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因為老家是農村,於是對這個問題有更多的感觸,計劃寫寫漫談鄉村振興(上)(中)(下)三篇文章,主題分別是城鄉二元結構、城鄉的差距、鄉村振興的路徑。

言歸正題

提到鄉村振興,為什麼會有城市和鄉村兩種形態?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農業國家,過去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少數城市如洛陽、揚州,那是行政中心,順便有些基礎性的商業服務。

我們看《清明上河圖》,那應該算城市了,感覺跟現在的小城鎮、鄉村大集差不太多。

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迅速提高,才有了現代化的繁華城市。

改革開放後,國家通過制度約束,施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通過向城市提供人才、土地、農副產品等資源,通過國家大量的財政、產業等資源傾斜,支持城市發展。

鄧小平同志說過,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客觀上,也是讓一部分地方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哪些地方先富?當然是城市。

現在有人一說起來鄉村振興,就說要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聽上去只要把這個名字抹掉,鄉村就自然振興了。

其實現在,農村人去城市已經幾乎不存在什麼限制了,只要你能就業能立足,隨便你去哪個城市,現在城市還到處搶人才呢。

但為什麼不放開鄉村的土地、不放開宅基地、不放開戶籍呢?為何城市向農村發展就比較難呢?

土地、宅基地、戶籍其實是一會兒事兒,不放開是為了對鄉村的保護。

怎麼說保護呢?就比如說農民平時都去城市打工,後來經濟形勢不好,遇到2008年經濟危機,怎麼辦?回農村,本質上,農民不存在失業的問題。

如果放開了呢?大部分人會賣掉土地和宅基地,真正困難的時候就會無家可歸,租房子恐怕都租不起,這麼一個龐大的就業群體突然失業了,他們會幹什麼?

因此,城鄉二元結構將長期存在,對於出身農村,你可以通過好好學習去城市就業,城市的大門向農村敞開著,看上去,像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

因此,現在都在講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融合發展,讓鄉村和城市緊密聯繫起來,而不是各自為戰,最終把鄉村建設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樣子。

(更多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日照研習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