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新發表雜誌:《現代國際關係》出版時間:2011第11期內容簡介: 隨著俄美關係重啟,歐、美被全球經濟危機所困擾,經濟實力衰退國際地位下降,特別是歐盟面臨主權債務危機的難題,西方發達國家的吸引力逐漸下降。與此同時,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迅速崛起,前蘇聯地區對俄羅斯的向心力加強,俄羅斯逐步強化該地區的一體化進程:經濟方面包括獨聯體自由貿易區、歐亞經濟共同體範圍內的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乃至歐亞經濟聯盟;軍事上發揮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作用並成立共同快速反應部隊,干預成員國內部穩定事務;最終實現包括政治聯盟在內的歐亞聯盟。俄羅斯在努力推進獨聯體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能源和社會、文化的一體化進程。本文主要分析俄羅斯加快推進歐亞經濟共同體和多邊自由貿易區建設等經濟一體化進程及其前景。2011年10月3日,俄羅斯《消息報》發表普京的文章《歐亞新的一體化計劃:未來誕生於今天》,[1]提出了在前蘇聯地區建立 「歐亞聯盟」,從而把歐洲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亞太地區聯繫起來的設想。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和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相繼於10月17日和25日的《消息報》上發表文章對普京的「歐亞聯盟」設想進行積極回應,表示支持。歐亞聯盟並非空中樓閣,此前,俄羅斯一直在力推歐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如獨聯體自由貿易區、歐亞經濟共同體框架內的俄、白、哈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普京指出:「建設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就是要為歐亞經濟聯盟的形成開闢道路」。[2]2015年開始啟動的歐亞聯盟將是更高層次的一體化,[3]目標是成為多極世界經濟中的一極,從而完成其歐亞強國的歷史使命。一、普京提出歐亞聯盟設想的國內外背景普京提出歐亞聯盟的設想恰逢世界經濟遭遇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經濟危機。從虛擬經濟迅速蔓延到實體經濟。美國大量銀行和房地產企業紛紛破產倒閉,股市暴跌,流動性嚴重匱乏,進出口銳減,失業大增。儘管世界各主要經濟體迅速出台大規模的救市計劃,但歐美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動力不足,仍然面臨流動性緊缺和通貨緊縮的困境。大量資金湧向經濟強勁發展的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助長了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抬高了本幣幣值,抑制了這些國家的出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政策難以協調。與此同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使歐元區面臨瓦解,縮減財政支出,減少赤字成為歐洲各國的不二選擇。由此點燃了歐洲的社會危機,抗議失業和社會福利減少的大規模持久的罷工浪潮此起彼伏,歐洲極端民族主義抬頭。嚴重的通貨膨脹和失業還成為了中東北非國家政治危機甚至利比亞和敘利亞內戰等的導火索。歐美在此次危機當中受到重創,經濟實力衰退,國際地位下降,特別是歐盟面臨主權債務危機的難題,美國霸權開始走下坡路。西方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受到嚴重質疑,發達國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吸引力逐漸下降。相反,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在這場危機中異軍突起,重新崛起為國際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和主要角色。為遏制中國的崛起和對美國地位的挑戰,美國不得不將戰略重心東移,俄美關係「重啟」緩和了2000年代中期以來兩國的緊張態勢,美國甚至默許了俄羅斯在前蘇聯地區的利益。蘇聯解體後的最初階段,俄羅斯在對外關係上一心一意投入西方懷抱,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被看作是沉重的「包袱」。只是後來才逐漸認清西方國家進一步擠壓甚至肢解俄羅斯生存空間的真面目。直到世紀之交,獨聯體國家對俄羅斯的重要性才逐漸顯現出來。2000年和2008年發布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均明確規定了獨聯體在地區優先發展方向上的首要地位,「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優先方向是發展與獨聯體國家的多邊和雙邊合作」。[4]俄羅斯對中亞地區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影響極為深厚,歷來把前蘇聯地區看作自己的勢力範圍,試圖藉此完成其歐亞強國使命。2010年2月俄羅斯現代發展研究所出台的《俄羅斯在獨聯體的經濟利益和任務》報告要求把獨聯體國家從與更強大的俄羅斯經濟合作中獲取的眼前收益與俄羅斯在前蘇聯地區的長遠和戰略收益聯繫起來,進一步加深獨聯體一體化進程直到形成共同經濟空間。明確指出了俄羅斯在前蘇聯地區的基本利益包括9個方面,其核心內容是通過控制該地區的能源和原料提升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國防、核能、航空、火箭航天產業領域的合作,開拓市場,在加工業實施共同合作項目,有效利用獨聯體勞動力市場,吸引該地區的知識精英,充分挖掘獨聯體的地緣戰略潛力,建立共同的經濟空間,完成歐亞強國的使命。[5]其根本目的在於加強俄羅斯在前蘇聯地區的影響力和經濟存在,將前蘇聯地區重新整合起來抵制域外大國的滲透。同時,通過經濟槓桿也迫使中亞等其他前蘇聯地區國家加入其勢力範圍。前蘇聯地區是俄羅斯的地緣戰略優先方面,如果在這個地區喪失影響力,那就意味著俄羅斯的國際分量已經降低到地區大國的水平,考慮到民族利益,這種前景是俄羅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進入2000年以來俄羅斯在獨聯體市場上與第三國的競爭呈加劇趨勢。獨聯體國家(俄羅斯除外)在世界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微不足道。但是獨聯體國家能源等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全世界許多種戰略礦產原料儲備中,獨聯體佔據5-10%的比例,鈾、鋅、鉛等超過10%。獨聯體國家一方面由於競爭力嚴重下降,越來越多地對工業品、技術設備和大眾消費品的需求依賴於從體外進口;另一方面,由於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嚴重失衡,經濟結構雷同,它們的經濟互補性越來越少,使得獨聯體內部相互貿易嚴重落後於同體外國家的貿易。俄羅斯深加工產品、製成品在獨聯體進口總額中的比例大幅縮減。俄羅斯現代發展研究所的《俄羅斯在獨聯體的經濟利益和目標》的報告強調,俄羅斯在獨聯體國家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歐盟、中國和美國,此外印度、土耳其等國也加入了這一競爭。蘇聯解體後,歐盟運用各種手段試圖將前蘇聯國家納入自己的影響範圍。2003-2004年開始實行的「歐洲鄰國政策」和聯合行動計劃,資金援助總額達到10億歐元。2009年又出台了「東方夥伴計劃」。根據WTO的數據,歐盟27國對獨聯體(俄羅斯除外)的出口總額達到651.8億美元,是2000年的6.3倍。美國保證了自己在獨聯體重要能源出口國亞塞拜然和哈薩克石油天然氣部門的主導地位。根據美國專家在危機前做的估計,美國對亞塞拜然的投資總額到2010年會達到470億美元。截至2009年年中,美國在哈薩克礦山開採行業累積外國直接投資的比重達到48%,而對該部門的證券投資比重則達到78%。中國在獨聯體國家對外經濟關係中的地位也在持續上升,中國作為商品供應者的地位毫無例外地在所有獨聯體國家特別是中亞國家都得到了加強。俄羅斯現代發展研究所的《俄羅斯在獨聯體的經濟利益和目標》的報告指出,從2000年到2008年中國對獨聯體(俄羅斯除外)的出口從絕對數來看從10億美元增加到315億美元,並強調「中國使歐亞經濟共同體國家的貿易流向發生很大改變,中國是俄羅斯在與獨聯體亞洲成員國特別是土庫曼和哈薩克經貿合作中的主要的和強硬的競爭對手,俄羅斯很難抵制中國在中亞地位的加強」。[6]21世紀前10年俄羅斯經濟創造了驚人的奇蹟。普京執掌俄羅斯政權8年時間,居民實際收入增加了1.5倍,失業和貧困水平降低了一半,經濟穩步發展,GDP增加了72%,2007年GDP增長率達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歷史的最高水平8.1%。商品進出口總額增加了4倍,吸引外資增加了6倍,2007年俄羅斯資本凈流入達到創記錄的823億美元,證券市場市值是1999年的22倍。國家外債已經減少到GDP的3%,這是世界上最低的指標。截至2008年7月1日,外匯儲備達到5683億美元,穩定基金也達到了1600億美元。2008年俄羅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8120億美元,在經合組織國家中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人均近2萬美元,迅速躍入高收入國家行列。[7]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兩年俄羅斯興起了真正的投資和消費高潮,其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作用凸顯,經濟實力和地位大幅度提升。在經濟實力迅速提高的基礎上,俄羅斯加快了推進前蘇聯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能源和文化的一體化進程。一方面強化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及其快速反應部隊的作用,實行安全和軍事的一體化;另一方面選擇俄、白、哈關稅同盟作為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加快推進獨聯體自由貿易區和歐亞經濟共同體向歐亞經濟聯盟發展,統一經濟空間,實行統一貨幣,建立共同能源市場,實現商品和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其基本路線圖就是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統一經濟空間——歐亞經濟聯盟——歐亞聯盟。二、俄羅斯推進歐亞一體化的進程早在1993年9月獨聯體12個成員國在莫斯科簽署了《經濟聯盟條約》。試圖按照西歐一體化模式,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貨幣聯盟。1994就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決定達成一致,但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許多國家並沒有批准這一協定。1990年代中期俄羅斯開始意識到前蘇聯地區對自身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開始改變策略推進小範圍的一體化進程。1995年1月,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後來吉爾吉斯斯坦加入)簽署了《關稅同盟協定》,目標是消除商品自由交換的障礙;為正當競爭制訂統一的「遊戲規則」;協調成員國經濟政策,包括保護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利益。1999年2月簽署了《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條約》,塔吉克加入。2000年10月俄、白、哈、吉、塔五國元首在阿斯塔納簽署了《關於建立歐亞經濟共同體條約》(2001年5月生效)。其目標是全面實現自由貿易制度,保障資本自由流動,建立共同金融市場,制訂統一商品和服務貿易規則和市場准入規則,形成共同運輸服務市場和統一運輸體系,建立共同能源市場、共同勞動市場、統一教育空間、法律空間等。建立歐亞經濟共同體,標誌著經濟一體化從自由貿易區(免關稅貿易)通過關稅同盟(對非同盟國商品實行統一關稅稅率)向共同市場(商品、資本、服務、勞動力自由流動,統一對第三國貿易政策,共同貨幣政策)的進一步發展。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亞美尼亞分別於2002和2003年取得觀察員國資格。歐亞經濟共同體成員國進入21世紀後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2003年歐亞經濟共同體幾乎所有成員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都呈現出正增長,實現了本幣對美元匯率的相對穩定,通貨膨脹速度相繼放緩,平均工資大幅增加。根據俄羅斯總統和哈薩克總統的倡議2006年1月兩國簽署了設立歐亞開發銀行的協議,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壓力下,亞美尼亞和塔吉克分別在2009年4月和6月,白俄羅斯在2010年6月,吉爾吉斯斯坦在2011年8月加入了歐亞開發銀行。為促進歐亞經濟共同體國家共同抵禦全球經濟危機,2009年又成立了歐亞經濟共同體框架內的反危機基金。歐亞經濟共同體法院也將從2012年開始運轉。2000年代中期在推進歐亞經濟共同體發展方面採取了四步走戰略。第一步就是加快俄、白、哈關稅同盟建設。2007年10月,三國簽署了新的《關稅同盟條約》,兩年後簽署了《關稅同盟海關法典》,標誌著關稅同盟正式成立。從2010年1月正式實行統一的關稅稅率、關稅限額使用機制、優惠和特惠體系以及統一的對第三國禁止或限制進出口的商品清單。到2011年7月建成了統一關稅空間,標誌著關稅同盟的實際運行。形成了一個擁有1.7億人口,石油儲量900億桶、GDP總量2萬億美元的次區域經濟組織。由俄主導的「統一經濟空間」已初具雛形,對原蘇聯地區建立共同市場和統一貨幣空間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隨著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入盟談判的積極展開,關稅同盟即將擴大至整個歐亞經濟共同體。第二步就是將俄、白、哈關稅同盟升華為統一經濟空間。2010年12月,三國總統在莫斯科發表共同宣言,從2012年1月1日起統一經濟空間將開始全面運作,不僅要實現商品、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還要建立超國家的協調機構,協調各成員國宏觀和微觀經濟政策,建立統一中央銀行,實行統一貨幣,建立共同能源市場。這將是前蘇聯地區第一個最務實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將從根本上改變三國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流通規則,從而加強三駕馬車的地緣政治地位。第三步是將統一經濟空間進一步升級為歐亞經濟聯盟。2011年10月關稅同盟政府首腦會議審議了《關於建立歐亞經濟聯盟的決議草案》,並有望於2011年12月由三國領導人簽署。計劃2013年啟動歐亞經濟聯盟程序,在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基礎上走向更緊密的經濟和貨幣政策協調,創建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聯盟。目前已經加快了編篡《統一經濟空間和關稅同盟基本法》的工作,這是一份包括從統一宏觀經濟和關稅政策到協調移民和簽證制度的所有合作方向的整套文件,並將成為《歐亞經濟聯盟條約》的基礎。普京堅定地指出:「我們有完全充分的理由認為我們將於2013年邁出這第三步」。[8]第四步即是從歐亞經濟聯盟邁向歐亞聯盟。2010年12月,歐亞經濟共同體莫斯科元首峰會就俄、白、哈統一經濟空間基礎上建立歐亞聯盟達成一致。普京在2011年10月20日歐亞經濟共同體跨國委員會和關稅同盟高級機構會議記者招待會上豪邁地表示:「我們不會就此止步,我們為自己提出了更具雄心的任務:走向下一階段更高水平的一體化:歐亞聯盟」。他預計2015年將實現這一歐亞強國的歷史使命。[9]與此同時,俄羅斯從2008年開始加強獨聯體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工作。2009年3月成立了自由貿易區協定草案談判工作組。2010年俄羅斯作為獨聯體主席國起草了取代1994年簽署的毫無意義的獨聯體自由貿易協議和100多份成員國相互間貿易協議以及消除一系列相互貿易壁壘的獨聯體多邊自由貿易區協定。獨聯體8個國家於2011年10月18日簽署了這一協定,為獨聯體成立20周年獻上一份厚禮。[10]這一協定將成為獨聯體國家經貿關係的基礎性法律文件,內容涉及取消相互貿易關稅和數量限制、商品原產地的確定原則、與第三國貿易的限制實施、過境自由、再出口、相互貿易中的特別保護措施、反傾銷和補貼措施、貿易中的競爭和補貼問題、技術壁壘、衛生檢驗和檢疫措施、海關監管、解決爭議的原則。自由貿易區內的對外貿易業務將實行統一規則,為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相互貿易的增加、互利合作關係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並為建設獨聯體共同市場開闢廣闊的前景。這一協定充分考慮到了獨聯體國家加入WTO的進程和關稅同盟的建立,其基本準則便是WTO的規範和規則。這一文件的簽署將為獨聯體地區貿易全面自由化奠定法律基礎。自由貿易區是獨聯體經濟一體化最終目標建立經濟聯盟的第一階段。獨聯體成長過程中另外一個重要標誌是分別於2007年和2008年通過了《獨聯體進一步發展構想》、《2020年獨聯體經濟發展戰略》。《構想》高度評價了獨聯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與合作的進程,共同展望了發展前景和發展方向,其長期目標是實現一體化的經濟和政治國家聯合體,保證每個成員國的高效發展。《戰略》確定了具體發展目標,其中包括符合WTO規則的自由貿易區的運轉,為建立共同經濟空間創造條件,發展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共同市場,建立有效的貨幣金融合作機制。三、歐亞聯盟建設的目標普京在他發表在2011年10月3日《消息報》上的文章《歐亞新的一體化計劃:未來誕生於今天》提出了在前蘇聯地區建設歐亞聯盟的設想後,即刻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反響。這裡有西方的指責,也有獨聯體國家的恐懼、批評和支持的矛盾心態。此時,歐亞聯盟的其它兩個主體白俄羅斯和哈薩克總統的表態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人們心理上的不安。10月17日盧卡申科在《消息報》發表的《關於我們的一體化的命運》[11]的文章和10月25日納扎爾巴耶夫在《消息報》發表的《歐亞聯盟:從思想到未來的歷史》[12]的文章從不同角度對普京的歐亞聯盟設想表達了熱情洋溢的支持和讚美。從這三篇關於歐亞聯盟代表性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們所設想的歐亞聯盟將要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首先,其終極目標不可能只局限於經濟聯盟。普京表示2013年啟動歐亞經濟聯盟後將於2015年走向「更高的一體化水平:歐亞聯盟」,也就是說,歐亞聯盟除了經濟聯盟之外還要實現政治聯盟、軍事聯盟等。就政治聯盟而言,普京雖然表示不是以某種形式「恢復甦聯」,納扎爾巴耶夫也保證「不存在任何的蘇聯『復辟』或『靈魂轉世』」,但同時普京也表示要建立一種「強大的超國家聯合體」,盧卡申科更是強調:「在實現最大程度的經濟一體化後,我們勢必要打造牢固的社會政治上層建築——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司法體系、生活標準和發展方向。這方面不逐步建立某些超國家機制,包括政治機制是不行的」。例如關稅同盟委員會擁有處理有關同盟運作一切事務的權力,做出的決定具有超主權性質,委員會決議的效力大於成員國的國內法律。2011年10月的聖彼得堡政府首腦會議決定進一步擴大關稅同盟委員會的許可權。納扎爾巴耶夫和盧卡申科也都強調了歐亞聯盟的合作領域從經濟向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擴展的必要性,盧卡申科指出,要「從經濟逐漸擴大到社會,甚至部分政治問題的一體化」。[13]統一俄羅斯黨總委員會主席團副書記Ю.舒瓦洛夫表示,該黨將推動形成俄羅斯和歐亞經濟共同體、關稅同盟統一的土地使用制度,並制訂各國國內土地開發的政策措施。[14]也就是說,建成關稅同盟,統一經濟空間和共同貨幣之後,理所當然地,下一步就是統一各國的土地使用規則。一旦走到這一步,盧卡申科所強調的「國家主權」也就難以成為歐亞聯盟的「基石」。此外,軍事聯盟也在迅速推進過程中,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及其快速反應部隊也將逐步納入歐亞聯盟框架當中。其次,把歐亞聯盟打造成當代多極世界中的一極,與歐盟、美國和中國共同主導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普京強調:「這種力量的聯合可以使我們並非簡單地融入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而且現實地參與決策進程,以及遊戲規則和未來架構的設計」。納扎爾巴耶夫主要強調了歐亞聯盟在經濟上主要目標,即一體化首先從經濟開始,「歐亞聯盟的首要基礎是統一經濟空間」,並且從一開始就應該是「具有競爭力的全球經濟聯合體」,成為「新的全球金融貨幣體系的一部分,分階段建立共同支付體系和實行統一貨幣」。第三,使歐亞聯盟成為連接歐洲和迅速發展的亞太地區的有效「紐帶」和「堅實環節」。普京認為,歐亞聯盟是「由自由、民主和市場規律聯合起來的大歐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與歐盟建立自由貿易區,試圖在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整個歐亞大陸範圍內實現「和諧的」自由貿易和市場開放原則,建立從里斯本到符拉季沃斯托克的和諧經濟共同體,目的是要「改變整個大陸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局勢」。納扎爾巴耶夫指出,要讓歐亞聯盟成為聯繫「歐盟與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迅速發展經濟體的橋樑」,連接西歐和中國西部的公路運輸走廊和將來的泛歐亞高速鐵路建成後將在沿線形成現代物流運輸體系。盧卡申科更是明確提到,「我們的一體化不能僅局限在西方,與東方國家和經濟聯合體,首先是我們的戰略夥伴中國的緊密一體化應當成為重要任務」。第四,歐亞聯盟將逐漸擴大到整個前蘇聯地區。普京指出,「歐亞聯盟是開放性工程。我們歡迎其它夥伴國首先是獨聯體國家加入進來」,所以,「將歐亞聯盟與獨聯體對立起來是錯誤的」。當然,這是在尊重「一個國家根據自己長遠的民族利益所做出的主權決策」原則下的漸進過程。[15]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正在緊鑼密鼓地就加入關稅同盟進行談判,屆時,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將擴大到整個歐亞經濟共同體。第五,在歐亞聯盟成員國問題上堅持平等、主權和自願的原則。盧卡申科贊成普京的尊重主權和平等的原則,認為「只有平等才能奠定新聯盟的基礎」,歐亞聯盟的「基石是我們這些國家的主權」。納扎爾巴耶夫更加強強調了一體化必須堅持自願原則,務必堅持自然演進的道路,任何人為加速和鞭打某些國家的做法都是不可接受的;歐亞聯盟應該是平等、不互相干涉內部事務、尊重主權和國界不可侵犯的原則基礎上實現國家的聯合;歐亞聯盟超國家機構應當在共識的基礎上顧及每個成員國的利益;必須在廣泛的社會支持的基礎上建立歐亞聯盟。四、實現歐亞聯盟的可能性與制約因素1、前蘇聯地區具有實現一體化的客觀基礎。普京表示,「我們有著共同的過去,繼承了大量的蘇聯遺產,如運輸、能源、通訊等共同的基礎設施、現實的生產專業化、共同的語言、科技和文化空間」,「我們曾經擁有蘇聯統一國民經濟綜合體」。[16]這一切都使得前蘇聯地區的一體化進程要比歐洲容易得多和迅速得多。促使前蘇聯地區實現一體化的動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許多前蘇聯商品與國外商品相比競爭能力較低。如果取消關稅壁壘,許多加工部門如紡織、食品、木材加工等在廉價和高質量進口商品的壓力下可能會全面破產。所以,所有獨聯體國家關心的是對本國企業建立集體經濟保護體系,暫時擋住外國商品的進入。(2)技術上的相互依賴程度高。一體化的目的是為了恢復和保持1990年代蘇聯作為統一國家解體後中斷的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據專家估計,沒有其它獨聯體國家的協作,哪怕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最能自給的俄羅斯也只能生產大約65%的產品,哈薩克沒有與俄羅斯的協作只能生產所有工業品的10%,而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能生產的產品連5%都不到。用普京的話說,「沒有這些聯繫,我們的生活是不可想像的」。[17](3)獨聯體大部分普通百姓願意「回到蘇聯」。即使在1990年代初願意全面實現民族獨立的前蘇聯共和國居民也決不是多數。1990年代從蘇聯解放出來的所有「自由共和國」都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深刻而持久的危機強化了大眾意識當中「強大而富有的蘇聯被自私自利的政客們所瓦解」這樣的想法。所以,任何與「復興蘇聯」相關的措施、哪怕是口頭聲明都會提升政治家的支持率。這也恰恰說明了普京在確定其參加總統大選後不久即發表關於歐亞聯盟思想的文章的用意。2、歐亞聯盟是俄、白、哈三國領導人共同倡議的。2010年12月歐亞經濟共同體莫斯科元首峰會就俄、白、哈統一經濟空間基礎上建立歐亞聯盟已經達成了一致。2011年10月3日普京關於歐亞聯盟的文章發表後不久,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和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迅速做出了回應,分別於10月17日和25日在《消息報》上相繼發表題文章,對普京關於「歐亞聯盟」的思想表示支持。盧卡申科表示他歷來就認為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最深刻最慘痛的錯誤,普京文章話語的背後是正確的戰略。建立這種一體化聯盟是促使世界穩定的正確的一步。「對白俄羅斯來說,與最親近的鄰居實現深入的富有成果的一體化以前是,現在是,將來也是唯一的發展道路」。白俄羅斯希望能夠實際迅速推進一體化進程,而不是只停留在紙面上,如果統一經濟空間的目標能夠得以實現,那麼就可以直接向歐亞聯盟邁進,白俄羅斯將會積极參与這一進程,「我作為白俄羅斯總統,將與俄羅斯和哈薩克領導人密切合作,將深入一體化的正確戰略付諸實踐」。納扎爾巴耶夫早在1994年3月就提出要在獨聯體範圍內建立全新的一體化聯合體——「歐亞國家聯盟」,「這是我們共同的戰略目標」。他對「由於一些客觀和主觀的原因,獨聯體沒能成為後蘇聯空間一體化的決定性機制」而表示遺憾,強調了建立歐亞聯盟的必要性,以及必須堅持的原則和目標。3、前蘇聯地區的經濟發展提出了一體化的客觀要求。進入2000年以來,前蘇聯地區經濟有了長足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快的發展地區之一(見圖1)。2008年歐亞經濟共同體經濟規模比2000增加了68%,平均每年增長速度達到近7%,投資更是以13.7%的速度遞增。[18]獨聯體國家對外貿易大幅增長,2005年突破5000億美元,2010年達到9336.3億美元,2011年有望超過1萬億美元。但隨著獨聯體國家不斷開闢新的國際市場,貿易多元化趨勢日趨增強,相互之間的依賴性有所下降。2010年獨聯體國家相互貿易只佔到對外貿易總額的21.8%。而亞美尼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白俄羅斯對獨聯體的依賴仍保持在45-57% 。

圖1:獨聯體成立以來GDP平均增長速度[19]4、獨聯體國家面臨各方面巨大的外部壓力。首先,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使獨聯體國家遭受了的沉重打擊。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2009年GDP減幅最大的10個國家中有6個是獨聯體國家。[20]其次,關稅同盟對前蘇聯地區非成員國形成了相當大的壓力和吸引力。2011年前8個月關稅同盟國家對外貿易總額達到5840億美元,同比增加37.2%。其中出口3770億美元,同比增加35.3%。2011年上半年關稅同盟國家相互貿易同比增加了40.5%。2010年7月-2011年6月,關稅同盟三國相互貿易達到1083.2億美元,同比增加32.5%。[21]如上所述,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對獨聯體特別是俄羅斯保持高度依賴,關稅同盟統一上調對外關稅後,對上述國家造成嚴重影響,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從關稅同盟國進口的商品占其進口總量的50%以上,而且兩國有近1/3的人口在俄羅斯打工,他們匯回的收入成為國家重要的收入來源。在全球經濟危機條件下,這些主要依靠出口農業和礦產原料和外出打工的國家遭受重創。第三,近期中東和北非國家出現的動蕩和政治危機也引起了獨聯體國家對政權穩定的擔心;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後,恐怖主義外溢的可能性也促使中亞國家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國家安全問題。一旦發生阿拉伯式「革命」或恐怖主義蔓延,這些國家政府只能依靠俄羅斯實現國內的穩定。例如烏茲別克在2005年發生安集延武裝騷亂後,於2006年啟動了加入歐亞經濟共同體(2008年又中斷)和重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程序。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騷亂後,集安組織加強了應對國內危機的作用。而俄羅斯也不得不重視該地區的穩定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第四,全球經濟危機嚴重削弱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地位,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受到質疑,這使得前蘇聯地區曾經的「顏色革命」正在經歷「退色」浪潮,多數國家對俄羅斯的向心力在加強。5、俄羅斯還保持著作為獨聯體工業和農業產品銷售市場以及巨大的就業市場的作用。由於危機的影響,國際市場上工業原料和半成品價格急劇下跌,在前蘇聯地區精英意識中對俄羅斯市場在保障獨聯體經濟均衡發展方面的關鍵作用的認識得以進一步加強。俄羅斯擁有前蘇聯地區72%的GDP,76-77%的石油天然氣開採量,以及67-68%的商品和服務出口總額,其經濟總量占歐亞經濟共同體和關稅同盟的90%。俄羅斯主導歐亞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在於把工作重心逐漸地從宏觀層面(國家)的一體化努力轉向鼓勵微觀層面(企業)的一體化;不再重複「天然氣戰」、「石油戰」,根據實用主義在企業層面展開紮實的工作,以改善俄羅斯在前蘇聯地區的聲譽;在貿易政策方面逐漸將獨聯體國家與域外主要競爭對手雙邊對話的形式提升到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整體的水平,與外部競爭對手在前蘇聯地區國家聯合實施大型項目,一方面降低這些國家脫離俄羅斯的風險,另一方面緩和與競爭對手的競爭;增強軟實力,團結各國精英階層,改善俄羅斯在獨聯體的形象,加強教育和科技合作,培養來自該地區勞動移民對俄羅斯的感情,加強俄羅斯在該地區文化和信息空間的存在。在肯定俄羅斯在該地區起著重要作用的同時,也要看到俄羅斯不再是前蘇聯地區國家發展合作的唯一戰略夥伴,俄羅斯並不支配足夠的資源也沒有達到將這些國家主要的對外經濟利益「拴在自己身邊」所必須的經濟誘惑力。首先,俄羅斯對前蘇聯地區施加影響的特權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在某些商品的國際市場上不是以夥伴而是以競爭對手出現的(出口結構相似),從而加劇它們之間的矛盾。促進離心趨勢的還有俄羅斯和某些前蘇聯地區國家間緊張的政治關係,影響了相互間的投資合作,加劇了貿易壁壘。其次,從俄羅斯對該地區經濟政策的主要手段來看,在能源地區價格接近或達到國際市場價格以及能源供應多元化進程不斷加強的條件下,「能源」槓桿的意義將會直線下降;在俄羅斯與前蘇聯地區相互關係中資金因素的分量遠低於能源、貿易和移民因素,在危機和危機後資金槓桿可能會進一步受到削弱,因為,危機時期多邊的和獨聯體外國際金融機構在該地區的存在明顯加強,它們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援助;由於成員國間的政治矛盾和利益分歧,用純粹政治的手段來孤立地推動獨聯體國家建立共同經濟空間是不可能的。第三,在前蘇聯地區範圍內推動一體化向更高程度發展的有利經濟條件還沒有形成。獨聯體國家沒有高度發達的和多元化的加工工業,相應地也沒有作為一體化進程基礎的發達的區內合作關係。在俄羅斯和該地區國家出口商品結構上,燃料原料商品佔優勢,嚴重依賴於國際市場行情,不可能形成各國經濟的緊密聯繫。第四,前蘇聯地區國家經濟存在巨大的差距。這些差距是由不同的經濟潛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落差、部門結構的差異、市場改革的不同程度、自然資源的保障程度、對外部聯繫和其他因素的依賴程度所決定的。獨聯體國家在經濟政策協商和立法銜接方面很難相互適應,而這是經濟一體化所必須的。五、結論獨聯體國家試圖融入全球經濟,從世界經濟發達中心借鑒先進的技術,導致對外經濟關係轉向體外國家,這是體內相互貿易下降的原因。所以,俄羅斯要保持自己作為前蘇聯國家地區領袖的吸引力,只能靠經濟增長和科技實力的提高,通過經濟結構轉型,提高國家競爭力,來更全面地滿足獨聯體夥伴對新技術和科技含量高的現代設備的需求。儘管存在上述制約因素,但是從普京2020年實現現代化的堅定目標,包括每年6-7%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用7000億美元徹底更新軍隊來複興歐亞強國的決心,白俄羅斯、哈薩克領導人的共同支持,以及最近幾年關稅同盟推進的進度來看,雖然不一定會完全實現俄、白、哈三國領導人設想的歐亞聯盟的目標,但是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普京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的任期內能夠實現「2.0版蘇聯」。2008年暴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到目前還沒有結束的跡象,估計將會延續到2012和2013年。從歷史長河來看,這場危機將會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分水嶺,國際格局正在重新洗牌。以中國、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群體性崛起,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迅速提升,相反美國作為全球經濟危機的起源,標誌著美國霸權的相對衰落,而被主權債務危機困擾的歐洲將長期處於停滯狀態。不排除普京所設想的10年後,世界上出現一個包括政治、經濟和軍事同盟在內的歐亞聯盟與中、美、歐四分天下的國際格局圖景。一方面,上海合作組織面臨嚴峻挑戰,在此框架下中國與獨聯體國家的雙邊合作關係將提升到歐亞聯盟的層面,即變成中國與歐亞聯盟的雙邊關係。另一方面,可以設想中國與歐亞聯盟、歐亞聯盟與歐盟分別結成自由貿易區,將會形成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整個歐亞大陸的自由貿易和市場開放,這也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總統所希望的。[1] Путин В., Новый интеграционный проект для Евразии – будущее рождается сегодня. Известия, 3 октября 2011 года.[2] Фаляхов Р., Таможенный Союз станет евразийским. Газета, 12 июля 2011 года. 參見俄羅斯《報紙報》2011年7月12日(http://www.gazeta.ru/business/2011/07/12/kz_3693185.shtml。上網時間:2011年7月12日)[3] 普京在2011年10月20日獨聯體政府首腦委員會、歐亞經濟共同體跨國委員會和關稅同盟高級機構會議舉行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如果我們能象現在這樣努力工作的話,到2015年前後便可實現建立歐亞聯盟的思想」(參見關稅同盟網站http://www.tsouz.ru/news/Pages/21-10-2011.aspx。上網時間:2011年10月21日)。[4]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11 июля 2000 года;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12 июля 2008 года.[5] Доклад Институт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нтересы и задачи России в СНГ, февраль 2010 г. (參見俄羅斯現代發展研究所網站:http://www.insor-russia.ru/files/Intrest_Books_02.pdf。上網時間:2010年2月)[6] Доклад Институт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нтересы и задачи России в СНГ, февраль 2010 г. (參見俄羅斯現代發展研究所網站:http://www.insor-russia.ru/files/Intrest_Books_02.pdf。上網時間:2010年2月)[7] 本段採用數據均根據俄羅斯國家統計署出版物計算出來: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счета России в 2003-2010гг. . 2011: Стат.сб./Росстат. - М., 2011. ; 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 . 2011: Стат.сб./Росстат. - М., 2011. ; 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2010: Стат.сб./Росстат. - М., 2010.[8] 參見俄羅斯電視台新聞頻道報道:Путин: Евразийский союз заработает в 2013 году. (http://www.vesti.ru/doc.html?id=506530 . 上網時間:2011年7月12日)[9] 參加普京在2011年10月20日獨聯體政府首腦委員會、歐亞經濟共同體跨國委員會和關稅同盟高級機構會議舉行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關稅同盟網站http://www.tsouz.ru/news/Pages/21-10-2011.aspx。上網時間:2011年10月21日)[10] 目前獨聯體成員國有11個,其中8個成員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區協定,它們分別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和塔吉克。亞塞拜然、烏茲別克和土庫曼沒有在自由貿易區協定上簽字,它們將在2011年底前研究加入這一協定的可能性。[11] Лукашенко А., О судьбах нашей интеграции. Известия, 17 октября 2011 года.[12] Назарбаев Н., Евразийский Союз: от идеи к истории будущего. Известия, 25 октября 2011 года.[13] Лукашенко А., О судьбах нашей интеграции. Известия, 17 октября 2011 года.[14] 參見俄新社網站:http://www.ria.ru/economy/20111013/457439179.html。[15] Путин В., Новый интеграционный проект для Евразии – будущее рождается сегодня. Известия, 3 октября 2011 года.[16] 參加普京在2011年10月20日獨聯體政府首腦委員會、歐亞經濟共同體跨國委員會和關稅同盟高級機構會議舉行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關稅同盟網站http://www.tsouz.ru/news/Pages/21-10-2011.aspx。上網時間:2011年10月21日)以及普京發表在《消息報》上的文章:Путин В., Новый интеграционный проект для Евразии – будущее рождается сегодня. Известия, 3 октября 2011 года.[17] Путин В., Новый интеграционный проект для Евразии – будущее рождается сегодня. Известия, 3 октября 2011 года.[18] Евразийско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сообщество. 2000-2009. Справочник. (參見http://www.evrazes.com/i/data/item7264-2.pdf)。[19] Основные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показатели государств-участников СНГ за 1992 (1994) годы. (參見獨聯體執行委員會官方網站: http://www.cis.minsk.by/page.php?id=18908。上網時間:2011年4月10日)[20] 轉引自Доклад Институт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нтересы и задачи России в СНГ, февраль 2010 г. (參見俄羅斯現代發展研究所網站:http://www.insor-russia.ru/files/Intrest_Books_02.pdf。上網時間:2010年2月)[21] 關稅同盟官方網站公布的統計資料(參見:http://www.tsouz.ru/db/stat/Pages/default.aspx)。(作者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