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什麼個人的東西。他不做任何計劃,不採取任何措施,」安德烈公爵想,「但他聽取各種意見,記住各種事情,把一切都安排妥當,不阻礙任何好事,也不放過任何壞事。他懂得有一種東西比他的意識更強大更重要,那就是事態的必然規律。他善於看到事態的發展,善於理解他們的意義,因此不幹預這些事,並放棄個人意志,改變初衷。大家信任他,主要因為他是個俄國人,儘管他讀讓理夫人的法國小說,說法國成語,而當他說『都弄成什麼樣子了』時,聲音發抖;說『我要叫他們喫馬肉』時,他嗚咽。」

圖庫佐夫出任總司令,雖然違反朝廷意志,卻獲得人民的普遍擁護,就是由於這種模模糊糊的情感。

——《戰爭與和平》託爾斯泰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書評,作者寫到:「看到最後,全書我最喜歡的兩個人物既不是安德烈,也不是皮埃爾,而是圖庫佐夫老爺子和陶洛霍夫這個混蛋。」我心裡不禁一驚,回顧全書,我的閱讀視角主要是跟著兩位主角走的,現在想想圖庫佐夫和陶洛霍夫這兩個人物,他們讓人喜歡的特點也並不比主角少。當然,這裡只談圖庫佐夫老爺子了。

關於圖庫佐夫的特點,我之前一直沒能抓住重點,只是把他看作一個識大局、無私的老將,是在託爾斯泰對其他將領略帶嘲諷的語調下為數不多的受到作者尊重的將軍。最近重讀第三卷,再次讀到託翁對圖庫佐夫在1812年衛國戰爭中的描寫,終於發現,之所以在託爾斯泰筆下,在這個冷峻文豪的筆下我們常認為是戰爭天才的拿破崙也不過是一個自大的戰爭狂人、一個歷史的小丑,而圖庫佐夫卻是一個從開始就自帶和藹光環的老人、一個俄國人民可靠的老將軍,這不是因為作者是俄國人就要天然地醜化法國人,而是因為在這場混亂的戰爭中,根本就沒有戰略和戰術可言,圖庫佐夫最終戰勝拿破崙靠的不是戰爭的天才,而是對俄國羣眾愛國行動的感受,是對事態發展的理解——俄軍一退再退,卻不巧誘敵深入,使法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泥潭,導致拿破崙的覆滅。

有意思的是,對圖庫佐夫的認識前些時候還停留在我的潛意識層裏,直到大約一週前,我和一個朋友聊天時,我突然感覺他的身上有圖庫佐夫的影子。

「該做什麼時就做什麼。」,「別老想那些複雜的事,幹點想做的。」,眼前這個總是樂呵呵的瘦高青年最喜歡說這兩句,當然,總是在你對他表現出自己的迷茫的時候。他是我周圍最單純的人,也是看起來最傻的,但是不巧,或許正在變成大家最羨慕的。而不被複雜的事情困擾,不追求虛無縹緲的事物,樂於順勢而為,就是他最大的特點。

圖庫佐夫在衛國戰爭時已經變成了半個瞎子,加之年老體弱,無力去應對司令部裏各方勢力爭權奪利的局面,但他只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對當前局勢的理解上,聽取各個值得信任的將領的意見,獎勵勇敢的士兵,懲罰作惡的逃兵,不阻礙任何好事,也不放過任何壞事,慢慢集聚俄軍士氣,在法軍開始呈現頹勢時一鼓作氣。

個人意志當然是不能輕視的,但在個人意志之外,在事物運動之中存在著更為強大更為重要的事態的必然規律,感受並順勢而為,在這個層面,局勢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這個觀點和道家的許多思想不約而同,emmmmm,不過大家心領神會就好,想的再複雜一點就違背了我的初衷了,「無知者最快樂」像我那位朋友說的那樣,一個善於順勢而為的智者是不會說的過多的,當然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本身沒有想得太多。而且,和女票達成了共識,「少想複雜的事,擁有一份普通的快樂,或許更有利於身心健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