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的学问很大啊!维持固定运动习惯多年的我,现在挑鞋子的看法绝对会跟当初那个尚未踏入运动圈的我不一样。

以前我对于鞋子的素求就是好看,看起来脚要小小的,底要软要走起来舒适,包覆性一点也不重要。

如果可以赤足训练当然很好,无奈地板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干净,除了预防疾病的传染,另一方面更要避免脚在运动的过程中受伤。

「力从地起」这句话是来自于咏春口诀。

或许我们现在来看运动科学是由西方引进东方,但是中国古代武术其实早已蕴涵了许多运动科学中所解释的道理。

足底受到的各种刺激与神经肌肉会做出的反应,决定了一个人站立和移动的方式。

一个正常的足底,足弓不塌陷,脚掌是三点著地,分别是大拇指肉垫、小拇指肉垫、足跟

 

如果你去观察婴儿的脚,基本上五根脚趾头是分开的,没有拇指外翻的问题。

那为什么很多大人脚趾分不开还有人拇指外翻呢?

原因就是为了要穿鞋子让脚看起来小小的又修长,选择了楦头小的鞋子,脚趾头在鞋子里被紧紧包裹住导致脚就像被裹小脚一样变形了。

选择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第一个要点就是要让脚能够在鞋子里能够有些空间能够让你稍微的活动脚趾

 

再来是鞋底的选择,别忘了原则是脚掌要三点著地、足弓不塌陷,还有中国古代武术流传的力从地起。

支撑足弓让它不塌陷的肌肉经过久站、久走难免疲劳酸痛,试著让脚掌三点著地,但是踩到地上透过鞋垫回馈到足底的感受是柔软的,让力量散布到整个脚底板上。

软软的鞋垫让力无法从地而起了,久站、久走足弓肌肉疲劳酸痛,为了让自己舒服,肌肉产生代偿,会造成什么样结果呢?

第一种是不要让三点著地开始足弓内塌然而就变X型腿,最后膝盖痛了!

第二种是为了让三点继续著地,只好踩得更用力一些,足弓更用力的支撑,久了足底的肌筋膜开始紧绷,最后变成足底筋膜炎!

所以选择一双好鞋的第二个要点就是鞋底要有足够的支撑,踩在地上要稳定,太薄会让脚踩地的时候从地面反射的力量过大,让膝盖去接受反射的力量,太厚或太软会让力量散去让疲劳来的更快。

 

最后来谈谈包覆性,为什么大多数的篮球鞋设计为高筒而跑步鞋设计是低筒?因为脚踝能够活动的范围很大。

娃娃鞋的包覆性无法让你在跳跃过后稳定你的脚踝,在跳跃的那一煞那接住你身体重量的是根据你从小到大每一次跳跃过后的经验。

如果落地时地面不平的经验不多,即使是平地一个闪神没接好身体也会有受伤的可能。

你说我不会穿娃娃鞋的时候跳,这就像是你能预测未来的事情一样不可思议,你怎么知道接下来经过的路段都不会修路、等一下一定不会下雨,或是地面一定会是平坦的?

包覆性良好的鞋子,能够在无法预测未来的每一步,增加足部的支撑,减低一些的危险性。

鞋面的包覆性让脚踝活动限制在安全的范围内,让意外发生的机会少一点。

选择一双合适的鞋第三个要点就是要根据你的活动内容,选择具有足够包覆性的鞋面

 

想要增加足底受到各种刺激与神经肌肉会做出适当的反应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呀!累积经验值!

小孩子哪个不是跌跌撞撞学会走路的?增加经验值不是小孩子的专项训练,你我这一辈子都需要。

在不平稳的地面行走,无论是沙滩上走路或是河床里漫步,甚至是爬山时走非步道的泥土地都是很好的刺激,就算是在公园健康步道上行走都是种训练。

无法外出踏青,在家你也能赤脚站在巧拼上、单脚站、闭眼站、踮脚走、脚根走、原地跳...太多选择可以累积经验值了。

没空没时间总找借口,刷牙也能单脚站,洗头冲水就可以闭眼单脚站,只有愿不愿意开始而已。

我没有谈到高根鞋、凉鞋还有夹脚拖鞋,基本上那些只是个为了美观或是方便性所做的选择,不适合天天穿、常常穿!

别忘了高根鞋越高就离物理治疗师越近,如果非必要就别穿著它出门来残害自己的身体。

 

让身体拥有自由度是每个人一辈子都不想失去的能力,就像呼吸一样重要,只是你平常并不会注意到它。

不要失去了才来后悔,财富买不到的健康比任何东西都还要珍贵。

选择一双好的鞋子来陪伴你每一天,让你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简单的训练避免伤害的造成,其实一点也不难,只是你愿不愿意开始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