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Oct 11, 14 14 57        

記得自己第一次參加半馬是在去年的十一月,睽違將近一年,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完成初馬,而且還是在應景的馬年 (兩者應該沒有甚麼關係)。

 

記得當初想挑戰全馬時,稍微上網看了一下World Marathon Majors,美國的有三個城市舉辦,分別是 這輩子不曉得有沒有實力參加的 波士頓馬拉松*、紐約馬拉松及芝加哥馬拉松,歐洲的則有英國倫敦馬拉松及德國柏林馬拉松,亞洲則是日本東京馬拉松。而舉辦的日期分別是二月的日本東京馬、四月的波馬及倫敦馬、九月底或十月初的柏林馬、十月的芝加哥馬,最後是十一月的紐約馬。就像網球公開賽從澳洲的墨爾本向西開跑,然後依序是法國紅土網球公開賽、英國溫布頓網球公開賽到最後的美國紐約US Open那樣,不過自己真的扯太遠了。

 

總之,除了聆聽慢跑社夥伴的參賽經驗,還看了一輪運動筆記及其他相關網誌後,覺得自己把初馬獻給芝加哥的原因如下:

 

1. 地緣關係

既然自己目前住在美東,當然沒理由繞個大半個地球到日本參加東京馬;考量工作上的假期,也不可能在開學中參加英國的倫敦馬或在學期初參加德國的柏林馬,如果真的參加了,這麼難得的機會沒有趁機停留一兩個星期也太過意不去了。最後剩下紐約及芝加哥,而紐約因為跟波士頓離得比較近,所以去拜訪的機會較多;相較於處於美國中西部,卻是集建築、設計、藝術、金融中心的繁華大城市,我卻一次也沒去過,因此抱著摸蛤仔兼洗褲 可以順便觀光的劉姥姥進大觀園心態,芝加哥暫得一票。

 

2. 氣候環境因素

參加全馬前,自己跑了三次半馬,分別是在麻州的紐頓市(Newton),由Nike主辦的臺北女子半馬及印第安那州的Fort Wayne市;參賽日期分別是美東要冷可以冷死人的十一月、臺北熱死人的六月初及在那兒都舒適的初秋來臨九月底。深黯半馬或全馬的較量不完全是看時間的長短,沒有說完賽時間比較短就比較快,完賽時間比較長就比較慢,雖然這字面上來說是這樣沒有錯,但氣候的濕度、熱度跟路徑規劃的顛頗也會影響跑步的成績。完賽時間較短比較快、完賽時間較長比較慢的說法應該較適合成立於參加同一場比賽來說。

而自己的第一次半馬跟第二次半馬的成績差距就差了半小時。半小時耶,都可以再跑一個5公里了。雖然芝加哥比紐約北邊很多,照理說應該也會比較冷,但仗著十月中應該還算風光旖旎的時候,楓葉都還不見得全落光;再加上參加過也是中西部的Fort Wayne市的半馬,覺得平坦的中西部真的是跑步的好地方,沒有上上下下的小坡度,所以芝加哥再得一票。

 

雖然報名芝馬的時候是在三月中,也是參加臺北女子半馬跟Fort Wayne市的半馬前,所以上述的文字以歸納的成分居多,當初參加紐約馬還是芝馬的心裡小磅秤的得票較多是取決於氣候因素;事後也證明這是剛好的明確決定,為甚麼說是剛好呢? 因為今年的紐約馬在十一月初舉行當天,是下著毛毛雨與傾盆大雨交替的早晨,那天波士頓也下著雨,在家看著電視轉播時,一方面替參賽者加油,另一方面也暗自慶幸自己選擇了芝馬參加。

 

3. 主辦單位的用心

據說,芝馬是最適合參加初馬的一個馬拉松,不僅地面平坦,主辦單位(芝加哥市政府跟Bank of America)攜手合作把路徑規劃得很詳盡,當天在跑時,也看到不少陪跑員陪伴身心障礙的跑友們,起跑當天也以這些跑友們為優先,雖然本來就應該以身體障礙的跑者為優先,但主辦單位願意把這當一回事,用心地規劃,見微知卓,就知道是個很人道的主辦單位,既然人道,就會有令人感動滿滿的部分。

芝馬的那個週末,芝加哥市中心的飯店也都有許多貼心的小舉動來歡迎這場賽事。例如: 在Check in時,櫃臺有許多芝加哥馬拉松的相關資訊,集合地點的Grand Park怎麼去,建議方式,告知參賽者可以在不同的地鐵站下車以分散人羣;到EXPO拿取跑步晶片條碼的接駁車班次及地點;為了芝馬,飯店免費延後check out的時間;甚至還有飯店以芝馬為主題製作房卡讓住宿者在退房時可以帶回家當紀念;還有參賽後有些飯店為了慶祝跑者完賽,飯店的大廳有免費的咖啡及水果供跑者飲用,感覺整座城市都投入這場賽事中。尤其EXPO真是龐大無比,可以額外來一篇。

重點是有一羣非常熱心的加油羣眾,不僅熱心,還很有創意,跑完這全程26.2miles就像欣賞一個動線流暢又唱作俱佳的投影片,事後回想都讓人不禁莞爾。

 

原本是想寫一下自己首次奪馬的小心得 (已補上 :D),沒想到序言就這樣佔了自己腦容量可以擠出的文字量了(驚!腦容量竟然這麼小~);自己的42.195公里就改天再來補一下參賽心得好了。

 

芝加哥馬拉松官網: http://www.chicagomaratho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