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鋼筋工程量計算規則

1、鋼筋工程,應區別現澆、預製構件、不同鋼種和規格,分別按設計長度乘以單位重量,以噸計算。

2、計算鋼筋工程量時,設計已規定鋼筋塔接長度的,按規定塔接長度計算;設計未規定塔接長度的,已包括在鋼筋的損耗率之內,不另計算塔接長度。鋼筋電渣壓力焊接、套筒擠壓等接頭,以個計算。

各類鋼筋計算長度的確定

鋼筋長=構件長-保護層*2+彎勾長*2+彎起鋼筋增加值(△L)*2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

受力鋼筋

的保護層,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不應小於受力鋼筋直徑,並應符合下表要求:

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

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見下表:

附註:

①基礎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35㎜,無墊層

時不應小於70㎜;

②板牆殼中的分布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表中相應數值減10㎜,且不應小於10㎜;樑柱中的箍筋和構造筋的保護層不應小於15㎜.

2. 箍筋的彎勾長度:

平鉤( 180 °) 6.25d ;

直鉤( 90 °) 3.5d ;

斜鉤( 135 °) 4.9d

3. 彎起鋼筋增加長度:

30 °: 0.268H0;

45 °: 0.41H0;

60 °: 0.585H0

4. 箍筋長度:

封閉方箍 箍筋長度=2*(長+寬)+20d

或=構件截面外邊周長-8倍保護層厚+27.8d

⑶ 箍筋根數的確定: N= (構件長 - 保護層) / 間距 +1

二 各種構件鋼筋計算方法

基礎

(一) 條形基礎

1、橫向受力鋼筋的直徑,一般為6~16mm;間距為120—250mm。

2、縱向分布鋼筋的直徑,一般為5~6mm;間距為250~350mm。

3、條形基礎的寬度B≥1600mm時,橫向受力鋼筋的長度可減至0.9B,交錯布置,如圖2-3示。

(二)獨立基礎

1、獨立基礎系雙向受力,其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為100~200mm。沿短邊方向的受力鋼筋一般置於長邊受力鋼筋的上面。當基礎邊長B≥3000mm時(除基礎支承在樁上外),受力鋼筋的長度可減為0.9B交錯布置。

2、現澆柱下獨立基礎的插筋直徑、根數和間距應與柱中鋼筋相同,下端宜做成直彎鉤,放在基礎的鋼筋網上,如圖2-5示。當基礎高度較大時,僅四角插筋伸至基底。插筋的箍筋與柱中箍筋相同,基礎內設置二個。

梁的平法標註

● 梁的平面注寫包括集中標註與原位標註,集中標註表達梁的通用數值,原位標註表達梁的特殊數值。

●集中標註包括梁編號、梁截面尺寸、箍筋、通長筋或架立筋配置、梁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配置、梁頂面標高高差(該項為選注)。

●原位標註內容包括梁支座上部縱筋(該部位含通長筋在內所有縱筋)、梁下部縱筋、附加箍筋或吊筋、集中標註不適合於某跨時標註的數值。

集中標註表示:框架梁KL1,3跨,一端有懸挑,截面為300*600;箍筋為I級鋼筋,直徑8,加密區間距為100,非加密區間距為200 ,均為兩肢箍;上部通長筋為2根直徑22的二級鋼;

原位標註表示:支座1上部縱筋為4根直徑22的二級鋼,支座2兩邊上部縱筋為6根直徑22的二級鋼分兩排,上一排為4根,下一排為2根;第一跨跨距3600,下部縱筋為3根直徑18的二級鋼,全部伸入支座,;第二跨跨距5800,下部縱筋為4根直徑18的二級鋼,全部伸入支座;以後類推。

梁的平法鋼筋工程量計算

1)平法樓層框架梁常見的鋼筋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長L=各跨長之和—左右支座內側寬+錨固長度+搭接長度

錨固長度取值:

當支座寬度—保護層大於等於LaE且大於等於0.5hc+5d時,錨固長度=max(LaE,0.5hc+5d);

當支座寬度—保護層<LaE時,錨固長度=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說明:hc為柱寬,d為鋼筋直徑。

端支座負筋:

上排鋼筋長L=Ln/3+錨固長度

下排鋼筋長L=Ln/4+錨固長度

說明:為梁凈跨長,錨固長度同上部貫通筋。

中間支座負筋:

上排鋼筋長L=2﹡(Ln/3)+支座長度

下排鋼筋長L=2﹡(Ln/4)+支座長度

架力筋:

架力筋長L=(Ln/3)+2*搭接長度(可按2*150mm計算)

下部鋼筋:

下部鋼筋長= [凈跨長+2*錨固長度(或0.5h+5d)]

下部貫通筋:

下部貫通筋長L=各跨長之和—左支座內側寬—右支座內側寬+錨固長度+搭接長度

梁側面鋼筋:

梁側面鋼筋長L=各跨長之和—左支座內側寬—右支座內側寬+錨固長度+搭接長度

j. 箍筋:

箍筋長度L=2*(梁高—2*保護層+梁寬—2*保護層)+2*11.9d+4d

箍筋根數n=2*[加密區長度—50/加密區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

手工計算結果如下:

上部通長筋2b22:

L=各跨長之和+懸樑跨長+左支座左半寬-2*BHC+max(Lae-支座寬+BHC,15d)+12d =3600+5800+3600+2800+200-2*25+35*22-400+25+12*22 =15950+395+264

支座1右端上部一排筋2b22:

L=Ln/3(Ln為凈跨值)+支座寬-BHC+ max(Lae-支座寬+BHC,15d)

= (3600-200*2)/3+400-25+35*22-400+25 =1442+395

支座2兩端上部一排筋2b22:

L=Ln(支座兩邊較大一跨的凈跨值)/3+支座+Ln/3

= (5800-200*2)/3+400+ (5800-200*2)/3 = 4000

支座2兩端上部二排筋2b22:

L=Ln(支座兩邊較大一跨的凈跨值)/4+支座+Ln/4 =(5800-200*2)/4+400+(5800-200*2)/4 =3100

支座3兩端上部一排筋2b22:

L=Ln(支座兩邊較大一跨的凈跨值)/3+支座+Ln/3

= (5800-200*2)/3+400+ (5800-200*2)/3 = 4000

支座3兩端上部二排筋2b22:

L=Ln(支座兩邊較大一跨的凈跨值)/4+支座+Ln/4 =(5800-200*2)/4+400+(5800-200*2)/4=3100

支座4兩端上部一排筋2b22:

L=Ln/3(Ln為凈跨值)+支座寬+懸樑長-BHC

= (3600-200*2)/3+400+2800-200-25 = 4042

箍筋尺寸: L1=300-2*25+2*8=266 L2=600-2*25+2*8=566

箍筋根數計算:

第一跨箍筋根數:

N=2*Round(1.5Hb-50)/間距+Round(Ln-2*1.5*Hb)/間距+1 =2*Round[(1.5*600-50)/100]+Round[(3600-400-2*1.5*600)/200]+1=2*9+7+1=26根

第二跨箍筋根數:

N=2*Round[(1.5*600-50)/100]+[Round(5800-400-2*1.5*600)/200]+1

=2*9+18+1=37根

第三跨箍筋根數:(同第一跨 ) N=26根

右懸樑箍筋根數:N=Round[(2800-200-2*50)/100] +1 =26根

總根數:N=26+37+26+26=115根

柱的鋼筋

柱是承受壓力和彎矩的構件,一般分為縱向鋼筋與箍筋。柱中縱向鋼筋用來幫助混凝土承受壓力,箍筋能陰止混凝土的橫向變形,且稍能提高混凝土抗壓強度,還可以使縱向鋼筋定位,組成鋼筋骨架。

一、柱縱向受力鋼筋

1、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不宜小於12mm,不少於4根,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於5%;圓柱中縱向鋼筋宜沿周邊均勻布置,根數產宜少於8根,且不應少於6根。

(2)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凈間距不應小於50mm;對水平澆築的預製柱,其縱向鋼筋的最小凈間距可按梁的有關規定取用。

(3)在偏心受壓柱中,垂直於彎矩作用平面的側面上的縱向受力鋼筋以及軸心受壓柱中各邊的縱向受力鋼筋,其中距不宜大於300mm。

(4)當偏心受壓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時,在柱的側面上應設置直徑為10-16mm的縱向構造鋼筋,並相應設置複合箍筋或拉筋。

2、現澆柱中縱向鋼筋的接頭,應優先採用焊接或機械連接。接頭宜設置在柱的彎矩較小區段,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柱每邊鋼筋不多於4根時,可在一個水平面上連接,如圖a;柱每邊鋼筋5~8根時,可在二個水平面上連接。

(2)下柱伸入上柱搭接鋼筋的根數及直徑,應滿足上柱受力的要求;當上下柱內鋼筋直徑不同時,搭接長度應按上柱內鋼筋直徑計算。

(3)下柱伸入上柱的鋼筋折角不大於1:6時,下柱鋼筋可不切斷而彎伸至上柱搭接,如圖b;當折角大於1:6時,應設置插筋,如圖c或將上柱鋼筋錨在下柱內,如圖d。

說明:

(a)上下柱鋼筋搭接

(b)下柱鋼筋彎折身入上柱

(c)加插筋搭接

(d)上柱鋼筋伸入下柱

3、頂層柱中縱向鋼筋的錨固,應符合下列規定:

(1)頂層中間節點的柱縱向鋼筋及頂層端節點的內側柱縱向鋼筋可用直線方式錨入頂層節點,其自梁底標高算起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La,且柱縱向鋼筋必須伸至柱頂。當頂層節點處梁截面高度不足時,柱縱向鋼筋應伸至柱頂並向節點內水平彎折,如圖a;當柱頂有現澆板且板厚不小於8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於C20時,柱縱向鋼筋也可向外彎折,如圖b。彎折後的水平投影長度不宜小於12d(d為縱向鋼筋直徑)。

頂層柱中縱向鋼筋的錨固

說明:

(a)柱縱向鋼筋向內彎折

(b)柱縱向鋼筋向外彎

(2)框架頂層端節點處,可將柱外側縱向鋼筋的相應部分彎人梁內作樑上部縱向鋼筋使用,如圖a,共搭接長度不應小於1.5La;其中,伸入梁內的外側縱向鋼筋截面面積不宜小於外側縱向鋼筋全部截面面積的65%。梁寬範圍以外的柱外側縱向鋼筋宜沿節點頂部伸至柱內邊,並向下彎折不小於8d後截斷;當柱縱向鋼筋位於柱頂第二層時,可不向下彎折。當有現澆板且板厚不小於8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於C20時,梁寬範圍以外的縱向鋼筋可伸入現澆板內,其長度與伸入梁內的柱縱向鋼筋相同。

說明:(a)柱外側縱向鋼筋彎人梁內作樑上部縱向鋼筋用

(3)框架梁頂節點處,也可將樑上部縱向鋼筋彎入柱內與柱外側縱向鋼筋搭接,如圖b,其搭接長度豎直段不應小於1.7La。當樑上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大於1.2%時,彎入柱外側的樑上部縱向鋼筋應滿足以上規定的搭接長度,且宜分兩批截斷,其截斷點之間的距離不宜小於20d(d為樑上部縱向鋼筋直徑)。柱外側縱向鋼筋伸至柱頂後宜向節點內水平彎折,彎折段的水平投影長度不宜小於12d(d為柱外側縱向鋼筋直徑)。

說明:(b)樑上部縱向鋼筋彎入柱內與柱外側縱向鋼筋搭接

二、柱箍筋

1、柱及其他受壓構件中的周邊箍筋應做成封閉式;對圓柱中的箍筋,搭接長度不應小於錨固長度La,且末端應做成135度彎鉤,彎鉤末段平直段長度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5倍。

2、箍筋間距不應大於400mm及構件截面的短邊尺寸,在綁紮的骨架中不應大於15d( 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在焊接的骨架中不應大於20d。

3、箍筋直徑不應小於d/4,且不應小於6mm(d為縱向鋼筋的最大直徑)。

說明:

(a)方柱箍筋

(b)(c)方柱複合箍筋

(d)(e)矩形柱複合箍筋

(f)圓柱箍筋

(g)圓柱複合箍筋

4、當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大於2%時,箍筋直徑不應小於8mm,間距不應大於縱向受力鋼筋最小直徑的10倍;且不應大於200mm;箍筋末端應做成135度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閉環式。

5、當柱截面短邊尺寸大於400mm且各邊縱向鋼筋多於3根時,或當柱截面短邊尺寸不大於400mm但各邊縱向鋼筋多於4根時,應設置複合箍筋,如圖。

6、柱中縱向受力鋼筋搭接長度內的箍筋間距應符合「鋼筋連接」的規定。

說明:

(a)方柱箍筋

(b)(c)方柱複合箍筋

(d)(e)矩形柱複合箍筋

(f)圓柱箍筋

(g)圓柱複合箍筋

平法柱鋼筋計算

1.基礎部分鋼筋計算

基礎插筋L=基礎高度—保護層+基礎彎折a(大於等於150)+基礎鋼筋外露長度Hn/3(Hn指樓層凈高)+搭接長度(焊接時為0)

2.首層柱鋼筋計算:

柱縱筋長度=首層層高—基礎柱鋼筋外露長度Hn/3+本柱層鋼筋外露長度max(大於等於 Hn/6,大於等於500,大於等於柱截面長邊尺寸)+搭接長度(焊接時為0)

3.中間柱鋼筋計算:

柱縱筋長L=本層層高—下層柱鋼筋外露長度max(大於等於Hn/6,大於等於500,大於等於柱截面長邊尺寸)+本柱層鋼筋外露長度max(大於等於 Hn/6,大於等於500,大於等於柱截面長邊尺寸)+搭接長度(焊接時為0)

4.頂層柱鋼筋計算:

柱縱筋長L=本層層高—下層柱鋼筋外露長度max(大於等於Hn/6,大於等於500,大於等於柱截面長邊尺寸)—屋頂節點梁高+錨固長度

錨固長度確定分為三種:

當為中柱時,直錨長度<LaE時,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的直錨長度(即伸入梁內的長度)不<LaE時,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當為邊柱時,邊柱鋼筋分2根外側錨固和2根內側錨固。外側鋼筋錨固大於等於1.5LaE,內側鋼筋錨固同中柱縱筋錨固。

當為角柱時,角柱鋼筋分3根外側和1根內側錨固。

5.柱箍筋計算:

a.柱箍筋根數計算:

基礎層柱箍筋根數N=在基礎內布置間距不少於500且不少於兩道矩形封閉非複合箍底層柱箍筋

根數N=(底層柱根部加密區高度/加密區間距)+1+(底層柱上部加密區高度/加密區間距)+1+(底層柱中間非加密區高度/非加密區間距)-1

樓層或頂層柱箍筋根數N=(下部加密區高度+上部加密區高度)/加密區間距)+2+(柱中間非加密區高度/非加密區間距)-1

三、實例

平法柱配筋計算

柱鋼筋主要分為縱筋和箍筋。

柱縱筋分角筋、截面b邊中部筋和h邊中部筋;相鄰柱縱向鋼筋連接接頭要相互錯開;在同一截面內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應大於50%;柱縱筋連接方式包括綁紮搭接、機械連接和焊接連接。

柱箍筋按鋼筋級別、直徑、間距注寫,當為抗震時用斜線「/」

區分柱端箍筋加密區與柱身非加密區內箍筋不同間距。如柱全高

為一種間距時則不用「/」;圓柱採用螺旋箍筋時需在箍筋前加「L」

注:KZ1為邊柱,C25砼, 三級抗震,採用焊接連接,主筋在基礎內水平彎折為200, 基礎箍筋2根,主筋的交錯位置、箍筋的加密位置及長度按「03G101-1規範」計算 。

手工計算結果如下:

考慮相鄰縱筋連接接頭需錯開,縱筋要分兩部分計算:

基礎部分:

6b25:

L1=底部彎折+基礎高+基礎頂面到上層接頭的距離(滿足>=Hn/3) =200+(1000-100)+(3200-500)/3 =200+1800

6b25:

L2=底部彎折+基礎高+基礎頂面到上層接頭的距離+縱筋交錯距離

=200+(1000-100)+(3200-500)/3+Max(35d,500)

=200+2675

一層:

12b25: L1=L2=層高-基礎頂面距接頭距離+上層樓面距接頭距離

=3200-Hn/3+Max(Hn/6,Hc,500)

=3200-900+5=2850

二層:

12b25: L1=L2=層高-本層樓面距接頭距離+上層樓面距接頭距離

=3200-ax(Hn/6,Hc,500)+Max(Hn/6,Hc,500)

=3200-550+550=3200

三層:

12b25: L1=L2=層高-本層樓面距接頭距離+上層樓面距接頭距離

=3200-ax(Hn/6,Hc,500)+Max(Hn/6,Hc,500)

=3200-550+550=3200

頂層:

2b25: L1=層高-本層樓面距接頭距離-梁高+柱頭部分

=3200-Max(Hn/6,Hc,500)-500+Hb-BHC +1.5Lae-(Hb-BHC))

=3200 –550-500+ (500-30)+1.5*35*25-(500-30)

=2620+843

2b25: L2=層高-(本層樓面距接頭距離+本層相鄰縱筋交錯距離) -梁高+柱頭

=3200-(Max(Hn/6,Hc,500+Max(35d,500))-500+Hb-BHC +1.5Lae-(Hb-BHC))

=3200-(550+35*25)-500+(500-30)+1.5*35*25-(500-30)

=1745 +843

柱內側縱筋8b25:

4b25: L1=層高-本層樓面距接頭距離-梁高+柱頭部分

=3200-Max(Hn/6,Hc,500)-500 + Hb-BHC +12d

=3200-550-500 +500-30+12*25

=2620+300

4b25: L2=層高-(本層樓面距接頭距離+本層相鄰縱筋交錯距離) -梁高+柱頭

=3200-(Max(Hn/6,Hc,500) +Max(35d,500))-500 + Hb-BHC +12d

=3200-(550+35*25)-500+(500-30)+12*25

=1745 +300

箍筋計算

B邊 550-2*30+2*8=506

H邊 550-2*30+2*8=506

箍筋根數:

一層:加密區長度 = Hn/3+Hb+max(柱長邊尺寸,Hn/6,500)

=(3200-500)/3+500+550=1950

非加密區長度=Hn- 加密區長度=(3200-500)-1950=750

N=Round(1950/100)+Round(750/200)+1=25

二層:加密區長度 =2*max(柱長邊尺寸,Hn/6,500) +Hb

=2*550+500=1600

非加密區長度=Hn- 加密區長度=(3200-500)-1600=1100

N=Round(1600/100)+Round(1100/200)+1=23

三、四層同二層

總根數:N=2+25+23*3=96根

小結

1、各種柱鋼筋工程量計算,首先應該把圖紙讀透,其次根據平法圖集規定嚴格計算。

2、理論聯繫實際,掌握計算柱鋼筋工程量的方法步驟。

剪力牆的鋼筋

現澆鋼筋 混凝土剪 力牆常用於剪 力牆結構及框加工一般剪力牆結構中,它除了承受結構自重和樓面活荷載處,還承受由風或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載。其配筋構造要求如下:

1、鋼筋混凝土剪力牆水平及豎向分布鋼筋的直徑不應小於8mm,間距不應大於300mm。

2、厚度大於160mm的剪力牆應配置雙排分布鋼筋網;結構中重要部位的剪力牆,當其厚度不大於160mm時,也宜配置雙排分布鋼筋網。雙排分布鋼筋網應沿牆的兩個側面布置,且應採用拉筋連繫;拉筋直徑不宜小於6mm,間距不宜大於的600mm。

3、剪力牆水平分布鋼筋的搭接長度不應小於1.2La。同排水平分布鋼筋的搭接接頭之間以及上、下相鄰水平分布鋼筋的搭接接頭之間沿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宜小於500mm。剪力牆豎向分布鋼筋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長度不應小於1.2La。

4、剪力牆水平分布鋼筋應伸至牆端,並向內水平彎折10d後截斷(d為水平分布鋼筋直徑)。

當剪力牆端部有翼牆或轉角牆時,內牆兩測的水平分布鋼筋和外牆內側的水平分布鋼筋應伸至翼牆或轉角牆外邊,並分別向兩側水平彎折15d後截斷。在轉角牆端處,外牆外側的水平分布鋼筋應在牆端外角處彎入翼牆,並與翼牆外側水平分布鋼筋搭接。

帶邊框的剪力牆,其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宜分別貫穿柱、梁或錨固在柱、梁內。

5、剪力牆牆肢兩端的豎向受力鋼筋不宜少於4A12的鋼筋或2A16的鋼筋;沿該豎向鋼筋方向宜配置直徑不小於6mm、間距為250mm的拉筋。

6、剪力牆洞口上、下兩邊的水平縱向鋼筋截面面積分別不宜小於洞口截斷的水平分布鋼筋總積的1/2。縱向鋼筋自洞口邊伸入牆內的長度不應小於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

剪力牆洞口連梁應沿全長配置箍筋。箍筋直徑不宜小於6mm,間距不宜大於150mm。在頂層洞口連梁縱向鋼筋伸入牆內的錨固長度範圍內,應設置相同的箍筋。門窗洞邊的豎向鋼筋應接受拉鋼筋錨固在頂層連粱高度範圍內。

7、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小於0.2%。結構中重要部位的剪力牆,其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宜適當提高。剪力牆中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部位,水平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可適當提高。

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暗柱):

長度:

牆端為暗柱時:

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15*D

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彎折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端柱)

長度:

牆端為暗柱時:

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15*D

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彎折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牆身水平筋計算總結:

無論牆身轉角為直角、丁直角、十字角甚至斜交角,牆身水平鋼筋的長度計算只區分牆端為端柱還是暗柱,總的來說就是牆身端為暗柱時,水平鋼筋算牆長;牆端為端柱時,水平鋼筋算凈長+錨固。

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

牆身豎向鋼筋

長度

基礎層,需要增加插筋。

中間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

頂層=凈高+錨固

根數=牆凈長-2*50 /間距+1(牆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50mm開始布置)

牆身拉筋

長度=牆厚-2*保護層+彎鉤

根數=牆凈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

註:牆凈積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連)梁;拉筋的麵筋面積是指其水平方向間距*豎向間距。

暗(端)柱鋼筋:

縱筋

基礎層,需要輸入插筋(格式同牆向豎向鋼筋)

中間層=層高+伸入上層的長度

頂層=凈高+錨固

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中、角柱,要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因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錨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箍筋:自由組合

暗梁

暗梁隨牆走,故其鋼筋計算很簡單

縱筋=暗梁凈長+錨固

箍筋

連梁

縱筋

頂層連梁,長度=洞口寬+左右兩邊錨固

中間層連梁,長度=洞口寬+左右兩邊錨固

箍筋

頂層連梁,縱筋長度範圍內均布置箍筋

中間層連梁,洞口範圍內布置箍筋。

端柱

牆身拉筋

長度=牆厚-保護層+11.9+2*D

N = (牆面積-門洞總面積-暗柱剖面積 - 暗梁面積)/(橫向間距*縱向間距)

剪力牆身表達形式為Qxx(x排),括弧內為牆身所配置的水平鋼筋與豎向鋼筋的排數(排數的規定見平法03G101-1第13頁)。

剪力牆身共有三種鋼筋,水平鋼筋、豎向鋼筋和拉筋 。端柱、小牆肢的豎向鋼筋構造與框架柱相同,水平鋼筋的計算比較簡單,拉筋尺寸及根數要依據具體設計來進行計算。

下面就以一個實例來計算牆的配筋:

說明:

1 .剪力牆Q1,三級抗震,C25砼,保護層為15,各層樓板厚度均為100

2. Lae, Lle 取值按03G101-1規定

手工計算結果如下:

基礎部分縱筋: b12

L =基礎內彎折+基礎內高度+搭接長度Lle

= 240+(1200-100)+1.6*Lae

=240+(1200-100)+1.6*35*12

=240+1772

根數:N=排數*[Round(牆凈長-50*2/間距)+1]

=2*[ Round (5200-50*2/200)+1]

=2*27

=54

中間層:

一層:

豎向鋼筋:

L =層高+上面搭接長度 Lle

= 3200+1.6*Lae

=3200+1.6*35*12

=3872

根數: N=排數*[Round(牆凈長-50*2/間距)+1]

=2*[ Round (5200-50*2/200)+1]

=2*27

=54

一層:

水平鋼筋:

L =左端柱長度-保護層+牆凈長+左端柱長度-保護層+2*彎折

= (400-15)+5200+(400-15)+2*15d

=5970+2*15*12

=5970+180+180

根數: N=排數*(牆凈高/間距+1)

=2*[(3200-100)/200+1)]

=2*17

=34

一層:

拉筋:

L =牆厚-2*保護層厚度+2*直徑

= 300-2*15+2*6

=282

根數: N=牆高/間距*牆凈長/間距

=(3200-100)/200*(5200/200)

= 416

二層同一層

頂層:

豎向鋼筋:

L =層高-保護層+(Lae-板厚+保護層)

= 3200-15+(35*12-100+15)

=3185+335

根數同中間層: N=54

水平筋和拉筋同中間層

板的鋼筋

板配筋規定:鋼筋混凝土板是受彎構件,按其作用分為:底部受力筋 、上部負筋、分布筋幾種。

板的鋼筋:

受力筋 (單向或雙向,單層或雙層)

支座負筋

分布筋

附加鋼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

撐腳鋼筋 (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單向板中鋼筋

板負筋示意圖

板負筋中的分布筋

雙向板配筋構造圖

板角部放射筋示意

洞口附加筋示意

一、受力筋

主要用來承受拉力。懸臂板及地下室底板等構件的受力鋼筋的配置是在板的上部。當板為兩端支承的簡支板時,其底部受力鋼筋平行跨度布置;當板為四周支承並且其長短邊之比值大於2時,板為單向受力,叫單向板,其底部受力鋼筋平行短邊方向布置;當板為四周支承並且其長短邊之比值小於或等 於2時,板為雙向受力,叫雙向板,其底部縱橫兩個方向均為受力鋼筋。

1、板中受力鋼筋的常用直徑:板厚h<100mm時為6~8mmm;h=100~150mm時為8~12mm;h>150mm時為12~16mm;採用現澆板時受力鋼筋不應小於6mm,預製板時不應小於4mm。

2、板中受力鋼筋的間距,一般不小於70mm,當板厚h≤150mm時間距不宜大於200mm,當h>150mm時不宜大於1.5h或250mm。板中受力鋼筋一般距牆邊或梁邊50mm開始配置。

3、單向板和雙向板可採用分離式配筋或彎起式配筋。分離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為工程中主要採用的配筋方式。

當多跨單向板、多跨雙向板採用分離式配筋時,跨中下部鋼筋宜全部伸人支座;支座負筋向跨內的延伸長度a應覆蓋負彎矩圖並滿足鋼筋錨固的要求,如圖

連續板的分離式配筋

4、簡支板或連續板跨中下部縱向鋼筋伸至支座的中心線且錨固長度不應小於5d(d為下部鋼筋直徑)。當連續板內溫度收縮應力較大時,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宜適當增加。

對與邊梁整澆的板,支座負彎矩鋼筋的錨固長度應為La,見圖2-21右側支座負筋

5、在雙向板的縱橫兩個方向上均需配置受力鋼筋。承受彎矩較大方向的受力鋼筋,布置在受力較小鋼筋的外層。

二、分布鋼筋

它主要用來使作用在板面荷載能均勻地傳遞給受力鋼筋;抵抗四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在垂直於板跨方向所產生的拉應力;同時還與受力鋼筋綁紮在一起組合成骨架,防止受力鋼筋在混凝土澆搗時的位移。

1、單向板中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於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截面面積15%,且不宜小於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50mm,直徑不宜小於6mm。

對集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應適當增加,其間距不宜大於200mm。

2、在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現澆板區域內,鋼筋間距宜為150~200mm,並應在板的配筋表面布置溫度收縮鋼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縱、橫兩個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於0.1%。

溫度收縮鋼筋可利用原有鋼筋貫通布置,也可另行設置構造鋼筋網,並與原有鋼筋按受拉鋼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邊構件中錨固。

三、構造鋼筋

為了避免板受力後,在支座上部出現裂縫,通常是在這些部們上部配置受拉鋼筋,這種鋼筋稱為負筋。

1、對與支承結構整體澆築或嵌固在承重砌體牆內的現澆混凝土板,應沿支承周邊配置上部構造鋼筋,其直徑不宜小於8mm,痩距不宜大於200mm,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該構造鋼筋的截面面積:沿受力方向配置時不宜小於跨中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3,沿非受力方向配置時可根據實踐經驗適當減少。

(2)該構造鋼筋伸入板內的長度:對嵌固在承重砌體牆內的板不宜小於板短邊跨度的1/7,在兩邊嵌固於牆內的板角部分不宜小於板短邊跨度的1/4(雙向配置);對周邊與混凝土梁或牆整體澆築的板不宜小於受力方向板計算跨度的1/5(單向板)、1/4(雙向板),見下圖。

圖現澆板中與梁垂直的構造鋼筋

說明:1—主梁 2—次梁 3—板的收力箍筋

2、當現澆板的受力鋼筋與梁平行時,應沿梁長度方向配置間距不大於200mm且與梁垂直的上部構造鋼筋,其直徑不宜小於8mm,且單位長度內的總截面面積不宜小於板中單位長度內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3。該構造鋼筋伸人板內的長度不宜小於板計算跨度Lo的1/4

3、挑檐轉角處應配置放射性構造鋼筋,如圖2-23。鋼筋間距(按L/2處計算)不宜大於200mm;鋼筋埋人長度不應小於挑檐寬度,即a≥L。構造鋼筋的直徑與邊跨支座的負彎矩筋相同

四、板上開洞

1、圓洞或方洞垂直於板跨方向的邊長小於300mm時,可將板的受力鋼筋繞過洞口,不必加固。

2、當300≤D(B)≤1000mm時,應沿洞邊每側配置加強鋼筋,其面積不小於洞口寬度內被切斷的受力鋼筋面積的1/2,且不小於2A10,見圖。

五、板柱節點

在板柱節點處,為提高板的沖切強度,可配置箍筋或彎起鋼筋。板的厚度不應小於150mm。

箍筋應配置在柱邊以外不小於1.5h0範圍內,其間距不應大h0/3,如下圖,箍筋外形宜為封閉式。箍筋直徑不應小於6mm。

彎起鋼筋可由一組或二組組成,如圖2-25b。其傾斜度應與沖切破壞斜截面相交,其交點應在柱周邊以外h/2~2/3h的範圍內。彎起鋼筋直徑不應小於12mm,且每一方向不應小於3根。

說明:(a)配置箍筋 (b)配置彎起鋼筋

樓梯的鋼筋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