戰如此下去勢必「徑直撞牆(droit dans le mir)」。業已脫離UMP(人民運動聯盟)的前總理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甚至在2012年4月27日的《世界報》上發表一篇論壇文章,言辭激烈,直言不諱地稱第二輪選舉戰「可鄙(indigne)」,警告「共和派的紅線已被一一逾越」,並大聲疾呼「右派讓我害怕」!種種跡象表明,雖然法國2012年的總統大選將隨著5月6日第二輪結果的揭曉而結束,但是,第一輪造成的「海洋藍衝擊波」以及以薩爾柯奇為首的傳統右派的「極右化」也許將對法國社會的政治秩序造成長久而深遠的傷害和影響……。[作者: 儒思憂] 法國的「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成立於1972年,其創始人是現任主席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的父親讓–馬裏?勒龐(Jean-Marie Le Pen)。在2011年1月16日之前,該黨一直由讓–馬裏?勒龐(Jean-Marie Le Pen)領導。它最初的完整名稱叫「支持法國統一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 pour l』unité fran?aise – FNUF)」。大多數法政治觀察家都把國民陣線在法國政黨格局中定位為極右政黨(extrême droite);但國民陣線自己則拒絕這一歸屬,它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愛國主義﹑民粹主義與主權主義運動(mouvement patriote, populiste et souverainiste)」。現任主席瑪麗娜?勒龐則認為國民陣線「既非右派,也非左派」。法國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們也都把國民陣線歸為第五共和國的極右政黨;有的歷史學家雖不把國民陣線列為「法西斯黨(parti fasciste)」,但將它視為「法西斯化的政黨(parti fascisant)」。法國歷史學家﹑法國共和史及政治與知識分子史專家米歇爾?維諾克(Michel Winock)認為國民陣線是一個竭力反對法國大革命遺產及其價值的政黨,因為它強烈反對由「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所表述的各種價值。在讓–馬裏?勒龐主持國民陣線期間,除了種種排外﹑種族主義﹑反精英體制﹑反媒體等極右主張外,還由於他經常發表極端言論而引發醜聞,並受到司法追究,例如,他曾將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瓦斯房(chambres à gaz)稱為歷史的「細節(détail)」,一度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與反感;所以,法國政壇無論左派還是傳統右派,都對國民陣線保持高度警惕和距離。自從女兒瑪麗娜?勒龐接班上臺後,國民陣線充分利用瑪麗娜?勒龐的女性而且年輕的新形象竭力改變人們對它的看法。法國政界與社會對國民陣線的「去妖魔化(dédiabolisation)」之風也悄然興起,並因薩爾柯奇本人及其幕僚的不斷「極右化」而愈演愈烈,以致不少排斥傳統右派,也對左派失望的民眾愈來愈毫無顧忌地轉向國民陣線。在政治領域,瑪麗娜?勒龐在其競選綱領中聲稱要推翻所有歐盟條約,恢復法國的國家主權和國民的合法權利;主張法國退出北約組織(OTAN);準備結束金融市場專制,建設強勢中央政府;在經濟領域,國民陣線候選人允諾將提高購買力作為優先任務,主張法國退出歐元區,設立關稅保護,重新組織法國的工業化,並將某些戰略性行業國有化;在移民政策領域,國民陣線主張嚴格限制合法移民,將所有非法移民和犯罪外國人驅逐出法國國土,重新修訂國籍法,取消一切鼓勵移民的措施,並在就業﹑社會救濟和住房方面實施對法國人優先的國民優先政策;此外,還主張恢復被現任政府取消的15000個警察與憲兵職位,恢復優質公共服務,拯救「受歐盟和移民威脅的」法國社會保障制度,等等。雖然瑪麗娜?勒龐給人的印象已不象其父親老勒龐那麼可怕,而且她這次在總統大選中提出的競選綱領也包含了許多很符合普通民眾「胃口」的民粹主義和機會主義性質的主張內容,對不瞭解該政黨意識形態歷史背景並受全球化之害的「被遺忘者」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但是,這仍然掩蓋不了國民陣線固有的鼓吹倒退﹑排外﹑種族歧視和仇恨等與法蘭西共和國價值和原則完全不相容的意識形態。這兒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華裔移民對國民陣線認知上的某些誤區。據分析,有不少華裔移民支持瑪麗娜?勒龐;當然,在民主社會,選擇支持哪個政黨本身並無可非議,不值得,也沒有必要對此作任何價值或其它性質的評判。不過,在這兒試圖提醒一點,這就是:華裔移民朋友如何以相對比較理性的原則來決定自己的選擇?而在這一方面,不少人往往會因為對法國社會政治歷史背景缺少了解,或者因為輕信別人,人云亦云,而作出不太理性,甚至對自己潛在有害的選擇。譬如,有的華裔朋友提出支持瑪麗娜?勒龐的理由之一,通常是因為他們對現政府或以往左派政府解決治安和防治犯罪政策的不滿,天真地以為國民陣線對防治犯罪的那種高調鼓譟和囂張的態度就能真的為自己和整個社會帶來安寧;還有的華裔移民則更加幼稚,甚至荒唐地把國民陣線的某些排外主張正好與自己對某些族羣的不喜歡情緒相吻合作為投票支持瑪麗娜?勒龐的理由。其實,只要對這些問題作一比較深入的觀察和思考,人們大概不難意識到國民陣線許多主張的互相矛盾以及在實施方面的不現實性,且還不說它那種族主義和排外的本質不知會在哪一天也使它把歧視﹑排外,甚至仇恨的矛頭從今天的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轉向華裔移民或其它族羣!即便暫時還不至於此,但是,在一個外裔族羣與本地人互相對立﹑相互矛盾﹑相互譴責的社會裡生存,對自己的生活和事業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吧?而認清國民陣線的意識形態本質,意識到當前以離任總統薩爾柯奇為首的傳統右派的「極右化」傾向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也許有助於避免陷入這種可怕的處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