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寫的諾曼的《設計心理學》的讀書筆記,這書一共4本,是一套,我會分4個問答進行回答,不然太長了,有7000多字。

第一本書《設計心理學》知識要點五個基本心理學概念:示能、意符、映射、反饋和概念模型。

  • 示能:物品的特性與決定物品預設用途的主體的能力之間的關係。比如桌子椅子是否可以被拖動?是,則為示能;否,則為反示能。
  • 意符:一種提示,告訴用戶可以採取什麼行為,以及應該怎麼操作。一些意符是生活中的符號、標籤和圖樣,如提示推、拉的標識。
  • 映射:表示兩組事物要素之間的關係,通常用在控制與顯示的設計上。比如房間裏哪個開關控制哪個燈。
  • 反饋:反饋要及時,比如手在屏幕上左滑一下,界面馬上就會往左移動並換成另外一個界面,這就是有效及時的反饋,否則就會卡頓,影響用戶體驗。
  • 概念模型:高度簡化的說明,告訴用戶產品如何工作。比如電腦裏的文件夾、文件,就是在幫助人們建立一些概念模型,知道文件放在哪裡。但電腦根本不是按照文件夾這種方式存儲文件。所以概念模型不一定展示真正的產品實現方式。

其他重點概念
  • 基模理論(數學邏輯原理):記憶的結構單位具有邏輯性和條理性;人類記憶具有連鎖性,每個記憶單位都與其他多個單位相關聯,從而形成網路;應用某一個記憶框架的信息去推理另一個記憶框架的特徵,就形成了推理性思維。
  • 聯結主義(熱動力學原理):思維是一種狀態匹配系統,它總是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過去的經驗相類比,而不一定遵循邏輯推理的步驟。
  • 心理模式:包括設計模式(design model)、用戶模式(user』s model)和系統表象。設計模式是指設計人員頭腦中對系統(產品)的概念,用戶模式是指用戶所認為的該系統的操作方法,兩者通過系統本身來交流。請記住,用戶所獲得的有關產品的全部知識都來自於系統表象。
  • 簡化任務結構的四種方法:1.不改變任務的結構,提供心理輔助手段 2.利用新技術,把原本看不見的部位顯現出來,改善反饋機制,增強控制能力 3.自動化,但不改變任務的性質 4.改變任務的性質。
  • 行動七個階段:確定目標、確定意圖、明確行動內容、執行、感知外部世界狀況、解釋外部世界狀況、評估行動結果。

優秀的設計原則:
  • 可視性:用戶一看便知物品的狀態和可能的操作方法。
  • 正確的概念模式:設計人員提供給用戶一個正確的概念模型,是操作鍵鈕的設計與操作結果保持一致。
  • 正確的匹配:用戶可以判定操作與結果,控制器與其功能、系統狀態和可視部分之間的關係。
  • 反饋:用戶能夠接收到有關操作結果的完整、持續的反饋信息。如果沒有反饋,用戶便不清楚自己的操作是否得當。
  • 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來很方便,又不易造成人為失誤的最牢靠方法就是:限制用戶的使用範圍。
  • 預設用途:內心對外界事物詮釋後的結果。優秀的設計人員總是設法突出正確的操作方法,同時將不正確的操作隱匿在用戶的設計視線之外。

全書核心——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原則:

  • 應用存儲於外部世界和頭腦中的知識
  • 簡化結構任務
  • 注重可視性,消除評估鴻溝
  • 建立正確的匹配關係
  • 利用自然和認為限制性因素
  • 考慮可能出現的人為錯誤
  • 若無法作到以上各點,就採用標準化

個人感悟

整本書的寫作邏輯是:從日常產品入手--分析用戶使用的產品體驗--挖掘創業者的設計思維--對比和剖析用戶的使用思維--得出創業者應該以用戶為中心進行設計。

書裡面提到了很多心理學的知識,設計其實就是讓產品的使用能夠符合用戶的心理模式,即本能、行為、反思三種。

越是靠近用戶的心理模式,你的產品設計的越好,銷量自然也會大增。所以,最有效的產品設計套路依然是迭代創新,小步快速試錯的demo纔是最有效的設計路徑。

同樣,書裡面也有些觀點很偏頗,比如諾曼多次強調產品設計僅僅追求美觀是錯誤的,設計師的終極目的在於做出好用的產品,而不僅僅是好看。但這本書寫於1980年代,多年後橫空出世的iPod、iPhone系列,讓喬幫主狠狠地給了他一個大嘴巴子。

不過好在,在第三本書裏《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中,諾曼修正了自己的觀點:美觀的產品未必是和好用的產品為敵,相反,外形的美觀能夠給予使用者良好的心理體驗,從而幫助使用者理解並適應產品,從而同時達到了好用的目的。

我想起埃隆馬斯克在說起宇航服的那些話:人類登月已經過去快半個世紀了,但我們的宇航服還是幾十公斤的笨重、醜陋、不實用,科幻電影中的輕便宇航服是時候出現了。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已讀600本)、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公眾號:千城撩書。


你好,我是設計間諜,不請自來,請多包涵。

《設計心理學》這本書設計間諜最近一直在連載解讀,所以正好回答你的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是唐納德·諾曼,國際知名心理學家,曾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全球影響力設計師之一。這本書最早出版於1988年,是設計學的經典入門書籍。

這套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入手,讓我明白了設計背後的底層邏輯:

一、什麼是好設計,交互設計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二、人為差錯往往來源於糟糕的設計;

三、「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四、複雜是世界的一部分,好設計要做的是馴化複雜,而不是把所有事情都變簡單;

五、怎麼管理複雜;

六、複雜的服務流程應該怎麼設計;

七、美感和情緒對設計的影響;

八、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

九、未來產品設計的發展趨勢及六大設計法則。

以上答案希望能幫到你。

想了解本書的更多內容,歡迎關注設計間諜,想要電子版的可以給我私信留言。

歡迎有更多見解的朋友在下面留言,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