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在養育孩子時,總是加諸自己的意志到孩子身上,頭腦裏充斥着各種標準和方法,忙着去改造和塑造心目中的理想小孩。雖然此情可以理解,但父母卻忘了最應該放在第一位的是眼前真實的孩子。

爲了得到肯定,孩子努力追求所謂的“優秀”,在這個過程中,內心真實的自我一點點被擠壓,又由於過於追求把某件事做得完美以符合外在既定的標準,免不了因爲害怕不被認可,而限制了自由地探索和表達。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很難獲得幸福。

今天推薦一部經典電影《搖滾校園》,看看一個落魄的成年人如何帶領孩子們進入一個全新且樂趣無窮的搖滾世界,並點燃“乖”小孩內心被壓抑許久的熱情。看完後,相信你也會被他們煥發的的生命力所深深地感染。

本文由藍橡樹綜合編輯整理。轉載需註明來源。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

一、

主人公杜威,是個常年混跡於地下音樂圈的搖滾樂吉他手和主唱,他的夢想是“用搖滾拯救世界”。

可年過三十,他不僅沒有取得音樂上的成功,還被自己組建的樂隊趕走,交不起房租,負債累累。

機緣巧合下,他接到了請室友代課的電話,爲了生計,他決定冒充室友,賺筆外快。

代課的地方,是一所享譽盛名的私立小學,學生都是依照必進常春藤大學的精英模式培養,他們在學校的唯一意義就是分數,不被允許喜歡學習之外的東西,更不能做出格的事。他們敏感而早熟,表面看來,也都像家長和老師所期望中的一樣乖巧。

而一心想混點兒工資的杜威,根本沒準備好好教書,第一天上課,就讓學生們自習了一整天,下課鈴響時,溜得比誰都快…

不會拼寫舍友的名字

搖滾混混杜威顯然跟這所學校格格不入,他原本打算趁上課之餘,招募新的樂隊成員,繼續開創他的搖滾事業。

沒想到,偶然的一堂音樂課,卻發現班裏的孩子很有音樂天分——勞倫斯的鋼琴技術行雲流水,傑克的吉他表演天賦極高,還有凱蒂的貝司也彈得十分酷帥......杜威突然意識到,他的搖滾夢即將實現了!

於是,本該給孩子們上地理和數學課的杜威,卻在黑板前講起了搖滾樂通史,還拿自己吃了灰的樂器教這些孩子成爲吉他手、貝斯手、鼓手,甚至爲整個班級團隊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搖滾校園”。

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日後要上“哈耶普”的小朋友居然很快被他忽悠成功,還對這支雜牌搖滾樂隊表現得格外積極。

因爲這些父母和老師眼中的乖小孩,內心一直以來其實是被壓抑的。有的孩子喜歡時尚,爸爸卻要求他必須喜歡橄欖球;有的孩子覺得孤獨,家長卻認爲她精神有問題;有的孩子的父母日理萬機,總是在講電話……

這些孩子從一出生,就被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所框定,而杜威卻發掘了他們“學習好”以外的價值。

二、

爲了讓每個孩子都有參與感,他採用分工合作,幫助學生們找準自己的定位,例如,讓鋼琴手弗蘭克彈電子琴,讓後進生瓊斯打鼓,讓技術宅用電腦設計舞臺燈光,讓大塊頭負責安保......

甚至班上那個最一板一眼的小女生,看起來和搖滾完全不搭界,杜威卻讓她做樂隊經理,監督所有人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條。

而且,他是唯一一個會問他們“你們有什麼憤怒的事情”的老師,然後把他們的心裏話變成搖滾唱出來。

這些一絲不苟的小精英們,從來不敢反抗父母老師的冷漠嚴苛,但杜威用搖滾樂告訴他們,對於壓迫着你的東西,也可以鼓起勇氣說“不”,還可以將憤怒在搖滾中釋放。

組建樂隊的過程,也是杜威和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他用他始終堅持的搖滾精神(反抗權威),以及他對音樂頗有建樹的造詣,教給了孩子們很多傳統的學校教育不會告訴他們的事。

當鍵盤手覺得自己不夠酷,杜威告訴他不用在意他人眼光,只要成爲自己心目中的頂尖人物就行。

當和聲覺得自己太胖沒有資格站上舞臺展示自己時,他便以自己爲例,告訴孩子胖不僅不是錯誤,並且一點都不重要,“因爲我胖得性感”。

可以說是相當自信了

死氣沉沉的教條主義和規則被逐一打破,保守和循規蹈矩的課堂分分鐘變成了大型搖滾現場。這個一直以來的失敗者,忽然發現他的生命中充滿魔法。而他的自由熱情和音樂天分也很快對那些小大人們產生了影響。

他們開始變得生氣勃勃,同時開始審視自己,去認真探究自己不被學校鼓勵的另外一面,並且考慮一些盛大灼熱的夢想。

無論是杜威,還是孩子們,都在樂團逐漸成型的過程中得到了成長。

杜威最終把他們組成了一支真正的搖滾樂隊,並準備帶他們去參加“樂隊大戰”的比賽。

然而就在這時,事情卻敗露了。

離經叛道的杜威和搖滾,引發了家長的強烈不滿。

在聽聞自己的孩子被帶去參加比賽時——

但,當他們看到自己孩子魅力四射的表演時——

家長們從震怒轉爲驚訝和感動。原來,當自己孩子做喜歡的事情時,整個人都是閃閃發光的!

正如杜威在家長會上對家長所道出的、他們一直沒發現,或者說懶於去發現的事實:你們爲什麼總是對自己的孩子不滿意?在我的搖滾樂隊裏他們簡直太厲害了好嗎!

最後,樂隊雖然沒有獲得第一名,卻獲得了全場高呼的掌聲。

三、

影片最後,杜威成了學校的課外老師,專門指導樂隊。他終於實現了給人們帶來精彩表演的夢想,也用自己的熱情點燃了一批具有音樂才華的學生。

杜威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僅因爲他對音樂充滿了熱情,更因爲他從內心相信這些孩子的能力。也正是這兩點慢慢地打動了孩子們。孩子是教育者的鏡子,想要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教育者要首先成爲這樣的人。

在《搖滾學校》裏,杜威從不教孩子們拿搖滾樂泡妞或是沽名釣譽。

他讓孩子們通過搖滾抵達的“叛逆”,不是故意破壞與作惡,而是面對乏味生活時不讓心靈甘於沉寂的勇氣,是表達自我、追求自由的吶喊。

從小到大,多少中國的孩子都是在“你應該”和“你不該”的訓斥聲中長大,總有家長或老師用蠻橫的姿態,試圖從外部表現定義一個孩子。

當人們爲電影中那些勇敢的學生叫好,其實也是在尋回一部分丟失的自己。

教育不是爲社會機器塑造一個合適的螺絲釘。教育應該是傾聽孩子的聲音,幫助他成爲他自己,幫助他在未來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而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在養育孩子時,總是加諸自己的意志到孩子身上,頭腦裏充斥着各種標準和方法,忙着去改造和塑造心目中的理想小孩。雖然此情可以理解,但父母卻忘了最應該放在第一位的是眼前真實的孩子。

爲了得到肯定,孩子努力追求所謂的“優秀”,在這個過程中,內心真實的自我一點點被擠壓,又由於過於追求把某件事做得完美以符合外在既定的標準,免不了因爲害怕不被認可,而限制了自由地探索和表達。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很難獲得幸福。

只有孩子的獨特性被成人接納,真實的自己被成人看到,孩子纔可能看到並與真實的自己和諧相處,自由的心靈纔可能綻放出創造的美麗花朵。

當然,除了孩子,作爲成年人的我們,看完影片後,也要學會在日常生活裏給自己減壓,找到合適的出口釋放自己,這樣才不至於活得太壓抑。

意猶未盡

........................................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