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20世紀文學(二)

20世紀前半期的現代主義文學

理解後簡答題

簡述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上有以下特點:

①現代派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它的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誕感。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

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係的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

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

藝術特徵的特點:

①象徵性。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誕性。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揉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荒誕形象具有特殊的概括力。 ③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

一象徵主義:

術語解釋 象徵主義

①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徵主義流行於①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② 象徵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徵:創造純粹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

③ 代表作家:瓦萊裏,裏爾克,龐德,葉芝和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國詩人瓦萊裏:《海濱墓園》

2、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

3、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4、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勃洛克:《十二個》(長詩) 意象派的代表(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

1、美國的龐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意象派詩歌的特點: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

隱逸派(象徵主義派生出來的另一個詩歌流派): 創始人:翁加雷蒂

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分別於1939年和197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二表現主義

術語解釋 表現主義

①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歐美文學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

② 表現主義一詞最早於當時巴黎舉辦的一個畫展上的一組油畫的總題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區別。

③ 表現主義的特徵: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徵和荒誕的手法。

④ 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臺,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奧地利的卡夫卡

戲劇的代表:美國的奧尼爾

奧尼爾的主要作品:

《瓊斯皇》: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

《毛猿》: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三意識流小說

術語解釋 意識流小說:

①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

② 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③ 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④ 代表作家是英國的喬伊斯和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伍爾芙:《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2、普魯斯特:

《追憶逝水年華》:以「我」對往事的追憶為主線,展示了「我」出生於富裕家庭卻精神空虛的庸俗生活。

3、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複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四未來主義:興起於義大利,創始人義大利的馬裏內蒂。

文學藝術的主題上:未來主義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等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讚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

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俄國: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法國: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五超現實主義

興起於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

六達達主義:

來自羅馬尼亞的法國詩人斯當 查拉為首的藝術小集體。

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艾呂雅

艾略特第一個創作階段

(第一首詩歌到1922年發表《荒原》前): 《一位女士的畫像》,《普魯弗洛克的情歌》

第二創作階段

(1922年《荒原》發表至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國國教前,即「荒原」階段): 《荒原》,《空心人》

第三創作階段

(即荒原後階段):《四個四重奏》 《荒原》(共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儀》:詩篇一開始便寫西方人雖死猶生的荒蕪景象。

第二章《弈棋》:詩人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以女性及其情慾為主體去展示西方文化墮落的景象。

第三章《火的佈道》(又譯《火誡》):寫男性及其情慾。

第四章《水裡的死亡》:以象徵情慾泛濫與死亡的」水」為主題意象。

第五章《雷霆的話》

理解後簡答題

簡述《荒原》的思想內容

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是詩人把他對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經過意識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戲劇色彩又富於啟示錄式的內心獨白。

①它以深刻的危機與超越意識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與出路,展示出一個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狀態。在沒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墮落為乾涸碎片,世界之夜已進入夜半,世界之夜瀰漫著黑暗。

②作者把他對現實的思索擴展為對歷史的透視,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與永恆性。詩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詩來震撼荒原人這個上帝缺席的現實,詩人之詩為我們傳來了上帝回返的訊息,如此,《荒原》也纔不是那種雖死猶生的絕望。荒原意識也就是危機意識,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來拯救荒原。

簡述《荒原》的藝術特徵:

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作為現代派詩歌的登峯造極之作,其藝術形式與表現特徵有其獨到之處。

①內心獨白的運用。

②廣泛地運用自由聯想。

③把詩中的人物放到戲劇化的場景中。

④詩人通過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無法或者無需表達的思想。

⑤情感的場面化和具體化,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觀對應物」效果。

⑥大量運用文學的與歷史的典故。

《荒原》中的題辭和各章標題,或者取自古希臘神話和宗教儀式,或者指向文學作品的故事,抱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卡夫卡 (奧地利)

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創作的小說主要有3部分:

①生前發表過的短篇小說:《判決》,《飢餓藝術家》,《變形記》:主人公格里高爾作品通過格里高爾的變形及變形後的遭遇及悲慘結局,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裡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係,表現了人的「異化」。

②生前沒有發表過的短篇小說:《地洞》整篇小說都是寫一隻人化了的動物的內心感受,它表現了小動物的恐懼心理和生存環境的非理性

③生前未發表過的3部長篇小說:(被稱為「孤獨三部曲」)

《美國》:(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小說在形式上受流浪漢小說的影響,用狄更斯的傳統敘述手法,揭示了西方社會的生存狀態。主人公卡爾。

《訴訟》:主人公銀行襄理K

《城堡》:表現了」卡夫卡式」小說的典型特徵。

術語解釋

卡夫卡式:

① 20世紀表現主義作家卡夫卡創造的藝術世界,人們稱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亞化」,「席勒式」,涵蓋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兩個方面,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

②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義學說,反映了世紀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

③「卡夫卡式」的藝術特色具體表現有:荒誕框架下的細節真實;怪誕;象徵;自傳色彩。

理解後簡答題

舉例說明「卡夫卡式」的藝術特色 簡述《城堡》的寓意

《城堡》是20世紀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創作的。

①《城堡》從人與人的關係表現人在荒誕世界中的生存狀態。主人公K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象徵,也現代人的命運的象徵,同時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寫照。

②「城堡」是權力的象徵,是國家統治機構的縮影,是神祕的異己力量的象徵。老百姓與國家之間,關係疏遠而對立,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龐大的官僚機構與大小官吏的阻撓下,小人物的起碼要求也無法滿足。

喬伊斯

愛爾蘭作家,20世紀現代派文學巨匠和意識流小說大師。

《都柏林人》:第一個短篇小說集

《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一部帶有自傳體性質的中篇小說,是喬伊斯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是他正式運用「意識流」手法創作的第一部小說,被認為是《尤利西斯》的前奏曲。首次採用自由聯想,內心獨白等意識流手法。主人公斯蒂芬

《為芬尼根守靈》:最後一部長篇小說

代表長篇:《尤利西斯》書名是從荷馬史詩《奧德賽》的主人公俄底修斯的拉丁文名幻化而來的。被認為是一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精神崩潰的史詩」,是「關於一個社會無可挽回的分崩離拆」。主人公廣告承攬員布魯姆是個平庸的資產階級市儈,斯蒂芬,莫莉三人的巧遇,構成了庸人主義,虛無主義和肉慾主義的三結合,而這種結合正是都柏林社會也是現代西方社會中人格破碎,庸俗猥瑣和精神崩潰的深刻寫照。

理解後簡答題

簡述《尤利西斯》的藝術特色

20世紀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創作的《尤利西斯》,被稱為是「意識流」的百科全書,它的發表標誌著作者意識流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它有如下特徵:

①作者採用荷馬史詩《奧德賽》情節平行的結構,反襯現代西方人的卑微,蒼白,渺小。

②作者拋棄了單向型意識流手法而將其發展為交錯型意識流。作品中三股意識流互相交織,在親情和家庭的焦點上匯合,構成一幅多彩的畫面,折射出都柏林社會的生活場景,表現出他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③內心獨白的系統運用。

④作品還運用平行類比和象徵的手法。

他以荷馬史詩《奧德賽》作為本小說總體結構的框架,並且把兩部史詩融為一體;天空中陰雲密佈,象徵著人類的種種罪惡。

⑤喬伊斯還運用了多種語言,還打破傳統的語法和句法的束縛,獨創了一些辭彙。

學完,記得簽到哦!

重大消息:

2018年文學考研必備資料《通關寶典+秒殺題集》發售啦!(點擊查看詳情~)

這份資料全國通用,幫助很多考研學子成功通關!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