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畫派:中國當代藝術的原生態之風!

2013-07-31 10:51:22 來源:

茫茫草原,一望無際,間或有蒙古人的身影,或是牛、馬翹首,再或是零星的蒙古包。

這樣的畫面出現在了北京時代美術館「雲中牧歌」群展的現場,在回字形的建築里,間隔的架上藝術瀰漫著濃濃的草原味。

土生土長的草原的兒子;離開喧囂都市走向塞外曠野的行者;第一次到草原寫生就被它深深吸引的異鄉人——張祖英、朝戈、游力龍、王志,他們給中國的當代藝術刮來了一陣草原風。

草原畫派畫家游力龍

【湘潭人在草原】

游力龍是一個執著的寫實藝術家。他畫過黃河組畫、新疆系列、湘西行、鄉下寫生、巴黎寫生,還畫過其他題材的作品。「最後在創作草原題材時,我找到了感覺。」遊說。

畫面中,他更注重畫面的體積感和三維空間,強調色彩的豐富性和明暗對比的表現性,追求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

游的作品多以寬闊的大草原為背景,不時出現牛、馬;近處的草地則是整中亂、亂中整的筆觸。他一直力求在原生態的現實中,表現出獨特風韻的牧民生活。

他也是一位注重繪畫語言表達的藝術家, 關係筆觸的肌理效果。西方藝術大師如倫勃郎、庫爾貝、莫奈、梵高……同樣重視用筆用線的筆觸美,強調用筆用線的功力,梵高的油畫用筆更是強烈,不經意之間,「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來到氣已吞」,達到爐火純青。

創作這一路,游一直在打造「個性」。如早期的《望遠鏡》、《等待醉歸丈夫的好力堡婦女》、《準備出柵欄的牛犢》和2008年的《早迎晨風》、《天邊的信息》、《瑞雪邀約》等作品,並非對景物照相式描摹,而是近取質、遠取勢,運用筆觸的肌理,抒發感情。

遊說,我有意在畫布上營造出有如貝多芬的交響樂,自由、恬適又熱情奔放。

他是湘潭人,去過不少地方,見過許多名山大川,最後卻將畫筆留給了呼倫貝爾草原。

第一次去草原時, 他被呼倫貝爾草原獨特的民俗風情深深吸引,在他眼裡,呼倫貝爾充滿浪漫和詩情畫意,每當自己置身在空曠的草原上,彷彿成了百禽的知音,溢滿了親近大自然的快感。

打這以後, 每隔幾年,游就去一次, 每次都能收穫一份不一樣的回憶。《草原的雲》是他的第一張代表作,表現的是送奶途中,少女在間歇片刻時的那種恬靜安詳的心境與平和,沖淡了遠途跋涉的艱辛與勞累。

遊說,「直到現在我都覺得,之所以能夠在自己的作品中有直抒胸臆的快感,這不僅來源於藝術語言的痛快淋漓,更多的是來源於對生活以及大自然的親身體驗。」

《寒冷十月》、《牧場上的金色時光》、《葛根塔娜》等展於北京時代美術感的草原題材作品,亦是其通過視覺形象反映思想的大作。

草原畫派油畫

【草原群體】

與游力龍一樣,出生於上海的張祖英,也是草原風景的粉絲。

《祖瑪的世界》、《遠山的呼喚》、《節日》等作品,張一一打開了人們了解草原的窗口。草原並非張生平中創作的唯一,《歲月》、《下弦月》、《回聲》等作品裡,透著歷史的傷感。

如果,游力龍是第一次到草原寫生就被它深深吸引的異鄉人,那麼張祖英就是離開喧囂都市走向塞外曠野的行者。

他們同草原的兒女一樣,用畫筆續寫著草原上的故事。

「他的油畫語言越來越豐富,他們這代人對草原邊區的生活有著天然的友善,追求美,表達邊區的景色和人物經過了解放以來意識形態的演變。」朝戈說。

朝戈與騰格爾、鮑爾吉、原野並稱「草原三劍客」,他是蒙古族人,出生於呼和浩特,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後回到蒙古呼和浩特,希望用素描的方式研究研究世界。

那時候,他幹勁很大,回去當天就開始畫畫,而後常去草原,畫了大量的草原素描。朝曾在自敘中說,我想通過這種素描逐漸形成自己獨立觀察世界的方法。獨立觀察世界,一個是對人,一個是對自然。面對自然我更多的是畫草原。我自己看草原文化里有蒙古歌的眾多記載,但蒙古畫的概念就沒有那樣清晰,這裡留下很大空白,草原還沒有很好地被人挖掘。

他看到了這個空白點,於是雄心勃勃,拚命挖掘草原的詩意和境界,「這是我畫大量風景素描的很重要的動機,也包括畫人。」他說。

這一次,時代美術館的「雲中·牧歌」篇章里,他帶來了《遠方》等作品,且將非具象的寫實稱作,「希望表達內心本質的東西。」

然而,以草原為創作題材的藝術家不止於此,妥木斯曾於1981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民族文化宮相繼舉辦油畫展;官布被譽為草原畫派的領軍人物;2008年中國內蒙古油畫展在英國滙豐銀行,內蒙古草原油畫院院長、油畫家王延青帶去了《爭》、《獵人和狗》和《陽光下》等作品。

他們的油畫,以獨特的「草原氣息」玩轉一方。藝術評論家殷雙喜評價內蒙古青年油畫家的艱苦創作是在「堅持人的內在精神自由」、「重建人與自然的詩意聯繫」。而這種「堅持」和「重建」的體現就是超越一般意義上的寫實。

【漸成畫派】

2007年,在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50周年美術作品展的學術研討會上,當代「草原畫派」的概念被提出。

而據時代美術館館長王藝回憶,「草原畫派」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更早。中國繪畫史上,北方草原畫派大約是在北朝時期發端、隋唐時興起、遼宋時達到鼎盛,金元時期又有所轉變和發展。

它的出生地大概在蒙古草原,隨著中國歷史中半農半牧經濟區的逐步交錯,漢人胡化、胡人漢化的歷史變遷而逐步明晰。

建國後,多民族手拉手,內蒙古湧現出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如妥木斯、官布等藝術界前輩。他們奠定了草原畫派的基本格調。

「之所以命名為『草原畫派』,實際上存在一個藝術審美的主觀性問題,正是站在中原農耕文化的視角上去看,才體現出草原畫派的獨特之處。」王藝說。

和其他畫派一樣,草原畫派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表現風格。陽剛、質樸、粗獷豪邁、激昂成為該畫派的關鍵詞。

然而一個畫派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甚至現在,朝戈都不敢肯定,「草原畫派」已經具備雛形。按照他的理解,這種畫派是在地區的自然風貌、自然景觀和歷史淵源的長期過程中共同形成的。一個藝術流派的形成或者建立要遵循一定的藝術規律。

令王藝喜聞樂見的是,草原畫派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更注重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深化,在業內和國際上表現出的特點愈發鮮明。他深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個畫派,唯有基於自身的特色,自身不可替代的一些內涵,並在交流中不斷邁進,才有可能在繪畫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草原畫派,給中國當代藝術刮來一股原生態之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