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可能會藉此機會清理一些社會債務。正常情況下,國民對於經濟下滑的忍受能力是非常低的,但處於重大危機中的時候則例外。

比如二戰里發動對外戰爭作為緩解國內矛盾的手段,實際上如果經濟增長夠快,國內什麼矛盾都能壓下去,當國內矛盾較大的時候,經濟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然而實際上,以二戰為例,戰爭時期其實所有參戰國家的經濟情況都不好,看似GDP高,國民生活水平其實是下降了的,至少在戰爭開始的前期,國內的矛盾反而緩解了,而如果戰場上能一路勝利的話,那國民能忍受的時間會更長,完全和國家出現經濟問題時的表現相反。

說到底,GDP只是個數字而已,帶來的只是國民情緒上的變化,另一方面,國民實際生活中的感受對每個人的影響會更大,所以前些年錢都花在買房上的時候,日常消費扣扣索索的,很多人就吐槽GDP水分高。而到了今年疫情的情況下,誰還關心GDP,更多的是關心疫情還會不會爆發,班還能不能正常上,生意還能不能正常做,只要這些問題解決了,哪怕今年GDP是負的,也沒幾個人在乎,因為只要疫情過去,明年肯定比今年好。戰爭里也是類似的情況,大家都相信只要打贏了,就會有好日子過,所以能忍受暫時的苦日子,特別是在戰爭情況下,國家一般都會考慮提供類似低保的社會保障。

所以,這種情況下,最好是讓那些快兜不住的雷該爆的就爆了,銀行有些常年滾著走的不良資產趁機清理了,明年經濟復甦的時候能輕裝上陣。

其實這次疫情可以理解成一次PVE版的戰爭,特朗普還想藉此機會把製造業搬回去呢,雖說大概率沒戲,但這次各國的很多行為其實和戰爭時期很相似了,反過來說,也就是戰爭里能撈到的好處,很多也能從這次疫情撈到,所以一些不良負債最好就趁此機會清理了吧。


可能相比於其他答主,我的態度要悲觀的多吧。「一切會好起來的」,這句話很容易說出口。但恕我直言,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未來都要比這暗淡得多,未來起碼五年內大量勞動力失業、生活必需品通脹實體通縮和貧富差距擴大的烏雲會籠罩著我們每一個人

中國經濟過去可以被看做一個層層相扣的多重套利系統,大型商業銀行向央行借錢套利,地方性小銀行和非銀機構向大銀行借錢套利,企業再通過向金融機構借錢再去實體經濟中投資獲得超額收益率來套利,而企業在實體經濟中能夠獲得超額回報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如今需求完全崩盤,重啟經濟循環自然無望,體系不能自洽時不論政府如何刺激,經濟遲早都會進入出清的過程

其實這個體系早在2016年供給側改革之前就已經顯露出無法自洽的信號了,當時除地產之外所有製造業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已經下降到了3%左右,低於銀行貸款利率1%。第一產業更是先天殘廢。從2016年到現在,實體經濟利潤率和資金成本的剪刀差一路走闊,在貿易戰的衝擊下更是達到了3%的高位,中國的經濟循環全靠房地產和以內需為基礎的服務業的超額利潤支撐。如今,房地產明確轉向下行周期,內需接近崩盤,中國經濟進入全行業ROE都低於貸款利率的窘境

這種系統性的收縮壓力是客觀規律,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包括政府的刺激政策。貨幣政策已經無法促使居民儲蓄轉化為需求,財政政策倒是能救一時,但分配機制決定了直升機撒錢創造出的需求就是曇花一現罷了

凱恩斯的核心就是將當下的債務出清壓力分攤至未來,現代社會貨幣政策的核心本質上也是以未來的收入預期滿足現在資本對利潤的需求來支撐整個套利體系維持運轉,再通過時間也就是未來可能的生產力發展來對沖泡沫破裂的壓力。但現在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有多少時間?很多人誤以為這個長期足夠長,以至於生產力有足夠的時間去發展並逐漸稀釋這個泡沫

但實際上,也許正如弗里德曼在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演講中所說的那樣,一切經濟學中的「長期」和「短期」概念,從新古典到凱恩斯,都不是一個時間上的衡量維度,而是簡單的對於市場(資本和勞動力)是否將通貨膨脹/緊縮的預期price in到生產成本和價格中去的判斷而已。如果通貨膨脹預期已經被price in,那這就是短期,反之如果沒有就是長期,且這種狀態會持續到預期被price in為止

這就是我認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離出清環節已經不遠的原因。因為疫情,不論是投資者還是消費者對經濟活動收縮的預期在短時間內高度統一,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經濟衰退已經不可逆轉,且這種預期幾乎是立刻反應在了資產和勞動力價格上。可以說現在經濟的基本面究竟如何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因為哪怕短期基本面有好轉的可能,但在消費者不願意消費、投資者不願意投入再生產的情況下,市場對遠期未來高度一致的預期和行為也會使衰退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長期來看我們都會死」,一旦預期被price in,長期就會變成短期,曾經所有的擴張都會被清算,所有的泡沫都會被戳破,央行釋放的流動性無疑會推遲清算時間的來臨,不過蕉遲但到

我很喜歡李迅雷老師的一段話,「比起個案,我們要相信大數據;比起大數據,我們要相信邏輯;而比起邏輯,我們一定不能挑戰趨勢。」

位卑言輕,我能做的,也就是跟著這些有識之士在知乎這個小角落裡說出:「趨勢來了。」(超小聲)

最後念一句詩:」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


集中回答評論區一些朋友的問題吧,歡迎理性探討,無邏輯無論據的意識形態批判出門右轉不送

幾位朋友在討論「日本化」的問題。我個人的觀點是,在以歷史的宏大視角去討論國家的興起與衰落時,切不可唯經濟論,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結構乃至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遠比經濟更重要。日本之所以有失落的二十年,債務泡沫的破裂只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是日本缺乏有效的對外轉移矛盾或對內消化矛盾的手段和修改/制定遊戲規則的話語權,究其根本則是日本受制於戰後秩序無法軍事正常化。日本再怎麼是一個經濟上的巨人,其作為美國半殖民地的本質決定了它永遠只能是案板上的羔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而已。

現階段的中國與八十年代的日本固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中國的城鄉二元制度和大體量的第一產業本身就為經濟著陸提供了巨大的緩衝帶,更不用說如今還有東盟和中亞國家作為經濟殖民地可以提供原材料並傾銷產能,強大的軍事能力也保證了中國各項政策的獨立性和在必要時刻修改遊戲規則的能力。最直觀的一點就是,08—19年美中兩國新增債務佔全世界60%以上(今年這波操作之後恐怕比例還會提升),中國是唯一一個有能力通過本幣qe操作來對沖美聯儲印鈔轉嫁危機的國家。不管最後印出來的貨幣流向了哪裡,這都強者才有的特權。

不可同日而語吶!


反對熱門答案。下跌就是下跌,影響就是影響,好多部門情況不好就是客觀事實。中央既然公布出來,就是讓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就是實事求是。不是讓你去逆向吹捧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正確的思路。

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已然到來。債務嚴重的個人和國家將遭受巨大影響。會不會發展到政治衝突有待觀察。我們相對恢復快一些,底子也夠厚。這一反一正的兩面構成我們最大的現實。從最差的情況講,政治衝突如果走向戰爭(當然,可能性很低),我們必須有提前準備,有了準備,基本能遏制對方的挑戰。中等情形,最有可能的情形,短時間經濟下滑,緩慢反彈。全球經濟大衰退,對我們影響也不小。畢竟我已經深入參與全球化了。但我們情況相對較好,基本復工,關鍵產業鏈也基本問題不大。但問題是,外貿行業和高負債行業會牽連一大部分人生計。輔助企業脫困,是最重要的問題。安置這麼多人的就業,恐怕又得大基建上馬了。最好的情形是二季度工業正向增長 ,債務處理合理,產業有新突破。


意味著在治理水平上踏出了堅實的一步,一季度gdp會下跌是個人都會這麼預期的,肉眼可見的經濟暫停,下跌6.8%不奇怪,再多點也嚇不到人。

但是全年的gdp增速才是治理水平進步的最堅實證據,因為今年是有很多歷史人物的,是否敢於在這樣特殊的一年實事求是非常關鍵。

前面很多回答都這個數據進行了常規的分析,比如結合m2,比如和往年做比較,但這些都沒有必要,一季度的數據難以進行任何有意義的經濟數據,因為形勢還在急劇的變化過程中。

接下來的二季度,歐美的樣子大家也知道,外貿就不用說了,內需也要緩慢開放,基建是拉不平這麼大的缺口的,二季度跌幅不會這麼大,但也只能在0附近徘徊,半年就這麼沒了,全年不設gdp目標的可能性非常大。

16年以來去槓桿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目前正在穩槓桿的階段,一旦加槓桿則前功盡棄,在危機中要保的是就業,而非gdp,這就要求嚴格使用貨幣政策,將貨幣政策的目標牢牢保持在擴信貸,幫助企業保住就業,同時嚴防放水,同時濟以強有力的財政政策才能在穩定就業的同時防止加槓桿,但這個做法目標是就業和經濟穩定,對gdp增長的作用極為有限。

接下來才是重頭戲,我前面說的目前政府都做的很好,在貨幣政策上保持了相當的定力,但到了半年度的時候gdp的壓力在2020這個特殊年份變得極大,若能在這時保住政策定力,放棄短期gdp,則今年是中國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的一年,若屈服gdp壓力,則中國2016年以來的努力可能毀於一旦,影響深遠


兩會在開,不設全年經濟成長目標,符合我的預期,值得點贊,絕對是中國治理水平提高的重要象徵,但貌似還是倚重貨幣政策更多一點,財政刺激比我想的差不少,不過這幾年中央層面的政策水平提升非常明顯,對財政貨幣政策的比重選擇上,我暫時不批評,這也是建立在對過去一段時間中央較高施政水平的信任上,雖然不合我心,但我選擇相信中央在這方面有更好的考慮,希望這個問題上能延續高水平的施政,不過我還是會繼續關注貨幣政策的具體施行,貨幣政策真的太難操作了。

還有一個問題,軍費增長怎麼7都不到,外部威脅這麼大,香港台灣相互勾連,既然動了香港,台灣肯定也在議程上,這個時候還要把軍費增長和gdp增長掛鉤就太求穩了,必須儘快提到2%的水平


整體情況用前面一個答主的話來說,就是:人存地失,人指存款(M1、M2),地指GDP,只要人在,那後續力保人地皆在成功的概率就很大。

2020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速-6.8%,第一至第三產業同比增速分別為-3.2%、-9.6%、-5.2%。

這意味著本次疫情對我國製造業(第二產業)、服務業(第三產業)影響更大,疫情及需求放緩對製造業衝擊大於服務業,這與普通人感覺到服務業最蕭條的印象不同。

與2019年一季度相比,2020年一季度GDP總額降低6928億,如果按正常同比正增長來看,一增一減之間,疫情及全球經濟放緩吃掉了我國一季度 6928*2=1.3856萬億的GDP增量,也意味著疫情之下全國一季度原本1.3856萬億人民幣左右的交易額消失,這是什麼概念?

【舉個例子】:

造假的瑞幸咖啡2019年一季度,營收4.785億、全國門店約3000家(估計)。1.3856萬億相當於2895個瑞幸、869萬門店整個季度零收入,但是同期運營成本卻沒有相應減少。

具體分析如下:

一、個人、企業存款依然正增長

2020年3月M0、M1、M2都是正增長,不管是否央行寬信用所致,至少個人、企業的存款絕對金額還在正增長,所以推動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還是在的。

二、GDP同比大幅負增原因

(一)消費需求驟減

春節及疫情雙重疊加影響,全國居民經營收入同比驟降的同時,消費者對未來經濟預期悲觀開始減支、居家隔離造成消費場景局限的減支。

消費者減支進一步打擊部分生產製造及服務行業,反饋至實體導致全國居民經營性收入繼續下降。

疫情期間消費者支出只限於糧油食品等生存必需品,其餘大項支出、非生存必需品支出都在居民減支行列。

全國居民收支

社會零售總額

(二)固定資產投資減速

固定資產投資依舊在供給側改革去槓桿。2019年7月後城鎮固投同比持續負增長至今, 削減未來市場供給側壓力。

從管理層角度來說,即使未來保經濟重啟固投,也很難恢復至以前的高增長水平,否則去槓桿前功盡棄。未來大幅降低固投增速及GDP增長預期(如GDP維持在2%左右),只要GDP為正且相對歐美更快,就是可以接受的。

地產開發增速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三)出口減速

2020年3月 數據較去年同期減少135億美元,較2019年12月驟減524.99億美元。從數據可見一季度出口下降不是全國GDP大幅同比下降的主因。但是受全球疫情遲遲不見拐點的影響,二季度經濟數據受出口影響會更大。

(四)開工不足、產能利用率低

受疫情影響,企業開工不足,產能利用率斷崖式暴跌(產能利用率=實際產出/生產能力),導致GDP驟降。

隨著武漢解封復工潮來臨,二季度經濟數據應該會明顯好轉,復工的順利與否,直接決定二季度GDP走向。

與去年同期同比下降8.6%

以產能利用率同比降幅10%+為標準觀察,食品製造、紡織業、汽車製造、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受影響最嚴重。其中汽車製造業同比跌幅甚至達到21.4%。

三、總結

通過分析可見,一季度GDP同比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疫情導致消費需求驟減,第二個是疫情導致企業開工率斷崖式暴跌。

所以重啟經濟就要從這兩方面入手,一個是刺激消費,一個是積極復工復產將產能利用率提上去,但可以預期的是二季度消費及復產在全球經濟負面影響下很難短期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出口在二季度預期降幅會比一季度更糟。所以為了對沖經濟減速的影響,一定限度的重啟固投是不得不選的必要選項,屆時消費及復產恢復的越差,重啟固投的規模就會越大,反之亦然。

我國一季度經濟數據的總體情況就是人存地失,如果應對政策重啟得當,今年完全可以做到人地皆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