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專欄里你將看到的內容:

1.書與紀錄片。對最近讀的書、看的紀錄片作筆記梳理與回顧。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但是知識是想像力的基礎,那麼我在這裡先提供創作前的知識素材。

2.探索自我的過程與結果。如果說第一點是實用乾貨,第二點便是抽象的思維方式了。但它又不等同於雞湯,因為我這裡是【不迴避】且【有用】的,雞湯反倒會讓人產生某種佛系的聊以自慰。圍繞這個中心,你會看到為什麼要讓自己的每分每秒都能產生意義是十分必要的。也多少解釋了我的聖母情結,即試圖讓越來越多的人能珍惜這隻活一次的機會,共同完成每個人平凡不平庸的夢想清單。

3.時間管理相關內容。源於喜好整理的生活習慣和回顧反思的思維習慣,當然事實證明這中間走過太多的彎路了,只是想把學習他人的間接經驗和結合自身的直接事例分享在這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核心是不變的,就是執行力。


上文已經是本文的主要觀點了。 看到這兒即可。

下文是我個人建立專欄的緣由,偏情懷一點的,也算是先為自己立個Flag吧。

我的夢想清單里,積累大把的各類書摘、嘗試各種新鮮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夢想,它們只是階梯,把高質量的原創內容分享給他人並能對他人有所幫助才是我真正期望的事情。

其實這個專欄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只是以某種形式在自己的私人角落存在著。早先的文字充斥著感性,通篇只有一個【我】;早先的文字幾乎全是微博體的短小文字,看似精闢卻無法呈現完整的思考過程,空有私人化的結論而缺少說服力。但是它們的好在於,全是我最真實的感受。但這又是遠遠不夠的。

但凡是作者都應當對自己的文字負責,不因他是專業學者還是自媒體寫手。因為只要涉及傳播,只要涉及他人的瀏覽行為,我想就應抱持著不浪費他人的時間這一準則。我認為,成為作者應當具備的能力是,一是寫別人需要的,二是寫別人能看懂的,三是寫自己的東西。前兩者雖是基本前提,然而市面上的網路文字卻多數未能做到,第三個是核心競爭力,則更是稀缺。綜上,只有當具備前兩者時,自己才可正式開寫專欄文章。因此在這三年里,我會每過一年回看頭年的文字細數其中的區別,我會保持去除冗餘的習慣,讓文章里少些標榜自我的造作與喊口號的煽情。因為我不是可向眾人說理的前輩,大多時候我只是間接經驗的理貨員,如此而已。然要實現第三點,及至紅塵里翻滾數輪的耄耋之年時或許才有所可能。

有人說,總是等一切準備好的時候,可能機會就錯過了。比如錯過了新媒體自營號發展的黃金時期,再好的文字也可能無人問津。是的,無需準備至100%,但至少要準備好80%。錯過了當下最火的平台,那就等下一個新平台,風物長宜放眼量。眾人皆可上車的機遇不叫機遇,同上同下不過是玩了一把左右手輪換。只有一個人能駕馭得了的機會才是真正的機遇,可能來的晚,但偏偏就是專屬的蘿蔔招聘。同一場山川湖泊,18歲和28歲完全是兩場景緻,機遇就在眼前卻全然不識才是最大的遺憾。


至於我寫文章的目的,應當不是主要為了自我排解亦或標榜,因為藉助寫日記、向人傾訴或發朋友圈以強化自尊會來得更容易。寫文章更像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水滿則溢,積累多了便自然流露。然而注水的方向則是我一開始便確定了的,為越來越多人寫【有用】的文字是總體方向,中間如何積累成長倒是任爾東西。

然而寫文章和發文章不可同時進行,因為但凡帶有發文章的目的,文章里便少了自我對話,多了裝點掩瑜。這也是為什麼我決心先把文章寫出來,然後擱置一段時間再回過頭去反思最後才能發布。這其中有上述所提到的,等待自己的思想成長,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寫發自內心的文字是前提、是初衷。以寫給自己看為始,以分享予他人為終。這中間必須要有歇息推敲的間隙。

我學新聞出身,博點擊量的小技巧多少懂一些,也曾運用於過往的單位新媒體運營之中。那會的讀者定位廣散,所以儘可能製造噱頭,儘可能語言風趣。但既此處為自己的專欄,打情感牌拉關注漲點擊量之類對我而言無真正意義,現實生活已經足夠百轉千回了。那麼在這裡,理當回歸我務實的文字風格,理性扼要。少了有趣,多了實在。


個人簡介該怎麼寫呢?既然內里儉樸,門頭還是華麗一些吧:

十七八歲的年紀登上新聞船頭,浸泡於擬態環境的觥籌交錯里;二十七八的時候從歷史掀簾而出,觸碰人間世態的百般褶皺。新酒可溫,舊壺常留。歡迎來到我的「新壺裝舊酒」。

謝謝閱讀我的文字。希望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