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華 李晶明  石刻文化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一項傳統文化藝術。古人所說的三不朽,為立德、立功、立言。不朽的人和事,只有見諸文字,方能留存;而將文字刻之於石方可長存人世,永垂不朽,故有樹碑立傳之說。所謂「碑者,埤也,以石代金固於不朽也。」   「石不能言藏青史」,在資政、佐史和考古等方面,起著其他文物難以替代的作用;它是溝通古今的橋樑與紐帶。石刻文化的獨特性,使其經久不衰,即使是在高 度信息化的今天,其餘風流韻不絕,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獨一無二具有高度連續性的傳統文化現象。它是研究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變遷不可或缺的資 料,尤其對局部地區文化的考察研究,其價值更不可低估。  在整理、點校、編撰《三晉石刻大全·盂縣卷》時,深深地感到盂縣石刻文化的豐 富多彩和底蘊恢弘。雖然隨著時間遞進,歲月流逝,自然界的風剝雨蝕,戰亂兵燹的摧殘以及人類愚昧與暴力的毀滅,許多珍貴的石刻慘遭破壞;但是僅從「十之存 一」的九百多通的各類摩崖造像、碑碣的文字記載中,仍可以清晰地感受和領略到其獨特的文化特色。  一、內容廣泛,無所不納   作為記述和反映歷史的碑碣石刻,從帝王諭旨、中書牒文,到整飭弊政、御災賑荒,以至均徭德政,息訟諭辯,改定行規,城管修建,古廟補葺,造像題名,修橋 鋪路,築堤治河,祈雨顯應,借水護林,開源節流,等等,大凡利民之舉,無所不包。至於名門世系、高官厚爵之紀,威人之德,以及望族宗脈,豪門譜牒,碩儒墓 表,旁及顯赫旅次之題記,名流暫寓之詩詠,皆鐫石立碑。甚至於鄉規村約、禁伐林木的告誡,村民都要割石刊佈,昭立當時,傳之後世。這些流傳至今的樸實的石 刻文字,完全是當年百姓真實情感的剖白,可謂盂邑一境民情、民俗、民風之畫卷。無論是聲名顯赫的達官貴人,造福一方的儒學循吏,隱居的碩儒,懷纔不遇的賢 達,或者名不見經傳的平民百姓,如鄉村的風水先生、畫師、工匠、吹鼓手,只要他們對盂邑一方水土做過有益善舉,都會被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記錄下來,訴諸文 字,銘刻於石。今天,我們讀著這些石刻文字,仍能被這些人物鮮活的形象與動人的事蹟所感動。  中國人的信仰自古以來就是多元的,儒、 釋、道三教深入人心,且並行不悖。至今留在盂縣的不少石刻文字,都是儒、釋、道三家為人尊享祭祀的記錄。在近代工業出現以前,盂縣經濟長期以來是以農業為 主。而農田幾乎全靠雨水灌溉,因此,對於傳說能普降甘霖的龍神極為崇拜。從《紫栢龍神廟記》、《重修白龍神祠碑記》、《重修龍王廟碑記》、《重修諸龍神廟 記》、《蝦蟆龍神廟碑記》、《黑龍王廟重修碑記》等數十通石刻文字中,詳盡地記錄了元、明、清三代,盂縣鄉民在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歲月裏,對給予他們雨 澤滋潤的各色龍神的感激之情,反映了「神因地靈,人因靈祀」的古代盂縣百姓知恩圖報的淳樸的民情民風。  在無數功德碑的芳名錄中,我們 還可以看到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的盂縣商人,只要家鄉一有修建之舉,無不紛紛解囊,慷慨捐助。從京、津和東北的盛京(今瀋陽)、鞍山、本溪,以及蘇杭二州,不 遠萬裏,將一筆筆銀兩捎了回來,清清楚楚寫上捐助者的商家字型大小或從業者姓名,反映了晉商的誠信品德與他們深厚的鄉情鄉戀。  總之,盂縣的石刻文化,秉承著亙古不變、千秋萬代深入人心的理念,其主流導向始終在於宣揚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傳統的道德情操——忠、孝、節、義。   忠,就是盡心竭力,效忠於祖國、民族、集團。世界上任何國家和時代,都宣揚忠貞不貳。即使在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不是也還提倡忠於革命忠於黨嗎。藏山二 賢祠所供奉的公孫杵臼與程嬰的社稷功,其核心理念不就是忠義嗎?盂縣是革命老區,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對敵鬥爭的殘酷歲月裏,無數熱血健兒犧牲在這片熱 土上。抗戰期間,人民羣眾就為劉桂榮團長等英烈建立了「悼光榮犧牲殉國烈士塔」和「革命烈士紀念碑」。陳宜勝烈士紀念碑於1938年立於上社鎮上社 村,1941年紀念碑被日軍搗毀,1983年盂縣縣委、縣政府又投資重建,並將烈士遺骨遷至烈士塔。陳宜勝犧牲時任中共盂平陽壽榆五縣中心縣委書記兼七大 隊政委,犧牲時年僅23歲。當年上社鎮兩千多民眾沉痛追悼並立碑紀念。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盂縣人民對為他們幸福生活而英勇犧牲並長眠在這片土地 上的毛朋、孟沛元、高山、毛文魁、張有功等抗日烈士們修葺墓塋,書寫碑文,就是表彰他們對祖國的忠貞。  孝,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道德風 範,它強調的是生養、死葬並祭祀。即父母在世時的儘力贍養;去世後依禮安葬;葬後按時節祭祀悼念。盂縣留存的許多家譜宗圖以及墓誌銘、神道碑,極為豐富多 彩。說明「百善孝為先」的理念在盂縣歷代人民的生活中根深蒂固、源遠流長。改革開放,依靠科技工業致富的西小坪村的武氏家族,不僅了創立造福一方的企業集 團,同時為其顯赫的祖先——吳全文及其被康熙欽定為「天下第一才子」的長孫武承謨等幾代名宦,樹碑立傳,以祭奠先祖,激勵子孫。  節,就是氣節,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情操與道德風範及對待功名利祿和生死榮辱的觀念。後周的柴花公主就是以死抗爭陳橋兵變的。她既沒有效仿「此處樂,不思蜀」的劉禪,也沒有成為「識時務」的「俊傑」。所謂「時窮節乃見」。   至於義,可以說關羽是典型代表。這位被君王奉為大帝,平民敬為天神,以及「儒稱聖,釋稱神,道稱天尊」的關公。凡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 載,日月所照,霜露所蓋之處,莫不受人尊崇膜拜,究其因是由於他是「義」的典範。世代相傳「內城有文廟,外廓有相祠」。文有孔子,武有關公。孔子為我國儒 家創始人,國學之集大成者;而關公生前為將為侯,死後封王封君,稱聖稱帝。「廟食盈寰中,姓名走婦孺」,無論是京都省府,乃至山隅闢壤,都有信奉者立廟塑 像,焚香供奉。千餘年來,歷代統治者和萬民百姓上下共仰,為歷史罕見。  二、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  (一)文筆優 美、佳作連連。盂縣山川秀麗,地靈人傑,民情純樸,重學成風,人才輩出。從隋唐實行科舉制度開始,先後共考取進士173人,舉人486人。僅北宋年間就有 35人考取進士,佔到當時全省進士總數的四分之一。燦爛的文化,培育了無數精英,無數精英又創造了璀璨的歷史文明。藏山現存歷代石刻達數百通之多,大多出 自名家之手。如元代丞相呂思誠,明代吏部尚書喬宇、四川布政使史文煥,清代三朝國史館纂修官王珻,民國知縣王堉昌,其中許多優秀的記述散文,不亞於唐宋的 大家手筆。如修泰山廟碑文以優美的語言和精鍊的文筆描述了泰岱的由來與盛況:「夫霧則峨眉、雲則恆山、月則洞庭,而松則泰岱。」「曲若蠶葉,形同鳥道」 「懸崖滴水,垂冰成玉」「山郭車水馬龍,遊人笑語喧嘩」「仙坐則仙石,仙去則石仙」等名言佳句,不勝枚舉。  (二)詩詞歌賦,古樸清 新,動人心絃。如元代至正四年(1344)鐫刻在水神山烈女祠的盂州刺史程明德遊山詩:「亂山深處有靈湫,三載傳聞志未酬。今日敬焚香一炷,松風十里水神 頭。」金代詩人元好問於南宋嘉熙三年(1239)曾經遊歷藏山,留下多首題詩,後人將其「寄題冰雪」詩鐫刻於石碑之上,立於縣城三聖寺內,惜碑石已毀,但 詩文猶存。「山氣森岑入葛衣,砧聲偏與客心期。僧窗連夜蕭蕭雨,又較歸程幾日遲。」明代吏部尚書喬宇與其好友高岱,在嘉靖五年(1526)秋,同遊藏山, 詠詩唱和,鐫刻於「藏山靈境」碑之陽。喬宇的七律有:「兩崖雲起澗西東,廟貌長留烈士風。仇國遺墟秋草碧,晉山殘黛晚霞紅。存孤事重功何偉,食報恩深祀不 空。況有英靈彰歲禱,高名千古播寰中。」高岱和詩韻為:「鑿天開地勢橫東,千載忠祠振義風。報主心懸秋日赤,捐軀血染曉風紅。芳名高並乾坤久,遠計深憂社 稷空。欲吊英魂還酌酒,悲歌都付夕陽中。」  誰知道若干年後,著名學者傅山與先輩喬宇雖異世如與同堂,千里可以神交。作跨時空的世外唱 和。他沿著「藏山用喬白巖先生韻」而寫下不朽詩句:「藏山藏在九原東,神路雙松謖謖風。霧嶂幾層宮霍鮮,霜苔三色綠黃紅。當年難易人徒說,漫筆丹青畫不 空。忠在晉家山亦敬,南峯一芴面樓中。」  至於在各類碑碣中,富有哲理與生活情趣的詩篇,詩風清麗爽朗,抒情逸緻,含義深遠。可以說是比比皆是,美不勝收。   (三)繪畫書法,精湛絕倫;建築雕塑,美輪美奐。其中有吳道子的畫、顏真卿的字、大幅孔子畫像。彌足珍貴的藏山明代壁畫的真跡,畫面生動、筆墨流暢,人 物惟妙惟肖,圖文並茂,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當年藏孤救孤的故事。藏山石壁上「二龍戲珠」的巨大浮雕,吞雲吐霧的氣勢;其刻工的精緻,構圖的奇絕,線條的細 膩,令人嘆為觀止。盂縣珍存的石幢、石像可謂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飛巖樓西懸空只用三根木柱支撐而建造的凌空險亭,既險又奇,真是巧奪天工。巨大的老子聖 像,高達五米,上可容納十餘人坐於懷。千佛山摩崖造像建築的壯觀,雕塑的精湛,雖然翻山涉水,歷盡勞苦,也不枉到此一遊。  (四)傳 記、軼事、笑談、趣聞豐富多彩,精彩紛呈,真實地再現跨古今的人文思想與文化品位。萇池鎮鎮池寺地勢低窪,易遭水患,故立石以避,俗稱「避水石」,是盂縣 現存最早的碑石之一,始建於北齊天統三年(567)。清光緒十八年(1892)一山東人慕名而來,乘夜穿壁盜走刻有「避水石」三字的石碑。查歸後以防再次 被盜,便將此石嵌於牆內,又以硬石為邊,上面鐫刻「什襲珍藏」四個大字,左右短文詳述了寶石失盜嵌邊之往實。  無獨有偶,孤兒趙武長立 為君,薨封之神,鄉人建廟於原隱之所,塑像於舊藏之基,俗稱大王廟。明代景泰甲戌年(1454),適值大旱,盂縣縣令蔣寬虔誠求雨,結果大降甘霖。四方慕 其靈驗,陽曲縣派人越境潛入,竊負聖像而去。所過之處無不普降雷雨,見聞者無不恐怖驚惶,竟有藩府遠接,臬司近迎,樂聲震天,旌旗遍地,頃刻陰雨密佈,倏 忽大雨淋漓,竟三日而後息。故當時盂縣儒學教諭馬能撰文並書《新建藏山大王靈應碑記》,至今立於山中。  碑文中有御棗口大水沖了龍王廟的有趣記載;還有生不逢時者的遭遇,記錄一位在剛剛考上舉人,「捕授廣文閣未及登仕」就趕上辛亥革命,「世道大變,因之宦情既忘,歸休田裡,琴酒為樂,聊以卒歲。」而終生不仕、不文等趣事軼聞。  三、石刻相對集中,便於管理、保護  盂縣石刻雖然遍及城鄉,上而學府縣城,名鄉巨鎮;下而窮鄉僻壤,山村野曈。但是總體相對集中於風景優美的名山古剎;如藏山文子祠、水神山烈女祠、程子巖、坡頭泰山廟、西關大王廟等處。   藏山,地處盂縣城北18公里處,因春秋時程嬰於此山藏匿「趙氏孤兒」而得名。趙氏孤兒的故事《史記·趙世家》有詳細記載。後人為紀念程嬰、公孫杵臼等義 士的忠義之舉,歷代在此建祠以祀。這裡,羣峯壁立,松柏拱翠,巒環澗繞,飛瀑流聲,曲徑通幽,景色迷人,祠宇櫛比,神工天巧,鍾靈毓秀,素有「藏孤勝 境」、「晉東第一名山」之美譽。藏山文化,源遠流長。它是以趙氏家族在晉國的興衰史為源,以藏孤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為流,以忠義誠信的美德為線而形成的影 響深遠的歷史文化。這裡,藏著忠孝仁義,藏著天地人心,藏著乾坤正氣,是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忠義誠信」的典型代表。18世紀,伏爾泰將其改編為「中國孤 兒」,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古往今來,無數志士仁人、學者雅士慕名而來,瞻仰古代忠賢義士,品讀忠義歷史文化,欣賞忠義風景名勝,不由得歌以 詠之,詩以賦之,文以紀之,留下數以千計的名篇佳作,形成了絢麗多彩的藏山石刻文化。誠如著名學者馬玉隆在《藏山文化通覽》一書序言「藏山的價值」中所 言,「藏山是一座豐富的文化寶庫」。藏山現有保存完好的最早碑刻,是金大定十二年(1172)由智楫撰文的《神泉裏藏山神廟記》,俗稱「透玲碑」。碑記程 嬰與公孫杵臼救藏「趙氏孤兒」故事和禱雨靈應等事。古今政要和學者的題刻,為藏山增添了濃鬱文化色彩。2010年3月,由著名導演陳凱歌執導的電影《趙氏 孤兒》在其發源地藏山舉行啟程大典。他盛讚「趙氏孤兒是一個激情四射的故事」。  水神山烈女祠,始建年代久遠,據現存元代盂州刺史程明 德遊山詩文碑推測,祠廟之創建可能早在北宋時期,現存建築多為明代遺物,清代歷朝均有修葺和增建。祠內碑碣林立,多為明清兩代所立。烈女,民間稱聖母,傳 為後周世宗柴榮之女柴花公主,於趙匡胤易後周為宋時,她遁跡於此,自縊於樹。民間憐其志節,遂建祠以祀。古廟若隱若現於峯巒疊嶂、雲霧繚繞之中。石刻「向 前有別境,轉步登雲梯」即是其寫照。烈女祠僅元明清三代不斷重修並擴建純陽宮、醮臺、山門與車道等現存碑記,就有30餘通。  程子巖, 是為了紀念北宋的哲學家、教育家程顥、程頤兩兄弟省親時在此講學而興建的,現刻有「宋大儒程夫子講道處」石碑一通。程子巖所在地白家莊亦因此而易名為興道 村。這兩位北宋理學奠基者的母親侯氏夫人,為盂縣上文村人,是丹徒令侯道濟之女。她自幼聰悟過人,好讀史書,博古通今,其父愛之如子,後嫁給宋太中大夫程 珦。因此程氏兄弟每次省親歸來,都義不容辭,為其母舅家親友鄉鄰,傳經說道,為盂縣的儒學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故當地好學之風,盛極一時,盂邑子弟有「如 沐春風」之感。僅北宋時期,盂縣考取進士35人,佔全省進士總數的四分之一。父子聯輝,兄弟繼美,人文接踵,科第蟾聯的事例比比皆是。僅張秀一門三代,就 有10個進士之多,不愧為「龍蟠鳳逸之士,春華秋實之才」。  石刻文化是一代歷史的濃縮,一處風俗的見證,一方文化的凝結。它溝通了古 往今來生存和繁衍在這一方土地上的盂縣兒女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傳承。今天,我們仍能從現存碑文中,清晰地看到當年活躍在這一方土地上那些鮮活生命的縮影,觀 察到塵封歷史的軌跡。算起來已近1500個春秋,但它仍以其獨特視角,折射出盂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它是永遠地古老,又是永遠地年輕。是盂縣歷史文化的重 要組成部分,是值得珍惜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於研究盂縣地方史有著重要價值。  (作者系陽泉市經委離休幹部和盂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