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說卧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為什麼劉備二者皆得,卻沒能大統?

這個問題很簡單,主要是三個原因:其一,水鏡先生又不是神仙,他說的話並不等同於真理;其二,當時的形勢決定了劉備即便是再努力,也不可能奪得天下;其三,劉備雖然同時得到卧龍鳳雛,但二者的作用並沒有發揮好,對劉備並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其一,水鏡先生又不是神仙,他說的話並不等同於真理。

水鏡先生司馬徽是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司馬徽身處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自己雖然無意於追求功名利祿,但很喜歡和有真才實學的名士交往,比如龐統和襄陽的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人,都和司馬徽有交往,而且關係甚是密切。司馬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樂於向他欣賞的英雄人物舉薦俊傑,其中,極具代表的就是他向劉備舉薦了兩位重量級的名士:諸葛亮(伏龍,又稱卧龍)和龐統(鳳雛),因而水鏡先生說了一句著名的預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他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和龐統,很大程度上是他對二人的欣賞,但並不代表他說的話就是真理,畢竟他只是個名士,並不是神仙。

其二,當時的形勢決定了劉備即便是再努力,也不可能奪得天下。

東漢末年,曹操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率先崛起,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奮鬥和辛苦經營,已經成功掃平了北方的諸多勢力,初步平定了北方。更厲害的是,他聽從謀臣建議,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通過遷都、掌控天子等等辦法,將朝政大權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並自封為漢朝丞相,大權獨攬,朝綱獨掌。天子在他跟前本質上也就是個擺設而已。此時的曹操已經開始謀劃南征,為一統天下開闢新的戰場。相比之下,劉備此時連個像樣的團隊都還沒有組建起來,主要力量還是依靠關羽和張飛,沒有一個出色的謀臣,也沒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多年來一直被勢大的人追得到處跑。這種明朗化的形勢決定了劉備即便是再努力,也不可能最終奪得天下的。

其三,劉備雖然同時得到卧龍鳳雛,但二者的作用並沒有發揮好,對劉備並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水鏡先生雖然說了「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但事實上,並沒有預言的那麼美好。諸葛亮和龐統的確都是人中龍鳳,堪稱謀士中的頂級人物,但我認為,駕馭這種頂尖的謀士,很多時候,更關鍵的是取決於領袖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如果領袖自身水平高、能力強,就能夠把這種頂尖謀士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就像曹操之於郭嘉一般。但很遺憾的是,劉備顯然不可和曹操同日而語,他沒有曹操那樣的能力,駕馭不了這兩個最傑出的謀士。龐統歷經曲折,好不容易被劉備重用時,諸葛亮在劉備手下已經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地位和影響力,龐統的胸襟和氣度比不上諸葛亮,有「爭寵」之心,急不可耐地想要建立功勛,以此證明自己名至實歸,結果操之過急,反而早早殞命。所以,諸葛亮和龐統在劉備手下,並沒有形成1+1>2的優勢,二人的作用並沒有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劉備得不到天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漢室衰微,各大諸侯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經過多年的兼并,逐漸形成魏蜀吳的三足鼎立之勢。蜀漢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早年以織席販履為生,但是胸懷大志,發誓要做一番事業出來,還與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結為兄弟,奈何混了幾十年,也沒混出個樣來,還差點命喪黃泉。

建安六年,劉備駐軍新野,年近半百的劉備想不到,他的命運也由此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顛沛流離大半輩子的劉備在這裡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水鏡先生跟他說:「卧龍鳳雛,得其一可得天下……」,劉備聽了這句話,像打了雞血一般,找到了諸葛亮的住處,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也同意出山輔佐,劉備也從此不用再寄人籬下,擁有了自己的地盤。

赤壁之戰後,鳳雛龐統又入了劉備賬下,水鏡先生口中的兩大奇才都被劉備收入囊中,擁有如此龐大的軍師整容,劉備卻並沒有實現匡扶漢室的願望。

原來水鏡先生這句話後面,還有兩句話,一句是:「卧龍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也」,什麼意思呢?從表面上來看,這句話說的是諸葛亮雖然遇到了劉備這樣的雄主,卻不是施展抱負的好時機,暗指漢室命數已盡。後來的局勢發展也確實是這樣。

另外一句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矣」,這裡的子初說的就是劉巴,而孝直則是法正,劉巴的才能不亞於諸葛亮,當年荊州劉表曾多次請劉巴出山,都沒有如願,劉備得益州之後,劉巴投入劉備帳下為官。

而法正大家都比較熟悉,劉備能拿下益州,並安撫益州名士,法正當立頭功,在益州,唯一能和諸葛亮分明抗禮的就屬法正了。

不幸的是,法正和劉巴都在夷陵之戰前先後逝世,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歸後,曾感嘆道:「如法孝直在,吾不止於此」,從此之後的蜀漢,也迅速衰敗。


水鏡先生原名司馬徽,是諸葛亮的老師,且與龐統私交非常的好,稱呼龐統為弟。北方戰亂,他居住襄陽,與襄陽大名士龐德公、黃承彥以及流寓到襄陽的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亮等均有來往,關係甚密。

水鏡先生之所以這樣說,我覺得是有朋友間推崇的意思,認可諸葛亮龐統的意思。只是有些誇讚的過頭了些。

其實回過頭來想想,水鏡先生的說的「得一人可得天下」或許真的可以實現。敗就敗在劉備的仁義。

成也仁義敗也仁義,劉備能從一屆草民最終成為西蜀皇帝,恐怕靠的就是仁義,諸葛亮徐庶、法正張松等人,無不是因為劉備的仁義才輔佐他。

可劉備為什麼沒有得天下呢?因為劉備在幾個最關鍵的地方都沒有聽從二人的建議:劉備攜民渡江之時,劉表新忘,劉琮不戰而降。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襄陽,可是劉備不忍百姓塗炭,放棄了這個大好的機會。劉備剛剛進川,劉璋前來勞軍,龐統建議『劉備在營中當場把劉璋拿下,劉備不聽。龐士元獻上中下三策的時候,劉備為了所謂的仁義,不取上策,取了中策,給後來龐統之死埋下了禍根。關羽死後,劉備又為了仁義,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苦苦勸諫,舉傾國之兵罰吳,結果大敗而回,使剛剛建立的蜀國大傷元氣。後來劉備死後,諸葛六出祁山不過是盡人事而已,已經無力回天了。


我覺得水鏡先生對二人的評價有誇大成份。其實兩的才能一般。正史中,諸葛亮被稱為「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在《三國志》作者陳壽看來,諸葛亮是管仲和蕭何一流的宰相之才——比起尊王攘夷的管仲、興漢四百年的蕭何還是要差一些。而龐統則是「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龐統頗有才學,會謀劃。

水鏡先生也就是司馬徽和諸葛亮龐統等人關係不一般。諸葛亮是龐德公的得意弟子,龐統是龐德公的親侄子。

龐德公何許人,荊州名士,早年提拔司馬徽,稱其為水鏡先生。因此二人的關係不一樣,可稱為多年知交。所以在評價二人時,看在老師的面子上肯定會有有誇大成份。

歷史中諸葛亮和龐統是識時務之俊傑,並不像演義中一樣,說什麼得一可安天下。

  


雖說諸葛亮和龐統兩人智勇無雙,被世人誇讚為得一可得天下,但是奈何歷史並不是許多三國遊戲的那種思路:只要囤一大堆高級武將,一個個點滿武力值,再囤一大堆高級文官,個個智力點上90+。武將帶兵出去切菜砍瓜,文官在家種田發財,哪怕守著一個誠,也可以逆襲征服天下。

須知道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縱觀三國風雲,三方相互追逐多年,居然讓一個躲在背後的司馬家族成了最大的贏家,歷史的變化無常,我們便可從中窺探一二了。

換句話來說,將領本就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資源、人口、地盤大小才是決定這場鬥爭的根本因素。當時天下十三州,單一個曹魏就佔領了九個半,東吳拿到了兩個半,而蜀漢呢?蜀漢只有一個益州,蜀漢要用一州之力,去抵抗曹操的九倍力量,可憐諸葛亮鞠躬盡瘁,也只是堪堪保證了蜀漢的生存,難以完成統一的逆襲。這也就難怪當年孔明出山,司馬徽感慨他「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也難怪孔明在《出師表》中揮淚寫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存亡之秋也。」這些足以看出蜀漢這如同先天營養不良般的資源,在當時能夠存活已經實屬不易,更談何統一天下呢?

再說劉備這個人也很蠢,過於仁慈,腎還不好。前期爭天下路線模糊,直到遇到諸葛亮,才堪堪組成了像樣的集團路線——聯吳抗曹。而反觀同一時期的曹操,打著天子的招牌混的風生水起,可謂左右逢源,基本掃清了袁紹阻礙,欲一統南方。劉備的假仁慈也讓他喪失了奪取荊州的良機,多次延誤戰機後,基本上天時已經被曹操占完了,再加上劉備的腎確實不太好,曹操的兒子多的死都死不完,一個個文韜武略。而劉備中年才得子,直到去世的時候,幼子還在牙牙學語,只有阿斗能接班。對比之下,劉備的失敗也就顯而易見了。

蜀漢的資源是三國中最少的,所以它的容錯率也就最小,曹操可以犯錯,孫權可以犯錯,但是唯獨劉備不可犯錯。夷陵大敗後,蜀漢基本處於掙扎邊緣,馬謖失街亭後,基本就被淘汰出局了。最後孔明孤獨一擲,奈何出師未捷身先死,在歷史上留下了悲劇的一筆。而劉氏統一的夢想,也隨之化成了虛無的泡沫。


卧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卧龍者諸葛亮也,鳳雛者龐統也,此二人為當時的荊湘名仕,也是二位非常有能力的謀士,其中諸葛亮重視內政建設和戰略規劃,而龐統優點在用兵和計謀上也吃尤為出眾。按照水鏡先生的說法,得此二人中的一人就可以安天下,但是為何劉備坐擁二人,卻依舊不能一統天下?(僅僅以《三國演義》進行說明,若論歷史,就一句話,小說不能完全脫離歷史實際。)

第一,水鏡先生有誇大的嫌疑,卧龍鳳雛都有才,作為荊湘才子他們並沒有被利用,所以水鏡先生就需要打廣告,把此二人推向諸侯。尤其是諸葛亮年輕、龐統外貌醜陋此二人本來就有、先天的缺陷,水鏡先生推出去的時候只能以才華進行宣傳,而得天下最能得諸侯之心,所以水鏡先生就誇大的對外宣傳。

第二、劉備當時實力太弱,沒有自己的底盤,而此時北方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劉備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生存,而後才能發展。諸葛亮和龐統輔助劉備站穩腳跟,但是天下已經基本確定三分之勢,這不是諸葛亮和龐統所能改變的現狀。

第三、劉備對諸葛亮和龐統的建議沒有完全聽取,其中主要的兩次是龐統入川和夷陵之戰,這兩次對蜀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入川之戰沒有聽取龐統建議,結果龐統戰死,夷陵之戰蜀國接近亡國。

龐統去世的早,其才能不能很具體的衡量,但是諸葛亮絕對為當世大才,若擔任一個統一國家的丞相,諸葛亮絕對有這樣的才能,可惜不得時。


卧龍鳳雛有大才這是肯定的,但水鏡說這個話的個中緣由肯定摻雜了許多,一是想讓他們在亂世中大展身手,二是想早點結束亂世,三是誇大他們,達到未出山已震天下,亂世出英雄,再加上他二人指揮的幾場戰役,更令他們聲名大噪,劉備雖然得到了兩人,但曹操與孫權的馭人之術遠在劉備之上,劉備靠著仁義,得到了卧龍鳳雛五虎上將,整個三國基本也是以劉備的團體圍繞寫的,曹操幾次大難不死且平定北方這是天時所致,孫權的江東幾次被攻還能守住這是佔盡地利,劉備一身仁義得到人和,最後也被仁義毀於一旦,後期的蜀國全靠諸葛亮一人支撐局面,根本無人可用了。


水鏡先生原名司馬徽,我本人就出生在司馬徽故居,對這段耳熟能祥的典故也有自己的見解。

卧龍即孔明,諸葛亮,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司馬徽用「雖得其主,未得其時」埋下了伏筆。

未得其時,也就是亮出山時,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孫權佔據江東已歷三世,備的發育空間就很小了。

鳳雛即龐統,在三國演義中對龐統的講述不多,曉得他是設下連環計的「大功臣」,最後被備的盧留下。

此時備雖據荊州,但是北有曹操,東有孫權,劉備的發育空間只能向西拓展,劉備麾下此時文不過諸葛龐統,武不過關張趙,後面進駐西川失龐統,丟荊州失關張,人才儲備不足。

「王業不偏安」西川處於地理位置和人口土地經濟的限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些都將束縛劉備完成大一統的宏願。


各位問答者主要從個人的角度回答問題,我從大勢的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有時候再優秀的人才,抓不住時代的大勢,也是白搭。那麼我們要回答,卧龍鳳雛得天下的需要的大勢是什麼?當時他們為什麼沒能抓住大勢?

鑒於我現在的用戶名,我先從日本人侵華來切入這個問題。

統一天下的經典打法

戰後,日本人進行了侵華戰爭的戰略復盤,總結當時從上海由東向西,溯長江而上的打法,是中了中國人誘敵深入之計謀。要取勝的打法,應該是先從京漢線南下,佔領華北,再順著隴海線佔領西安,然後南下佔領成都和重慶,切斷中國人的退路。

其實也就是這張圖,1942年日軍規劃的五號作戰圖,準備佔領西安後,從成都抄重慶後路,但是太平洋戰爭抽調日軍過多兵力,未能實現。

這個打法也是古代中國一統天下的打法。

從地理上來說,關中盆地易守難攻,可以作為退可守進可攻的戰略核心,周朝是依據關中,出關東討,據有天下。秦朝也是以關中為基地,先南下收巴蜀為後援,再出關統一六國。

熟讀歷史的諸葛亮龐統,當然不會不知道這樣的戰略先例。但隆中對成於荊州,劉備又不會時空躍遷,不能直接到關中去。關中在他的西北方,那麼他的打法無非就二種:

一、先北後西,這種辦法要先打進曹操統治核心地帶,然後入關,難度極大,因此此誠不可與之爭鋒也。

二、先西後北,先西進佔了巴蜀,再北上攻佔關中,最後實際上諸葛亮選擇的是這個戰略。

先西後北的戰略,是老鼠拖杴把,大頭在後。根據中國的地勢情況,歷來是從高向低,從北向南,從西向東的征服,逆勢而行難度極大。

當然,如果曹魏大亂,那麼直接從荊州北上,進攻其核心統治地區,也是不錯的,但這種硬碰硬的打法,在對手保持強大時很難實現。

諸葛亮取得關中,進而一統天下的前提條件

要想拿到關中,諸葛亮需要滿足以下三個外在條件的至少其一:

一、曹魏內鬥,無暇固邊。

二、拉攏關中豪強,造成關中內部分裂。

三、守關中的將領能力遠不及卧龍鳳雛,遭遇軍事決戰慘敗。

憑巴蜀來攻佔關中,這在中國歷史上聞所未聞的事,諸葛亮以一己之力,率西川之眾,能做到功敗垂成的地步,已經是奇蹟了。

所以從大勢上看,諸葛亮的戰略本來就是不能成功的,但是也並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寄希望於上述三個條件的出現,但很不幸,沒有一個條件達到了諸葛亮理想的程度。

為什麼不先滅吳,南北對峙來北伐?

另外一個問題,既然自西向東,順流而下是較容易的征服方式,為什麼諸葛亮不先順流而下滅了東吳,然後形成南北對峙,伺機北伐呢?

從後來南北朝的史實來看,南北對峙,實行北伐,鑒於當時南北實力差距,也難度極大,難以成功。

而且第一步的假設就很難成立。

夷陵之戰證明吳國不是軟柿子。

如果順流而下滅東吳,沒能速戰速決,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

那麼對曹魏內部鬥爭的各派來說,這都是留下了兩個成熟的軟柿子,誰發兵討滅吳蜀,誰就能得天大的功勞,極有利於奪權。

但吳蜀保有相當實力,就可能讓曹魏各派,不願因為出兵不利而在政治鬥爭中失勢,從而讓吳蜀得以安全。

因此諸葛亮只能選擇,拿下長安,一定要拿下長安!

由吳國牽制東線魏軍,自己不斷北伐,寄希望於三個條件中至少出現一個。

如果諸葛亮能攻佔關中,再多活十年,曹魏內鬥繼續激化,那可能我們就不會在這裡討論,為什麼得卧龍鳳雛而不能得天下的問題了。

但很可惜,一直到孔明秋風五丈原,條件都未能成熟,諸葛亮只能感慨是天意,非人所能及了。

而抗蜀北伐的司馬懿,取得大功,也奠定了之後司馬家奪得天下的基礎,也從反面證明了諸葛亮對曹魏的威脅之大。


謝邀請。別的就不說了。就說說水鏡先生的話吧。水鏡先生說,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什麼劉備兩個人都得到了卻沒有統一天下呢?竊以為原因有二。一是時局原因。三國時代群雄並起各霸一方軍閥混戰。曹操占天時孫權有地利,劉備僅僅是人和。若統一天下,必須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具足才行。因此,水鏡先生在諸葛亮出山時,哀嘆道,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也。惜哉!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二是,世間萬物本來就不全。完美的背後往往是遺憾。劉備雖然有人和,仁義佈於四海,卧龍鳳雛五虎上將聚在一起,從人和角度看也是太完美了。但是也不能改變缺乏天時地利的缺陷。能佔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經不錯了。沒有這些人才恐怕三分之一也得不到。一切的一切,都是時也運也命也。除了水鏡先生這樣的世外高人,誰也逃不掉。諸葛亮忙忙碌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過是他的命而已。孤陋寡聞粗淺之見,供飯後茶餘消遣消遣吧。就此打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