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夏基松. 簡明現代西方哲學[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第十一章、第十九章

第十一章 現象學P117-127

一、現象學運動

(一)時間背景

出現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德國,而後流行於法、美等世界各國。

(二)定義範疇

「現象學」一詞具有不同理解:

廣義:指整個現象學運動;

狹義:胡塞爾個人的現象學理論;

最狹義:指一種排除(懸置)各種成見(包括承認外部世界的「成見」),而對(內心)顯現的現象作直觀,以體驗其內在其本質結構的方法論的解釋學。

(三)發展階段

德里達把西方現象學運動分為三大浪潮: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海德格爾、薩特的存在主義現象學;以德里達和福柯為代表的後結構主義現象學。

夏基松把現象學運動分為四個階段:早期胡塞爾等的現象學;海德格爾、薩特等的存在主義現象學;伽達默爾等的解釋學的現象學;德里達等的後結構主義的現象學。

二、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

(一)先驗的第一哲學

因而,笛卡爾關於自我無可懷疑地存在的自明性證明是正確的,它的錯誤只是在於把「自我」歸結為物質之外的另一種實體——「心靈」,從而陷入了二元論。因此,根據上述論證,胡塞爾得出結論說:先驗的自我意識或純粹意識才是哲學的真正對象,它才能給人以永恆的絕對真理。因而他稱他的哲學——現象學為關於「純粹意識」或「意識自身」的科學,並自詡這種把哲學的根據從「客觀性」轉向「主體性」或「自我意識」的轉變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現象學還原的方法

(三)意向性學說——思考:與意向性行動的關聯?

意向性(intentionality)就是意識指向某種對象的指向性。其實質就是意識在自身活動中構造出種種對象的能力。

自我意識具有意向性,且意識的意向性由三因素構成:(1)意向性活動的主體(自我);(2)意向性活動;(3)意向性活動的對象(客體)。

因此,對象並不在自我意識之外,而是並且必然是包容於自我意識之中的。

自我意識不僅包容對象,而且賦予對象意義。因為,對象之所以成為對象,是由於它具有特定的意義(含義),而對象的含義不是對象自身固有的,而是自我意識所給予的。

客觀世界也是如此!客觀世界是作為觀念,作為一種位於主觀的東西與客觀的東西之間的觀念關係的概念而出現的,因而,存在的意思、客觀世界,都是在自我這個第一性的意識世界的基礎上形成的。

所以,胡塞爾提出——主體間世界(交互主體世界),認為當我們通過意向性知覺到他人時覺察了他人的自我,以及由自我與他人的自我構成的「主體間世界」,以及與此相關的「對象世界」的存在。後來,他又稱此「主體間世界」為「生活世界」,即自我與他人的自我共同生活於其間的精神「生活世界」。

(四)對後世的影響

美國是歐洲大陸國家之外的現象學運動的另一個中心地。法伯、凱恩斯、舒茨、圖米尼卡、德雷弗斯、伊迪等人,大力宣傳一般現象學的理論與方法,將它與美國的其他哲學流派相結合,並推廣運用到文學、社會科學、心理學、人工智慧、認知科學等其他領域。例如,

德雷弗斯(Dreyfus, H. L.)把它引進認知心理學、人工智慧與認知科學的領域,大力宣揚現象學的「意向性」理論,反對認知科學中的計算主義或認知主義,認為計算機雖然很有用,但是它沒有意識所具有的意向性,不能完全代替人腦的思維。「計算機不能思維」、「人腦比計算機聰明」。

博格曼等則把它引進科學技術哲學領域,建立了現象學的技術哲學等。

第十九章 當代科學哲學的社會學化與現象學化P256-266

一、科學哲學(認識論)的社會學化

(一)實驗室研究學派

代表人物:法國的拉圖爾、英國的沃爾加、奧地利的謝廷娜

謝廷娜:科學事實是製造出來的,如細胞膜是通過顯微鏡以及切片、染色等工具及其程序而製造出來的「人工事實」,而不是「自然(客觀存在)事實」。關於細胞等方面的科學理論也是科學家們通過實驗室工作以及科學家們的協商等而製作出來的「人工的理論」而非「實在的理論」,等等。總之,她認為:科學事實與科學理論的製造是決策負荷的,科學家的實踐活動遵循一種索引性的(權宜性、特異性和機會主義)邏輯。實驗室的選擇和決策還要受到實驗室外的社會的影響,因此必須打破科學共同體或科學領域的界限,訴諸一個「可變的超科學領域」

參考文獻:Knorr-Cetina, Karin: Producing and Reproducing Knowledge,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二、社會認識論

代表人物:戈爾特曼(Goldman, A.)

戈爾特曼把認識論分為:個體認識論與社會認識論。

三、科學(技術)哲學的現象學化

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科學哲學的發展還出現了另一條令人矚目的趨向,那就是科學哲學的現象學化。許多人認為它是科學哲學後現代的產物。這是與當代科學的「技術性科學化」密切相關的。

(一)現象學的科學技術哲學興起

當前西方科學技術哲學領域流行著一個新概念:「技術性科學(techno-science)」。

許多人認為,科學自17世紀發展至今其性質已發生重大變化。

早期的科學是「科學-技術」的科學,此時,科學處於主導地位,技術是科學的附屬物,是科學應用的工具。科學的發展決定技術的發展。

當今的科學(特別是信息科學等),已不是「科學-技術」的科學,而是「技術-科學」的科學,或稱為「技術性科學」。處於主導地位的不再是科學,而是技術。信息技術、網路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建立在它們基礎上的種種高精尖技術體現並決定整個科學的水平與發展。不僅如此,它們還影響、決定整個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的情景與發展。當今,科學哲學的研究重點應該從科學哲學轉向技術哲學。現象學的科學技術哲學就是在這種條件下興起的。

(二)伊德的後現象學

1. 人與技術的關係

技術是一種關係性的存在,它存在於「人-技術-自然(物)」的相互關係中。他的技術哲學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強調技術在人與自然(物)之間的居間作用。強調人是通過使用技術而認識自然(物)、發現自然(物)、改造自然(物),進而改變自己的環境,並進而改變自身的。人不僅用自己的感官感知事物,而且主要通過使用技術(技術產品、工具)來感知事物、發現事物、變革事物的。

人與技術有多種關係,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

(1)體現關係(embodiment relation)

內涵:技術是人體的體現,是人的軀體、感官的延伸或擴張。如,眼睛、望遠鏡、顯微鏡;收音機、助聽器;吊車;汽車;等。

特徵:體現關係具有半透明性或不完全透明性,也就是說它們(是指做某事/物?)的效果與不使用技術器具所獲得的效果是不完全相同的。

(2)解釋性關係(hermeneutic relation)

內涵:技術是人的解釋性工具。自然(物)是一個不透明的文本,其內在性質是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此需要藉助技術性的解釋才能認識。如,醫療器材。

特徵:這種解釋性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或可錯性。

(3)背景關係(background relation)

內涵:技術不再僅是人的使用工具,已經成為人的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背景性因素。

(4)他者關係/異他關係(alterity relation)

內涵:人控制、支配技術,技術反過來控制、支配人。自動化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就都具有這種獨立的自主性或他者性。

人是技術的製造者又是最終支配者。

小結:人與技術的關係是複雜的,不是一種技術對人只有一種關係,而是可以同時具有多種關係。

2. 技術實在論

反對「科學實在論」,認為科學實在論是原始的實在論,把人與世界(自然)人為地劃分為「主體」「客體」,將它們對立起來。

自稱是一種類似建構主義的實在論,認為知識是通過技術而建構的,而這種建構的現象是真實的或實在的。如網路空間,人們稱為虛擬空間,似乎「虛假的」,但用現象學觀點看,它們與日常空間一樣,都是「經驗的」「實在的」,是生活世界中的空間,具有「生活世界的現象學的真實性」。

3. 擴展解釋學(expanding Hermeneutics)

也成為「推廣的解釋學」,是一種把解釋學推廣應用於自然科學領域的理論。

傳統的解釋學家認為,解釋學只適用於社會人文學科領域,只能對人的內心活動作出解釋,不能對自然現象作出解釋。伊德反對。

人與技術的關係基本上就是解釋性關係。是一種「給予原本沉默的事物以聲音」,「讓原本不可見的事物暴露可見」的解釋學,——「視覺的解釋學」「感覺的解釋學」「物質的解釋學(material Hermeneutics)」。

物質的解釋學——儀器技術是物質的,儀器所得信息是物質的。不過,這裡「物質」不是唯物主義的物質,而是現象學實在論的物質,即現象學所說的「現象」或「純粹意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