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樣還是富養,這是個問題……正所謂富養的孩子日程滿 窮養的孩子自己玩。

文/芝士父母的芝老師

何謂“富”?何謂“窮”?

我閨蜜的婆婆,站“物質”派。她說,娃兒小時候不能缺錢,得長見識、多享受,這就是富養。長大了從出國,讓他們自己打工賺生活費,家裏有礦也要裝破產,也就是窮養。

我閨蜜是個追逐“有趣”靈魂的文藝少女。認爲夫妻倆用心關注,給孩子很多愛,就是富養。反之,對孩子漠不關心,缺少交流,就是窮養。

不同的定義,帶來了不同的看法。於是有人說富養好,富養的孩子自信開朗,不受誘惑,贏在起跑線。有人說窮養強,窮養的孩子勤儉能幹,吃苦耐勞,天將降大任。

從1990-1995年,賓夕凡尼亞大學社會學家拉魯研究了88個孩子,隨後跟蹤這些10年,觀察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窮養與富養的故事。

社會學家如何定義窮養vs富養?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曾經進到88個家有小學生的美國家庭裏,近距離觀察他們的育兒方式——有多近呢?

用拉魯的話說,就像“家裏的寵物狗”,家長和孩子們既自然放鬆,不介意研究者的存在,又允許研究者一直跟着他們。

這88個家庭裏,孩子有男有女,種族有黑有白。

拉魯近距離觀察的結論是,孩子性別和種族都不是決定因素,家長小時候經歷的養育方式也影響不大,真正影響育兒方式的是家長現在所處的階層——學歷和收入較高的中產家庭“富養”孩子。

學歷和收入一般的工人家庭以及打零工或失業吃救濟的貧困家庭,則“窮養”孩子。

富養也叫協作培養(concertedcultivation);

窮養則叫成就自然成長(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

比起富養,窮養更接近想象中“童年”應該有的樣子。

但爲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富養孩子,即使這些家長自己是窮養大的,曾經享受過閒暇的童年?因爲富養的孩子確實有優勢。

富養的孩子有優勢

被富養長大的,是一羣在起跑線上“搶跑”的孩子。

他們在上小學前就已經認得英文字母,能從一數到一百,會寫自己的名字。等上了學,他們能擠進快班,得到參加競賽的少數名額。

富養的孩子儘管壓力很大,但一旦他們嚐到甜頭——比如在考試或比賽中脫穎而出——還是會感激家長在背後提供的助力。

而且所有富養孩子的家長都知道,一旦孩子成功被某個牛校快班錄取,就如同踏入某條快車道,好處能持續好幾年。

富養的孩子從小習慣了和成年人平等對話,也從家長那學到了跟工作場所的其他成人打交道的辦法。

他們的詞彙量更大,更理解抽象概念,更懂得協商(來源於跟父母的頂嘴和討價還價),和專業人士或者權威人士打交道時更自如,能直視着對方的眼睛、堅定握手、流利對答。

他們能跟醫生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況,敢要求老師爲自己調整教學方法……管理機構大多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敢提要求的才能爭取到特殊待遇。

而富養孩子的這些舉動看似微小,卻能漸漸累積成巨大優勢,讓富養孩子在制度裏生活得如魚得水,更能讓人際互動向着有利自己的方向發展。

軟技能不是硬技術,但卻同樣是工作裏非常需要的技巧。

比如說,時間管理。由於日程太滿,不同的活動可能會出現時間衝突,因此,富養孩子早早就學會了按照輕重緩急來有序安排活動。

又比如說,富養的孩子參加樂隊、合唱隊、足球隊,能習得多種軟技能——在“被注視、被評價”的壓力下表現,和從未見過的對手合作或比賽,在有明確規定的團隊裏工作,堅持對自己隊友的責任,勝利時如何不失風度,失敗時如何咬牙堅持。

誰說窮養的孩子差?並不是!

這讓他們在面對權威機構時有種侷促感,而沒有理所當然的優越感和特權感,也不會期待別人特別照顧自己適應自己。這種特質可以說是優點也可以說是缺點,端看所處的環境是否讚賞。

他們更像“人的自然生長”,在家長劃定的界限內,他們不受束縛,按自己的興趣自由成長。相比之下,富養孩子更像一個家長精心策劃的項目。

這讓窮養的孩子沒有窒息感,更有機會探索自己的內心,更知道怎樣度過純屬自己的閒暇時光。

在未來的很多時候,這份感情帶來的精神安慰與物質幫助,能支持着他們度過難關,繼續堅持。

窮養孩子的這三個優勢,其實在人生裏也很重要。

問題在於,現在的社會主導機構不看重這些優勢,這就讓窮養孩子在標準化考試分數落後,簡歷看上去也不那麼光鮮靚麗。

首先我想說,這些家長真的盡力了。叫孩子起牀、洗臉、刷牙、吃飯、收拾書包、送他們上學、接他們回家、吃飯、洗頭、洗澡、換睡衣、在孩子生病時帶去看醫生……光這些工作就已經足夠累人。

工人和普通人家的生活中還有更多麻煩——他們的工作消耗更多體力,時間沒彈性,也不可能在家工作。

他們可能沒有車,這就讓接送孩子更耗時費力。他們家裏的冰箱壞了、洗衣機壞了,而且沒法簡簡單單地換臺新的。甚至要花更多時間去尋找或購買便宜貨。

總之,一切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對於他們都並非易事。

拿出更多資源和金錢,供孩子參與更多社會活動?不容易!

窮養的父母並不會把自己和那些富養的父母對比,而是更多地與身邊那些非常不靠譜的父母對比。比起那些“完全不養”、“時養時不養”、“瞎養亂養”、“親友家雲放養”,“窮養”就是這個環境裏的“相對富養”。

他們覺得,自己能負擔起孩子的衣食住行、學費、其他生活必需品,就已經很不容易,值得肯定了。

他們可能對專家不那麼信任,或者根本不關心現在流行的育兒建議,即使關心了也聽不太懂,即使聽懂了也沒有時間精力照做,甚至即使努力去按照建議裏做,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結果。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