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敬璉假如說我們把主要的經濟學家們召集在一起,讓他們預測未來五年中國GDP 增長可能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區間,非常有意思的是,樂觀的經濟學家和悲觀的經濟學家給出來的數字將非常貼近,基本上都在6%-7% 之間。唯一能夠把增長速度穩住的就是創新和產業升級。但更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方案形成至今,改革落實的速度慢於經濟學家們的預期,中國需要更強的頂層協調來推進改革。在創新產業的培育中,政府應當將產業政策集中在教育、科研、知識產權保護、金融體系改革等基礎性的方面,而非直接支持某一產業,凡是政府明確支持的一個產業,這個產業就會很快發展,但產能過剩也會更快速地形成。 兩年前的改革方案(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出來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經做過一個測算,發現如果所有的政策都能完全實施的話,對於長期經濟增長是有益的--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可以提高兩個百分點。但它同時發現,在短期內,這個改革會讓經濟增長下降0.3個百分點。即調整和重組在短期內,是會讓經濟活動有損失的。因此,經濟結構改革,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般是改革政策(例如關停「殭屍國企」等)與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它是多層次、多維度的,而不是簡單的一個方面。 改革確實比較複雜。例如要讓殭屍國企不生存,從理論上來說很容易,但如果真要把一個大國企關掉,它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執行的時候肯定會比較謹慎一些。 各種問題,可能導致改革推進變得非常困難。但反過來看,不推進的後果是什麼?例如我們確實擔心失業問題,但通過支持一個本來已經資不抵債和產能過剩非常嚴重的企業繼續運行,來保證一部分人的就業,和直接用資金保障這部分人的生活,哪一個效率更高?答案顯而易見。不良資產的問題也同樣可以化解。其實,通過給「殭屍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讓它們的不良資產不爆發,這更加危險。如果現在不處理,不良資產問題會變得越來越嚴重--這非常重要。我們已經見到很多企業,在2008 年或2009 年本來要破產了,結果在2009 年的刺激政策中全都被救活,但最近又要破產了。唯一的區別是,現在的負債已經比那個時候龐大很多。 有競爭力的產業形成後經濟增長才會企穩所有的改革政策,兩年前都已經告訴我們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非常完整,而且中心思想非常明確,即市場機制要在市場配置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現在的問題就是能不能落實。因此,經濟增長短期的觸底回升是有可能的,但那些觸底回升都不可持續。什麼時候經濟增長能夠真正見底、平穩住,甚至有所回升,取決於我國有沒有形成新的、有競爭力的企業,而這就需要經濟結構性改革,或者說目前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它對經濟穩定和保持中高速的可持續增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對經濟增長發揮顯著作用,將有很明顯的時間滯後,不會今天採取措施,明天增長就回升。 現在的問題是,過去有競爭力的產業都不行了。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增長潛力,核心問題是下一輪中國經濟靠什麼產業支撐,如果這個產業都想不出來,我們討論的宏觀政策、增長潛力,這些展望全部都是空的,因為最終GDP 是靠企業、靠一塊錢一塊錢做出來的。這也可以看成是一個特殊的問題,即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問題,就是以前有競爭力的產業都不行了,下一個階段有競爭力的產業還在形成,有的我們現在還沒看到。它其實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產業升級真的非常關鍵。本文來源於吳敬璉等著的新書《供給側改革》,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在2016年3月出版。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