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對稱作戰:美軍的實用性軍事理論 來源:解放軍報作者:武戰國 趙 偉責任編輯:季桂林2014-10-13 09:40 0分享到:

美軍發展非對稱作戰的主要舉措,是將「以優勝劣」和「以主動制被動」的非對稱思維,滲透到從平時到戰時、從思想到行動、從戰略到戰術的全過程。

一般而言,非對稱作戰是指交戰雙方在不對等條件下,尤其是使用不同類型力量和不同類型戰法進行的作戰。

追根溯源,非對稱性作戰其實也是戰爭的一個基本特徵。在古今中外的戰場上,採取以長擊短的非對稱作戰方式,往往能最大限度發揮己方優勢,取得較理想的作戰效果。因此,非對稱性作戰既是弱旅有效抗衡強敵的較好對策,也是強軍迅速制服弱師的上上之選。也就是說,世界上無論強國還是弱國,都渴望通過非對稱性作戰行動實現最大化的戰爭效益。

美軍非對稱作戰的理論嬗變

20世紀90年代,美軍率先提出「非對稱作戰」理論,並使之得到較快的完善,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針對不同類型部隊之間的交戰,提出非對稱作戰概念。1991年11月美軍參聯會在其第1號聯合出版物《美國武裝部隊的聯合作戰》中首次提出非對稱作戰概念,並以海灣戰爭為例解釋如何發揮聯合部隊的非對稱作戰能力,如如何以武裝直升機打擊伊軍坦克的行動。此後,美軍的非對稱作戰研究不斷深化,非對稱作戰內涵不斷豐富。1993年美軍的《聯合作戰綱要》就對非對稱作戰作了進一步闡述,使其含義既包括不同類型部隊之間的交戰,也包括同一類型部隊不同狀態之間的交火。

第二階段是針對美國介入的與弱小民族國家之間的作戰,形成非對稱作戰理論。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美軍強調必須具備「快速介入以保衛乙國並打敗甲國」的非對稱作戰能力。同時在1998年版的《聯合作戰綱要》中,又提出了「非對稱效應」,要求各軍種確立非對稱作戰在聯合作戰理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階段是針對化學、生物、放射性和核武器(CBRN)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恐怖襲擊,進一步強化非對稱作戰理論。美軍意識到9·11絕不是一個歷史的偏差或一次偶然性事件,在隨後發動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更進一步認識到完全的戰場透明是不可能的,美軍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如何學會對手的思維方式。為此,美陸軍2006年3月,專門設立了非對稱作戰小組,負責非對稱作戰的戰術對抗訓練、計劃和執行。

正在深化中的第四階段,是針對敵方的非對稱戰爭和「拒絕介入/區域拒止」能力,進一步創新非對稱作戰理論。2010年以來,隨著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趨近尾聲,美軍聲稱要以新的非對稱能力應對新的非對稱挑戰,特別針對網路領域的非對稱攻擊和「反介入/拒止」能力,提出了網路空間作戰、空海一體戰等新的作戰概念,這表明美軍非對稱作戰理論正在向更新的作戰形態創新發展。

美軍非對稱作戰的主要舉措

針對各種各樣的作戰對象和複雜多變的戰爭形態,美軍不僅注重戰場的非對稱作戰手段運用,而且堅持把非對稱思維滲透到從創新軍事理論到採取作戰行動的全過程。主要包括創新軍事理論、確立戰略指導、推進軍力發展和運用作戰手段等四個環節。

在理論創新上的非對稱思維,是以「設計戰爭」打敗「應對戰爭」。通過提前設計戰爭,確保「勝兵先勝」,是美軍非對稱理念的典型表現。近年,美軍的作戰理論研究尤其活躍,相繼提出「五環作戰」「全頻譜作戰」「基於效果作戰」「快速決定性作戰」「太空作戰」「網路空間作戰」「空海一體戰」等一系列作戰理論和戰爭構想,雖然有的理論提出後並未應用於戰爭實踐就被放棄,但其通過主動設計未來戰爭,為軍隊作戰能力建設和武器裝備發展提供了有力牽引。而當其他國家還在對美軍新的作戰理論進行研討和爭論時,美軍往往又很快否定該理論而提出更新的理論,使其他國家自覺不自覺地始終處於被動追趕的落後境地,被迫「言必稱美軍」,這也許是美軍出奇制勝、屢戰屢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戰爭指導上的非對稱思維,是以「先發制人」消滅「潛在威脅」。9·11事件後,美國採取以「先發制人」消滅「潛在威脅」的非對稱軍事戰略,發動對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2010年,奧巴馬政府在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中公開宣佈摒棄「先發制人」和「單邊主義」,但事實表明美軍骨子裡並不想真正放棄這一戰略。比如,成立「網路戰司令部」,要採用「更積極」的應對戰略,核心就是對其認定的敵方電腦及網路系統運用攻擊手段進行「先發制人」的攻擊。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奇爾頓上將還曾表示,如果有人攻擊美國重要網路,美軍將考慮實施軍事打擊予以報復。美軍以網路威脅作為發動戰爭的藉口,無疑又對全球安全增加了新的風險。

在軍力發展上的非對稱思維,是以「領先優勢」遏制「尾隨追趕」。與其他國家軍隊相比,美軍長期處於非對稱的強勢一方。美軍認為這種非對稱差距,既是弱國制定以弱抗強戰略指導的依據,也是美軍發揮先發優勢,爭取更大戰略效益的參照。在具體發展過程中,美軍保持先發優勢,追求邊際效益,誘使他軍尾隨追趕,被迫進行非對稱軍備競賽,就能進一步拉大與美軍的差距。為此,美軍在制定國防發展戰略規劃時,往往首先進行「凈評估」,就是通過敵我實力的對比分析,確定未來的威脅程度,預測未來敵方可能採取的作戰模式,分析美軍需要擔負的戰略任務,評估現實能力與完成未來任務之間的差距,進而選擇能夠更快擴大與對方差距的建設領域和武器項目,作為軍費開支的優先領域和主要方向,迫使對方陷入效益較低的以不對稱成本投入發展反制武器的陷阱,在被迫的不對稱軍事競賽中付出慘重代價。

戰場對決中的非對稱思維,是以快速行動喫掉「慢拍反應」,以單向透明制勝「戰場盲人」。美國前國防部長科恩曾說過,過去的戰爭哲學是「大喫小」,現在的戰爭哲學是「快喫慢」。為此,美軍在作戰籌劃中十分重視時間因素,堅持以快速反應搶奪戰場先機,壓制對手發揮空間與地形優勢,挫敗對手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努力。在基於效果作戰理論中,美軍更是突出速度的重要性,要求先敵決策,速度與強度結合,保證美軍能夠在流動的戰場上快速應變,比慢拍反應的對手先行一步,通過快速決定性作戰影響和控制對手意志,迫使敵人就範。為追求更加靈活機動的快速部署和反應能力,美軍近年又提出「全球快速機動能力」「全球快速打擊能力」等能力指標。在信息化戰爭中,美軍還十分注重憑藉信息優勢追求單向透明,往往首先通過致盲作戰摧毀敵方的通信設施和雷達系統,自己則憑藉由太空衛星、高空無人偵察機、地面各種感測器所組成的偵察探測系統實現戰場單向透明,進而依託「武器智能化」「戰場網路化」「指揮自動化」,採取超視距作戰、遠程精確打擊獲得戰場優勢,置對方於全局被動。

分享到: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民微博人人網微信一鍵分享複製網址列印 相關稿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