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00條: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方五十一。(用前方。)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本條主要講小建中湯證,以及小建中湯和小柴胡湯的區別。小建中湯主要是補氣血緩裏急的,治療腹部拘攣疼痛非常有效。

一般腹部拘攣疼痛,主要是腹直肌痙攣,主要是肚臍周圍和肚臍上下的部位,其中筋膜比較集中,筋膜屬於肝。肝失濡養,就會拘攣疼痛。除了腹直肌,小腿肚子,腓腸肌出現痙攣也比較常見,也是筋膜比較集中。拘攣疼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抽筋。 抽筋這個說法是非常形象的,雖然是肌肉疼痛,但是民間形象地叫做抽筋,一下子說到了本質。這種疼痛,實際上是筋膜的拘攣疼痛。

中醫理論,肝主筋,肝陰不足,也就是肝膽經津液不夠用,筋膜往往得不到足夠的濡養,所以就會拘攣。本條就主要講這種拘攣疼痛的治法。治法分為兩種,一個是小建中湯,一個是小柴胡湯。因為這種疼痛主要是筋失濡養,只要給它足夠的津液去濡養就可以了。這個過程有兩個環節,一個是津液要足夠,小建中湯比較有優勢,它養陰生津的功效比較強一點;一個是津液要輸送到缺少的地方,經絡要暢通,這一點小柴胡湯更有優勢。雖然小建中湯也能疏通經絡,但養陰功效更強;小柴胡湯也有養陰的效果,但疏通的效果更強。這樣就形成了兩種治法。順便提一句,這種用於腹中急痛的情況下,小柴胡湯最好稍微調整一下,小柴胡湯原方後面的註解中提到,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具體到本條內容,句首傷寒兩個字,就不需要講了,前面很多條文都講過了。——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

這是本條的難點。先說了兩種脈象,然後說法當腹中急痛。腹中急痛就是前面講的腹直肌拘攣疼痛。

但是,兩種脈象比較難理解。歷史上很多醫家都說不清,說了也不被同行認可,沒有共識。就從以脈測症這一點來看,又不像醫聖的筆法。所以,這兩個脈象是很可疑的。不過,按照胡希恕老師的說法,陽脈澀,即浮取脈澀,澀主血不足,浮澀就是體表氣血不足之像。陰脈弦,陰為沉取,弦主肝鬱、主寒凝。綜合這兩種脈象,就是一方面氣血不足,一方面裏寒較重。氣血不足則筋膜失養,裏寒重則主疼痛。所以會出現腹中急痛。我個人感覺這個說法還是比較恰當的,就臨牀經驗看,也是基本符合臨牀實際的。不知道其他同行怎麼看。鑒於歷來解釋混亂,胡老師的理論即使被認同,恐怕也需要時日。小建中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膠飴(一升)

本方其實是桂枝湯加味,是治療腹部拘攣疼痛特別有效的方劑,同時也是補虛補氣血特別有效的方劑,同時,還可以兼顧外解風寒。

本方就是桂枝湯加倍芍藥劑量,另加膠飴一升,即現在常見的麥芽糖,飴糖。芍藥有很強的養陰柔肝的功效,與甘草相配,即芍藥甘草湯,是治療腳攣急,即腿抽筋的有效方劑。本方加倍芍藥用量,也是為了治療拘攣疼痛。飴糖也有緩急止痛的功效。桂枝湯本身就有補虛作用。所以,小建中湯治療腹直肌痙攣是很有效的方劑。小建中湯證的腹痛,一般見於體質虛寒瘦弱患者,虛像明顯。腹直肌痙攣也是因為虛導致的,即津液不足不能濡養筋脈。所以小建中湯不僅可以止痛解痙攣,還有很好的補虛功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體質。

本方煎服方法上略有不同,即飴糖不與其他葯同煎,而是用藥湯融化。另外,嘔家不可服小建中湯,因為味甜會加重嘔吐。其實嘔家多屬於濕熱體質,而濕熱體質不可以服用桂枝湯、小建中湯之類。

如果服用小建中湯後腹痛還在,再服小建中湯進展不大的時候,就可以改用小柴胡湯了。因為我們前面說了,治療腹直肌痙攣的兩個辦法,一個是養陰柔筋,用小建中湯,一個是疏通經絡,用小柴胡湯。先用小建中湯,體內津液補充到位了,疼痛即使不能完全消失,也能緩解很多,那麼接下來應該是經絡不通影響津液輸布,所以用小柴胡湯就好了。

小柴胡湯治療腹中疼痛,也最好去黃芩加芍藥。因為芍藥能養陰柔筋,治療拘攣疼痛效果好。

另外,柴胡類方劑裏,四逆散也有很好的治療腹直肌疼痛的功效,因為其中也有芍藥甘草。但是四逆散作為散劑,效果比較弱一點。如果用湯劑,劑量大一點,效果也很好的。

治療腹部急痛的方劑,還有芍藥甘草湯,大建中湯,桂枝加芍藥湯等等。其中大建中湯主要用於裏寒比較重的類型,重點溫裏散寒,用飴糖來解痙止痛。所以,對於裏寒特別重的腹痛,就要用大建中湯了。

桂枝加芍藥湯就是桂枝湯加重芍藥劑量,養陰柔筋止攣痛的作用增強,也是治療腹中急痛的好方子。比小建中湯少了一味飴糖,止痛和補虛的作用略弱一點而已。

就治療腹痛的功效程度而言,這些方劑都管用,要辨證施治。如果籠統地總結一下他們功效的強弱,不妨這樣看:

芍藥甘草湯《四逆散《小柴胡湯《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大建中湯其實,從裏寒的程度來看,從輕到重,也是這樣一個順序。當然這樣歸納並不嚴謹,聊做參考,臨牀還是辨證施治。

好了,本條結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