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2 16:40:42)

轉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7326d90100go5s.htmlFive Paradigmsin the Language of Modern Architecture朱亦民現代主義建築是二十世紀影響最廣泛的建築運動,其基本價值觀和藝術語言構成今天人類建造環境設計的基礎。迄今為至,各種當代建築思潮無不是對現代主義建築或修正、或揚棄、或針鋒相對的反應。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現代主義的形式語言仍將是建築學專業的基本參照系和出發點。本文試圖對現代主義建築中形式語言的基本範型進行概括性的總結。眾所周知,十八世紀中葉的啟蒙運動和十九世紀初完成的工業革命導致了歐洲文明和社會生活全面的革命性的變化。古典藝術語言和原則不僅無法應對和處理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和現象,而且其存在的社會根基和價值基礎也被顛覆。現代主義作為一種包括了建築、繪畫、雕刻和文學、音樂等各藝術領域的全方位的變革,正是建立在試圖認識和駕馭這種複雜局面並重新獲得藝術語言的現實基礎和合法性的努力之上①。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文雖然主要對現代主義的形式語言進行討論,但對於現代主義的理解並不僅僅侷限於一種風格,而是現代化進程中的與經濟、政治和社會條件密切相關的意識形態。因此本文討論的對象包括了所有具有現代意識或在現代意識的基礎上運用各種形式的建築活動和建築師的作品②。而對其藝術語言進行歸納和分析,也就是在歷史的框架中透視現代主義與社會、文化和技術諸方面的關係。從形式語言的角度看,構成現代主義建築的形式基本要素或範型可以歸納為以下五種:1、構成的形態;2、多米諾結構;3、紀念性物體;4、帕拉第奧主義;5、現成品與拼貼。其中前兩種是建築範型調整和適應新技術條件下的現代生產邏輯和體系的結果。第三和第四種範型顯現了現代建築與古典傳統之間以相互矛盾和否定的形式達成的連續性與內在聯繫。最後一種反映了現代主義試圖同化和吸收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帶來的混亂和變化的努力以及現代主義先鋒派對藝術與社會之間關係的重新認識。1、構成的形態(Compositional Form)以非對稱的形態取代古典建築的靜態、對稱的構圖是現代建築藝術語言形成的標誌,也是現代設計的基石。構成的形態是其中最具開創意義和基礎性的語言,這種語言發端於荷蘭風格派。在討論構成的形式以及現代主義形式語言中的非對稱性這個基本特徵的時候,必須指出它和十九世紀之後西方文明總體發展狀態的關聯。啟蒙運動的科學理性對宗教矇昧的顛覆以及工業革命所導致的新的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對立、衝突,社會與文化之間的日益分裂瓦解了西方傳統文明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形成一個處於不斷變化中的世界,使人和社會之間處於持續的緊張和對立之中。現代主義藝術語言中的非對稱性正是對這種現實狀況的反應和把握。與這種變化相對應,在藝術領域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最初的十年發生了一個價值重心的轉移,即從尊崇和師法自然的浪漫主義和強調主觀世界創造性的個人主義轉向追求科學理性及社會與個人、技術文明與文化創造之間的平衡,具體地表現為從印象派向後期印象派、表現主義和未來主義的轉變。風格派是這一轉變中最具決定性和創新意義的一步③。

1. 蒙德里安,紅黃藍構圖,1921風格派繪畫的基本語言建立在超越個人化的主觀想像和對自然形式的模仿,塑造一種新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意識和繪畫形式的信念上④。最具代表性的風格派創始人之一蒙德里安的抽象繪畫採用原色和幾何圖形,排除掉客觀世界和對具體事物的表現(圖1)。這種純粹抽象的繪畫形式拒絕了所有與歷史相關聯的符號和自然形態的再現,成為自我參考和自足的系統。這一點與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和生產體系的理性是一致的。

2. 蒙德里安,色塊構圖,1917

3. 杜伊斯堡,俄羅斯舞蹈的韻律,1918

4. 杜伊斯堡,反建造,1924

5. 賴特,羅比住宅外觀,1908-1910

6. 賴特,羅比住宅一層平面,1908-1910蒙德里安和杜伊斯堡(Doesburg)的充滿了動感的抽象畫,其圖像特徵直接表達了現代社會的整體性的喪失和非穩定性(圖2、3)。當它轉換為三維的空間語言的時候就成為一種動態的無中心的空間體系,造成流動和空透的效果(圖4)。這是與古典藝術經驗徹底的決裂(風格派的建築設計常常不能用傳統的透視圖來表現,而只能用軸測圖)。現代建築理論的主要作者基迪恩在他的《空間·時間與建築》一書中把現代建築空間的基本特徵總結為「穿透性」(Interpenetration),這一點集中地表現在風格派的建築空間中。從風格派建築形成的歷史看還必須指出賴特的關鍵性的影響。賴特的作品在1910年前後被介紹到歐洲,並對風格派的建築師產生了影響。在賴特的受新藝術運動影響的獨立式住宅設計中有一種屬於現代的非對稱和流動的空間特徵。在他所設計的羅比住宅中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圖5、6)。這個住宅的外觀雖然呈現出某種程度的對稱性,但在體量的組合上卻表現出了動態和靈活性。如果把附加的裝飾去掉,羅比住宅的平面與風格派建築在基本類型上是一致的。

7. 密斯,磚住宅方案,透視及平面,1923

8. 密斯,李伯克內西和盧森堡紀念碑,柏林,1926

9. 密斯,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巴塞羅那,1928

10.索托·德·穆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阿爾卡內納住宅,葡萄牙,1987-1992風格派的設計思想和賴特的建築實踐留給現代建築的另一份遺產體現在密斯的作品當中。密斯在一次大戰後由古典主義轉向現代主義,他所設計的磚住宅(圖7)和盧森堡與李卜克內西紀念碑(圖8)無疑採用了風格派的構成的設計語言。他在1928年設計的巴賽羅納博覽會德國館,被認為是體現了現代主義空間觀唸的經典(圖9)。塔夫裏在《建築與烏託邦》一書中認為風格派的目標是用形式和秩序來控制技術所導致的混亂,用打破整體性的造型,回到基本元素的方式從機器文明所造成的貧乏中發掘新的精神和豐富性⑤。構成的形態作為其形式語言和核心在藝術上抓住了現代社會的普遍狀態和心理,即現代技術所帶來的變化、生存的不穩定感和消除了傳統場所確定性之後的無場所感,通過一種解構性的手法獲得了藝術形式合法性,成為現代建築中的基本範型。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在當代建築師的設計中看到它的原則和形式的運用(圖10)。

11. 柯布西耶,多米諾結構,19142、多米諾結構(Dom-Ino Frame)多米諾結構是一種柱板(暗梁)承重體系,柯布西耶在1914年首先明確提出了這一概念(圖11)。這種三維立體的形態是對現代技術和材料下的新形式語言的總結和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所形成空間形態的高度概括。它構成了迄今為止在建築設計中最廣泛運用的基本單元。

12.柯布西耶,自由平面

13. 柯布西耶,迦太基別墅剖面及室內透視,1929多米諾結構在空間概念上與構成的形態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因為有規律的重複性的柱的排列限定了重複性的內部空間,形成一種均質性。而在構成的形態中,在空間形態上出現了一種分裂的、異質性的甚至可能是迷宮般幽閉恐怖的效果。為了打破這種均質性,柯布西耶的做法是引入自由流動的牆體,運用內部的牆體幹擾結構性空間的重複性,由此形成了他所總結的新建築形式五個要點中的自由平面(圖12)。在伽太基別墅中他還試圖用錯層的方法打破空間的單調性和均質柱網結構的導地位(圖13)。

14. 庫哈斯,朱西奧大學圖書館競賽,巴黎,1992多米諾結構在理論上可以容納任何功能。由於其均質性它完全順應現代工業的標準化和大批量製造的原則,它體現了理性對自然的征服和生產對人的控制,因而迄今為止建築師仍然一方面利用這種體系設計建造各種類型的建築和空間,另一方面又與這種空間範型進行鬥爭(圖14)。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仍然是建築師的基本工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