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2010-06-30 23:27閱讀: 炎帝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炎帝志》讀後有感曹定雲一、《炎帝志》一書的成就和它的特色由陝西省地方志編輯委員會主持編輯的《陝西省志·炎帝志》於2009年12月正式出版。這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值得慶賀。它對中華炎黃文化的研究,必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承蒙寶雞炎帝研究會相贈,使我得以先睹為快,不勝感激!近些年來,炎帝文化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無論是文獻材料的搜集、整理,考古發掘與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為炎帝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陝西省志·炎帝志》(以下稱《炎帝志》)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巨著。它洋洋一百萬餘言,記述了炎帝文化研究中的方方面面。為我們了解和研究炎帝文化提供了依據。綜覽全書,它具有以下特色:第一、 結構完備。該書命名為《炎帝志》,是對炎帝研究的專著,涉及的面自然很廣。全書共分十一章,從炎帝故里(寶雞)的地理環境、炎帝傳略、炎帝族的遷徙、炎帝與中華遠古文明、炎帝與中華民族的形成,到炎帝陵、炎帝祠(廟)、炎帝祭祀之記述,再到以往祭祀炎帝的文選、炎帝研究中的文章以及以往的藝文(碑文、文賦、傳說、詩詞等),統統包羅其中。可以這樣認為:在有關炎帝文化研究的各種問題中,就大的方面而言,基本沒有遺漏。這是編輯委員會的諸位先生們精心設計、群策群力,周密合作的結果,確實值得稱道。第二、 材料翔實。關於炎帝文化的材料,主要有三個方面:文獻記載、考古學文化和民間傳說。就文獻記載而言,先秦時期有關炎帝的典籍主要有《逸周書》、《左傳》、《國語》、《山海經》、《管子》、《孟子》、《莊子》、《屍子》、《世本》、《周易》、《韓非子》、《商君書》、《戰國策》、《竹書紀年》、《呂氏春秋》等;秦漢時期主要有《史記》、《漢書》以及《新語》、《新書》、《禮記》、《淮南子》、《論衡》、《白虎通》、《潛夫論》、《風俗通義》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有《晉書》、《魏書》、《周書》,而晉人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則把散見於各種典籍的材料集中到一起,而且還保存了一些佚散的資料,是唐代以前保留炎黃資料最為完備者。唐代以後,歷朝歷代所修的官方典籍中,也都保留有炎黃傳說的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記述。《炎帝志》一書,對以上所有典籍中的炎帝材料都作了搜集與整理,可以說是「一書在手,盡在其中。」極為方便。就考古學材料而言,該書也作了搜集與整理。考古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它主要是通過科學的田野發掘,對遺迹與遺物進行研究,從而復原古代的歷史。炎黃時代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它在考古學文化上一定會有所反映。話雖說如此,但真正研究起來,卻極為困難。因為,考古學文化是一種物質文化,如果它本身沒有文字記載,一般情況下,就很難一下子斷定它是哪個部落創造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須要有個過程,須要資料的積累和經驗的積累。在條件成熟時,自然會「水到渠成」。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究竟哪一種文化是炎帝部落創造的?哪一種文化是黃帝部落創造的?學者們一直處在探索之中。這也是科學研究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儘管如此,學者們仍大體可以知道,黃河上游和渭河流域的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應與炎帝部落先民有某種歷史淵源,這一推斷有它的合理性。基於此,《炎帝志》一書,將渭河流域的前仰昭文化(老官台文化、寶雞關桃園、寶雞北首嶺下層),仰韶文化(寶雞北首嶺、華縣元君廟、秦安大地灣)以及龍山文化(天水師趙村,廟底溝二期和客省庄二期)等的考古學資料收入其中,供各方面的研究者使用。這也是為其他的研究者鋪路吧!就民間傳說的材料而言,該書也作了廣泛的搜集。炎帝的事迹本來就發生在史前時代,那時沒有文字記載,人們一直是口耳相傳。在進入有文字的時代以後,民間傳說仍繼續在流傳。由於年代久遠,「傳說」難免走樣。因此,「傳說」不是信史。但「傳說」是歷史的「影子」,「傳說」中包含者許多珍貴的歷史信息。例如,關於炎帝的降生,寶雞一帶流傳著:炎帝生於蒙峪,長於瓦峪,沐浴於九龍泉。炎帝剛生下來,頭上長著兩個肉角,渾身長滿疥瘡,其母任姒抱到村旁的一眼泉水「洗三」……等等。這個看似「荒唐」的說法,它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圖騰崇拜,即此時的炎帝部落首領是以「羊」或「牛」為圖騰的。類似的傳說在湖北隨州一帶流傳,情節稍有變化,但同樣反映出這一歷史信息。《炎帝志》一書,將散佈於全國各地有關炎帝的傳說都做了搜集,供各方面的研究者使用,對於炎帝文化的研究,將大有裨益。第三、涵蓋面廣。《炎帝志》一書,雖標明是陝西省地方志,但它實際上是面向全國。該書以寶雞地區為重點,兼收全國各地有關炎帝文化的文物、史跡和相關材料。例如,關於炎帝陵,既有寶雞炎帝陵的記述,又有湖南炎陵炎帝陵和山西高平炎帝陵的記述。對於炎帝的降生,此三地都有相關的文獻記載和各自的民間傳說。《炎帝志》一書都予以搜集和整理,且不互相排斥。這是非常明智之舉。須知:炎黃時代是整整一個歷史時代,其延續的時間可能長達兩千多年至三千年。炎帝部落是不斷地向外遷徙的,不斷地與外地的原居民融合,從而形成了後來的華夏、漢族和我們今天的中華民族。因此,在全國各地都有炎帝的史跡和傳說是不足為奇的。《炎帝志》一書將這些材料統統收集起來,對研究漢族和中華民族的形成十分必要,這些文獻是我們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第四,疏理有序。該書對於炎帝文化研究中的各種問題的材料都進行了搜集,但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井井有序,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對於研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編撰者根據現有的材料和研究水平,儘可能地作出合理的解釋。例如,關於炎帝出生地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說法,即陝西寶雞說、湖北隨州說、山西高平說。《炎帝志》對這三種說法都詳細記錄在案,並對這三種不同的說法,根據徐旭生、白壽彝等學者的意見作出解釋:這是炎帝部落遷徙的結果,「既有炎帝族的遷徙與繁衍,也有炎帝文化的傳播與擴散」(本書第3頁)。有了這樣的解釋,讀者在碰到具體問題時,就會有思想準備,而不會感到茫然。再如,關於炎黃二帝的關係,是長期糾纏不清的問題。《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照此記載,黃帝、炎帝應是同父、同母。晉人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說:「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為少典正妃」,又說:「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照此解釋,炎黃二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晉人郭璞和唐人司馬貞則認為:炎帝與黃帝並非同胞兄第,而是「雙胞」氏族(本書第274頁)。總之,歷史上對此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關於這個問題,《炎帝志》一書作出了這樣的回答:傳說有熊氏族是以「熊」圖騰崇拜而得名,氏族的稱號和徽號均以「有熊氏」而稱之。……中心活動區域在今河南洛陽至開封之間,以鄭州市區的人口較為密集。其後部落內的一個氏族,西遷至上邽(今甘肅天水),後與新鄭的有熊氏部落一樣,發展為部落古國,以「少典」為國號。那時是母系氏族社會,少典部落的男子與陳倉(今陝西寶雞)有蟜氏部落的女子通婚,以國名稱謂的男子少典則入於有蟜氏部落,生炎帝。炎帝氏族發展為部落後,佔據渭河中、下游,取代了衰敗的有蟜部落。傳說多少年後,上邽的少典氏男子又與陳倉故地有蟜氏女子通婚,女子則嫁於上邽夫家生黃帝。黃帝承襲有熊或少典(以父權計算世系)稱號,也叫有熊氏或少典氏(本書第43頁)。上述文字出自何處沒有記載,應是《炎帝志》一書作者們自己所論。這段文字頗為新奇,它回答了炎帝、黃帝是如何產生的這樣一個大問題,廓清了炎、黃二帝在產生問題上的糾葛。年代久遠,古史茫茫。我們今天很難說當時的情況就一定是如此。但這種推斷有其合理性,給了人們一種全新的認識,至少可備一說。炎帝部落是一個很大的部落,內中包函著許多的氏族,其中有的氏族在發展過程中又繁衍出新的氏族。對此,《炎帝志》一書也進行了疏理:留居寶雞地區的有:有邰氏、列山氏、萊氏、戲氏、殳氏等24個氏族(本書第5頁);而在《炎帝裔孫族》一節中,對共工、后土、夸父、封鉅、太岳等15個大的氏族的發展和繁衍情況進行清理(本書第48——52頁),使人們對炎帝部落的發展和龐大有清醒的認識。此外,《炎帝志》一書對炎帝的世系、炎帝的姓氏也都作了清理。據初步統計,從炎帝部落中繁衍出來的姓氏有典、橋、喬、姜、厲、烈、共、申、呂、乞、逢、方相、公羊等433個(本書第114——115頁)。人們要想了解某個姓氏是否與炎帝部落有關,一查便知分曉。第五、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炎帝史和炎帝文化的研究,一直是中華民族歷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其積澱已十分豐厚。近些年來,由於學術的繁榮,炎帝文化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進展。其主要有兩個方面:1、炎帝的發生地雖然有陝西寶雞、山西高平和湖北隨州三種不同的說法,但通過研究,絕大多數學者取得了共識:陝西寶雞地區是炎帝部落的發祥地,而其他的地方是炎帝部落遷徙的結果。這一共識的取得是非常重要的,它對於炎帝文化的研究,乃至中國史前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由於這一共識的確立,使我們對中國史前史的研究,對中華民族形成的研究,都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一些看似不清的問題,如果想到了這一點,可能會變得「豁然開朗」。這一共識仍將會對今後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2、文獻材料與考古材料互相參證、互相結合的問題上,邁開了可喜的一步。長期以來,在炎黃文化的研究中,文獻材料與考古材料如何結合,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那個時代的物質文化尚無文字記載,究竟哪一種文化是炎帝部落創造的?哪一種文化是黃帝部落或者別的部落創造的?人們不甚明白。在2007年寶雞召開炎帝文化討論會上,我提交了《炎帝部落早期圖騰初探》一文。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以下觀點: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中,出土有「人面魚紋」圖,這種圖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中也大量存在,它應當是半坡類型仰韶文化先民之圖騰;這種圖騰同《山海經》中氐人之「人面魚身」圖十分相似,有著前後相承的淵源關係,而氐人是炎帝部落後裔,那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先民也應屬於古代的炎帝部落;寶雞地區是半坡類型仰韶文化的發源地,而根據文獻記栽,寶雞地區也是炎帝部落的發祥地,二者在時間、地點和內涵上完全吻合。因此,半坡類型仰韶文化先民應屬於古代的炎帝部落。在炎黃文化的研究中,這是第一次將考古學文化與古代文獻對上號,找到了炎帝部落先民的物質文化載體。《炎帝志》一書,對該文觀點十分重視,在第31頁(《考古印證》)和第111頁(關於炎帝族的圖騰)都作了詳細引征。二、 炎帝文化研究中須要注意和解決的問題《炎帝志》一書的出版,是對以往炎帝文化研究的總結,同時又為今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歷史的研究是沒有窮盡的,炎帝文化研究中仍有不少的問題須要注意和解決。在看完《炎帝志》一書後,我想到了以下幾點:1、如何正確看待「炎帝」、「神農氏」之稱,究竟是「分」還是「合」的問題。在先秦和西漢的典籍中,「炎帝」和「神農氏」是分開的,真正把「炎帝」與「神農氏」合戶,視為一人的是東漢學者斑固和王符。斑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明確使用了「炎帝神農氏」之稱。王符在《潛夫論》中說:「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如今不少學者仍在「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的問題上進行爭辯。本書則提出:「炎、神既已合併,也有理可通,我們現今無必要也沒可能作硬性的分離。」(見本書第4頁)其實,「炎帝」、「神農氏」稱號的「合」與「分」,並不是問題的結症所在。問題的結症是,「炎帝」和「神農氏」是兩個不同類別的稱號:「炎帝」是「部落」的稱號;「神農氏」是「氏族」的稱號;「氏族」是隸屬於「部落」的,在一個「部落」中會有很多的「氏族」。明確了這層關係,其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炎帝部落中既然存有很多的氏族,那就有是哪個氏族首領來擔當部落首領的問題:如果是「彤魚氏」首領,則可稱「炎帝彤魚氏」;如果是「神龍(農)氏」首領,則可稱「炎帝神龍(農)氏」;如果是「烈山氏」首領,則可稱「炎帝烈山氏」。這裡根本不存在「炎帝」、「神龍(農)氏」是兩個人的問題,是要「分」還是要「合」的問題。以往史籍中單稱「炎帝」,是泛稱,是不知道(或不用指出)這位「炎帝」是出自哪個「氏族」;單稱「神龍(農)氏」,則是專指「神龍(農)氏」氏族首領,而不提他(或沒有必要提他)同時是部落首領;而連稱,則表明這位「炎帝」部落首領是出自哪個「氏族」。炎帝部落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其首領的位值也是要發生變化的。炎帝彤魚氏、炎帝神龍(農)氏、炎帝烈山氏應是炎帝部落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部落首領稱號。2、如何將考古材料與文獻材料相結合,仍是今後炎帝文化研究中須要重點突破的問題。炎帝文化的研究,離不開考古材料,這是不言而喻的。但真正做起來,仍十分困難。前面提到,將半坡類型仰韶文化先民視為炎帝部落,只是開了個頭,今後還有許多的事要做,還有許多的問題須要解決。例如:東遷的炎帝部落在山西高平,南遷的炎帝部落在湖北隨州,都停留過相當長的時間,是炎帝部落重要的據點和活動中心。此時的炎帝部落居民其文化面貌又是什麼樣?仍然是個未知數,仍須要我們去進行艱苦的探索,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3、炎黃文化的研究中,圖騰的研究不可小視,必須引起足夠的注意。有一種意見認為:「圖騰」一語是「外來」詞,在中國並不適用,有的學者甚至否認中國古代存在過「圖騰」,這是不妥的。在古代,尤其在沒有文字的時代,部落與部落之間,氏族與氏族之間,靠什麼相區別?靠的就是「圖騰」。這種「圖騰」在多數情況下(尤其在戰鬥情況下),多標於旗幟上,作為部落或氏族成員集合、團結的標誌。而在平時,「圖騰」又是部落或氏族成員崇拜的偶像、祭祀的象徵。在古代文獻中,不乏這種「圖騰」的記載。例如,《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了炎、黃阪泉之戰,黃帝「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此中熊羆等六種動物實際上就六個氏族的「圖騰」。又如,《澤州高平縣羊頭山清化寺碑》中云:「……此山炎帝之所居也,……記此靈奇,顯其神異。石類羊首,遂立為名。」這實際上披露了此時的炎帝神農氏是以「羊」為其「圖騰」的。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總之,「圖騰」的研究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果能夠正確的運用它,就很有可能在某些重大問題上取得突破。三、 結 語《炎帝志》一書已經出版並推向社會,這對於炎黃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研究,都是一種極大的推動。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連綿五千餘年,是世界古文化中的奇葩。而炎黃文化又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之源,炎帝文化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炎帝志》一書的出版與發行,對研究和弘揚中華文化,是一件「功德無量」之舉。炎帝所處的時代,是我們民族開初的時代,也是從狩獵文明走向農耕文明的時代,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革命——農業革命,就是發生在這個時代。「炎帝神龍(農)氏」則是這一革命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體(氏族和部落);他不是一代人,而是一個「歷史時代」。炎帝的創造和發明為什麼那麼多?因為,它不是一個人的發明,而是集中了炎帝部落一個「歷史時代」的發明。作為氏族或部落的首領的「炎帝」,帶領全部落和部落聯盟內其他氏族、部落,共同披荊斬棘,創造了古代的農業文明,為以後民族的形成,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來的人們將這一切,記載在「炎帝」的「功勞簿」上,應是「當之無愧」。炎帝文化和炎帝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今天,當我們全力以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炎帝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0年6月30日於北京華威里寓所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1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